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221.17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武俊英 的原始碼
←
武俊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武俊英.jpg|缩略图|[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AD%A6%E4%BF%8A%E8%8B%B1&hs=0&pn=-1&spn=0&di=baikeimg&pi=&rn=1&tn=baiduimagedetail&is=&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lpn=0&ln=undefined&fr=&fmq=undefined&fm=undefined&ic=&s=&se=&sme=&tab=&width=&height=&face=&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b.hiphotos.baidu.com%2Fbaike%2Fpic%2Fitem%2F4d086e061d950a7b2bd6952300d162d9f3d3c972.jpg&fromurl=https%3A%2F%2Fbaike.baidu.com%2Fitem%2F%E6%AD%A6%E4%BF%8A%E8%8B%B1%2F5896839&gsm=&islist=&querylist= 原图链接]]] '''武俊英''',女,1956年5月出生。是一名[[蒲剧]]旦角,[[祖籍]][[山西省]]新绛县。武俊英的唱腔优美委婉,声情并茂,风格独特。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人物经历== 1956年5月,武俊英出生在山西省新绛县三泉镇三泉村。自幼受喜爱戏曲的母亲影响,从小就爱唱爱跳,上学后便成了学校文艺宣传队队员。 12岁那年,她从几百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考上了新绛县蒲剧团,师从一代名伶“筱兰香”(田郁文),学习传统蒲剧的唱法和表演形式。那时,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唱出个样子来,于是便在蒲剧团里和许多演员一样,开始了苦练唱功和基本功。早上,登上山头或到田野练唱功,晚上边唱边听找差距。由于刻苦学艺,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在演出时成功扮演了《红灯记》中的小铁梅,《杜鹃山》中的柯湘等,为她以后的从艺之路奠定了基础。 1986年被调到运城市蒲剧团。 武俊英师从著名蒲剧大师田郁文,完整继承了其代表剧目《藏舟》、《送女》的精彩表演和唱腔艺术,并有所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俊英腔”被广大观众和戏迷喜爱,风靡剧坛,广为传唱,成为蒲剧唱腔艺术中一个重要流派,此外,她还积极开展带徒传艺活动,同时现已培养出的徒弟中突出的有贾菊兰、王苗苗、段虹、李红丽,被誉为武派“四大名旦”。 '''童年的梦想''' 1956年榴花五月,一个明媚的日子,在山清水秀、风光绮丽的江南福建泉州的一座医院里,小俊英呱呱堕地。五个月后,母亲带着她回到了家乡——新绛县三泉村。 从此,俊英便在历史文化名城古绛州的文化熏陶下成长,在母亲的哺育、呵护下长大。母亲性格开朗,爱歌善舞,曾为新中国的诞生打过腰鼓,扭过秧歌;曾为土改的胜利唱过眉户,扮过角色 外公也是个蒲剧迷,常常背着俊英步行十里、二十里去看戏。在这充满戏剧氛围的家庭影响下,使俊英从小就中了唱戏的魔,着了唱戏的迷。她经常同小伙伴把红纸舔湿涂红脸蛋,用锅底黑描眉,仿照着戏台上的小旦咿咿呀呀地又唱又舞。学校老师看她是棵唱戏的苗,吸收她加入了文艺宣传队,并让她在《红灯记》里扮演李铁梅。这可把小俊英喜坏了,乐疯了。她缠着妈妈让照着年画上刘长瑜的扮相化妆打扮。演完戏,还舍不得洗掉,竟带着满脸的油彩入睡,去做甜甜的戏剧梦。 '''考取蒲剧团''' 13岁那年,在几百个竞争对手中,俊英考上了新绛县蒲剧团。欣喜的她,为了能顺利报到,起了大早,给曾反对她从艺的外公在枕头前留了一纸条:“外公,我爱你,但我更爱唱戏,我去了。”她接过娘给的一个包袱,一溜小跑出了院子。从此,俊英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拜师筱兰香''' 那时,家里光景紧巴,娘每天起早摸黑地干活,卖葱、卖白菜,挣点零碎钱来供她学艺。俊英念念不忘,绝不能辜负娘的希望呀! 1969年,正是批判“封资修”的时候,团里的老艺人田郁文,艺名“筱兰香”,在蒲剧界很有名望,可眼下被打成“牛鬼蛇神”靠边站了,人们都说她进了“牛棚”。俊英刚到剧团,一心想着唱戏,却不管这些,如同吃了豹子胆似的跑到田老师住的“牛棚”里求艺。田老师反而惊怕了,“女娃,我是‘牛鬼蛇神’,靠不得!过去那戏活儿是‘封资修’学不得的!”而俊英不听,偏要靠!偏要学!一天,趁周围没有人的时候,扑通一声跪在了田老师面前,淌着眼泪恳求:田伯伯,“收我做个徒弟吧?”田老师赶忙扶起她,直盯盯地望着她这位热衷于艺术的姑娘,终于答应教她唱戏。从田老师那儿,她学到了传统蒲剧的几种唱法和多种表演程式。这是她艺术的启蒙。 '''走出新天地'''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某剧团的一位演员,学王秀兰演戏学得十分逼真,不管王秀兰怎样唱怎样个演,她都能学得绘声绘色,宛如其人。人送她个外号“气死王秀兰”。然而,多年过去了,王秀兰照样辉煌,而她呢?慢慢地被人们遗忘了。 俊英听后很受震动,她觉得学艺不能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步人后尘,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为此,她也琢磨起自己的路子来。 她想了,唱戏的首先应有个好嗓子,要有个美好的歌喉。<ref>[https://www.sohu.com/a/230576205_99927707 武俊英舞台生涯50年纪念演出将于2018年5月29日在盐湖会堂举办 ] 搜狐,2018-05-05</ref> 虽然爹娘给了俊英一副好嗓子,是得天独厚的好条件,但俊英不满足,练嗓子几乎到了着魔的地步。她喜欢登山,在高山上练。无论是在团里还是下乡演出,大清早就跑到山头上尽情地吼叫,吼呀叫呀,让音域向远方扩展,久久地回荡。她喜欢水,临水练音色。要么站在潺潺的溪水边练唱,让声腔变得活脱欢畅;要么站在滔滔的黄河边练唱,使得声腔激越奔放;要么又在平静的湖水边练,让声腔变得优雅舒缓或者是凄凉哀伤。她还喜欢静夜,在静夜里练音质,万簌俱寂的夜晚,俊英索性关了电灯,独个儿站在房间开始练唱,一次一次,渴了或是嗓子沙哑了,摸起茶杯喝上几口温开水,无须开灯,再继续练唱。这便是她的耳静、心静、脑静与夜静四静合一的练法,她与整个天地构成了一个感觉的世界。 ==艺术特色== 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为了让蒲剧走向全国,她便在演唱实践中对蒲剧旦角的唱腔进行了改革创新。 '''独创俊英腔''' 武俊英根据自己的音质和音色条件,在练唱中大胆地采用了附加音,即断音、颤音、滑音、鼻音、具有各种情感色彩的装饰音和弱音、轻音、气音、干板清唱和无字吟唱等唱法,这是她的独创。使自己的唱腔形成一种既激越高亢又委婉缠绵,既有蒲剧传统韵味,又有时代气息的新流派,从而赢得了更多的观众层,被观众亲切地称为“俊英腔” 。 '''借鉴其他剧种''' 在戏曲的实践中,俊英越来越感觉到,一个地方剧种有相对的封闭性,若不改进、兼收并蓄,老在自己陈旧的模式里兜圈,是不会有美好前景的。俊英认为,自己是唱蒲剧的,固然是以蒲为本,蒲腔蒲调不能丢,但也要吸收一些“外腔外调”。她纵向继承了蒲剧旦角名家杨翠花、裴青莲、朱秀英等人的唱腔技巧,又横向借鉴了秦腔、越剧、黄梅戏以及歌曲的发音运腔,极大地丰富了唱腔的内涵和表现力。武俊英以蒲剧本韵为基础,兼学京剧唱腔的宽厚嘹亮,豫剧唱腔的婉转悠扬,越剧唱腔的柔曼低回,评剧唱腔的吐字真切,晋剧唱腔的虚声幽长。 ''' 借鉴流行歌曲''' 俊英仍不满足,她又进行着大胆的艺术尝试,即是从流行歌曲中汲取营养。她认为,蒲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争取年轻观众。老年人爱看蒲剧,而青年人喜欢跳舞、看录像、玩电子游戏之类,若不争取青年人,蒲剧也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黯然失色。如何争取呢?她发现,年轻人有一特点爱听流行歌曲,若将流行歌中的艺术精华提取一点,如同打维生素针似的,输送到蒲剧腔里岂不更好吗?只是,流行歌曲归流行歌曲,蒲剧归蒲剧;一个是自由浪漫、随其自然的歌,一个是有板有眼、蒲味浓浓的戏,二者相差甚远,哪能合二为一?可是,俊英不服气,觉得同样都是“1、2、3、4、5、6、7”几个音符,这里能用,那里也能用,只要能将它用好!她采用了一个办法,潜移默化。于是,就唱起流行歌曲来。每天每日地唱,唱得多了,不由地那种美味儿便往蒲腔里渗。俊英成功了!她唱得轻松愉快、悠然自得,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就连不爱看戏的年轻人也都被吸着过来。下乡演出时,有的后生还将她的唱腔比喻成名产名吃中的“油酥饼”! ==代表作品== 《西厢记》、《苏三起解》、《送女》、《玉婵泪》等 ==参考文献== [[Category:中国女演员]] [[Category:戲曲演员]] [[Category:中國人]]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Category:媒體影視人物]]
返回「
武俊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