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66.13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毛拉 的原始碼
←
毛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毛拉.jpeg|有框|右|<big>毛拉(教职称谓)</big>[https://img2.doubanio.com/view/note/l/public/p78081103.webp 原图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786721824/?from=tag_all 来自 豆瓣网 的图片]]] '''毛拉''',是伊斯兰国家(或地区)中对人的一种敬称。毛拉(Mawla),是伊斯兰教职称谓,旧译“满拉”、“莫洛”、“毛喇”、“曼拉”。中国的回族[[穆斯林]]称“毛拉”为“阿訇”。阿拉伯文maul的音译,原意为“先生”、“主人”。某些国家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中国新疆部分穆斯林称阿訇为毛拉。<ref>[https://www.dapenjing.com/hc/22895.html baike.baidu.com/伊斯兰教中,毛拉和阿訇什么区别-毛拉],大盆景网,2019-11-09</ref> ==伊斯兰教士== 毛拉(Mawla)[[伊斯兰教]]职称谓。旧译“满拉”、“莫洛”、“毛喇”、“曼拉”。毛拉有可能间接来源于波斯语Mullah (Persian: ملا)其来源于阿拉伯语Mawla, 用来称呼伊斯兰教的教士。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保护者”、“主人”、“主子”。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载有“主啊!吾人之保护者”一语,其中“保护者”一词的原文即为“毛拉”(Mawla)。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今为由清真寺经堂大学或经学院“穿衣”毕业,具有较高宗教学识的宗教人员—的通称。 中国的回族穆斯林称“毛拉”为“阿訇”。 ==阿拉伯穆斯林== 7~8世纪,[[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将非阿拉伯人血统的穆斯林称为“毛拉”,其复数形式为“麦瓦利”(Mawali),汉语译为“释奴”。埃及艾哈迈德·艾敏著《[[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史]]》称:“毛拉”是从“瓦拉”(Wala’)派生出来的被动名词,通指“被释放者”、“被解放者”、“被管理者”,并非专指“被释放的奴隶”。泰伯里《[[古兰经注]]》称:“伊本·赛德解释《[[古兰经]]》‘我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毛拉’这句话时说道:‘蒙昧时代,称同宗的人为毛拉。后来对外国人无以称之,便称为毛拉’。” ==伊斯兰国尊称== 伊斯兰国家尤其是中亚和印巴次大陆将知识分子、学者尊称为“毛拉”,通常指伊斯兰学者,相当于汉语的“先生”。 ==伊玛目== 伊斯兰教什叶派有时将伊玛目也称为毛拉,以示尊敬。 ==阿訇教长== 中国[[新疆]]维吾尔等突厥语族穆斯林,将清真寺的[[阿訇]]、教长称作“毛拉”,其中德高望重者称“大毛拉”。 ==学习经文学生== 中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通用汉语的回、保安、东乡等族穆斯林,把在清真寺学习经文的学生称为“满拉”,该词即为“毛拉”的异译。《[[回疆志]]》称:“又有识字之回,号莫洛,唯能粗译文义。”“莫洛”即“毛拉”。 ==维吾尔族男性== 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在男性人名前冠以“毛拉”,以示有文化、受人尊敬的身份,如毛拉·穆萨、毛拉·比拉勒、毛拉·宰因丁等。 ==视频== ===<center> 毛拉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新疆:居玛塔伊尔大毛拉被害案宣判</center> <center>{{#iDisplay:m0015sfk61e|560|390|qq}}</center> <center>新疆喀什大毛拉被杀害监控视频曝光</center> <center>{{#iDisplay:v0015rq84q7|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200 宗教類]]
返回「
毛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