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33.2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歐戰紀念碑 的原始碼
←
歐戰紀念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歐戰紀念碑'''<br><img src="https://www.easyatm.com.tw/img/5/069/nBnauM3X1MTN3UDMyYTO0ETO5ITMwAjM2IDNwADMwAzMxAzL2k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6%AD%90%E6%88%B0%E7%B4%80%E5%BF%B5%E7%A2%91 圖片來自easyatm]</small> |} '''欧战纪念碑''',因其顶部雕像故又称为“胜利女神像”,是[[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法租界]]当局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难的[[上海]]侨民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纪念碑位于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交界的[[延安东路 (上海)|爱多亚路]]黄浦滩边(即今延安东路[[外滩]])。1924年纪念碑落成,此后纪念碑成为上海外滩的标志性建筑物。因其规模宏大,也被称为“上海第一碑”。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租界,纪念碑遂遭破坏。 ==历史介紹== === 起因 === 上海自[[上海开埠|开埠]]以后,因位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同时加上英法美等势力的进入,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地。随之而来的是旅沪欧美各国侨民的快速增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旅沪欧美青年侨民纷纷启程回国参战,其中不少人牺牲在战场,再也没有回到上海。 同时,西方文化一般有以雕塑艺术以表纪念的传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取胜的协约国为纪念无数牺牲在战争中的将士,欧美的大小城镇纷纷树碑立像。在东方的上海、[[香港]]、[[天津]]等西方势力主导的城市中,为纪念那些牺牲的侨民,也同样开始兴建纪念建筑物。由于东方远离战场,因此在大战还在进行的时候,便有人呼吁要纪念那些战死将士。早在1917年,[[上海英国商会]]便向[[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公共租界工部局]]提议,要求建立一座纪念碑以纪念从上海出发的[[英国|英]]、[[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俄罗斯帝国|俄]]、[[意大利王国|意]]等国阵亡侨民,并提议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接壤处爱多亚路江边建造这一纪念碑。公共租界方面对此议极为赞同,但因涉及法租界方面,所以需要得到他们的同意。随后上海英国商会向[[上海法国商会]]传递这一信息,并由法国商会向[[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法租界公董局]]提议。公董局获悉此议案后深表赞同,尤其认可纪念碑所选择的位置。 ===建造===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上海租界方面成立欧战战事纪念委员会。1920年,委员会确定遵循前议,并下设纪念碑委员会,以促成此事的完成。纪念碑委员会成立后,首先是确定纪念碑的形式。当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人希望建成具有实用性质的纪念建筑,例如内部可作观光、展览等用途。而另一种意见则是希望建造一座单纯的高大辉煌的纪念碑。经委员会征求意见后,决定采用第二种主张。 确定完形式以后,纪念碑的设计样式被纳入议程。当时,委员会通过有奖征集的方式,向上海乃至世界各地征求主体式样,奖金最高达到白银750两。最终,委员会采纳[[马海洋行]]提交的设计,即在高大石碑上设立一座胜利女神铜像,寓意世界永久之和平<ref name="sh1">{{cite web | title = 英国人所立的纪念建筑、塑像——欧战纪念碑 | publisher = 杨浦区图书馆 | date = 2009-04-14 | url = http://www.yplib.org.cn/structure/jdsh/bnsz/jz_73172_1.htm | accessdate = 2011-08-23 | language = zh | deadurl = yes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20093409/http://www.yplib.org.cn/structure/jdsh/bnsz/jz_73172_1.htm | archivedate = 2013-12-20 }}</ref>。 整个建造过程首先需要加固以承载巨大碑体和青铜像的地基,其次作为配套工程,还需要整修沿江码头、江堤。到1923年,除胜利女神像以外,碑体、地基、江堤等主体和配套工程基本完成。1924年初,由海外铸造的胜利女神的青铜像运抵上海,并完成最终的装配工程。至此,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当局对外宣布,于2月16日举行正式的揭幕典礼。 === 揭幕 === 1924年2月16日早晨,近万上海市民涌入外滩地区,从法租界大马路(即今[[金陵东路]])到公共租界[[广东路 (上海)|广东路]],两租界当局对交通进行临时管制。仪式举行前,参战士兵、[[万国商团]]团员、[[巡捕]]、[[童子军]]代表在纪念碑前就位。万国商团军乐队和[[法军]]军乐队陈列于纪念碑两侧。[[松沪护军使]][[何丰林]]和[[北洋政府]][[特派江苏驻沪交涉员]]等中方官员和各国驻沪领事团也都参加揭幕典礼,并在贵宾席就位。 正午12时,揭幕典礼正式开始。首先由纪念碑委员会的负责人[[庇亚逊]]爵士和时任上海领事团领袖领事的[[意大利驻沪总领事]]分别致简短的开幕词。随后,由庇亚逊爵士前导,意大利总领事为纪念碑揭幕。外滩观礼人群随即欢呼雀跃,此时万国商团军乐团奏乐,随后牧师开始为阵亡者举行祷告仪式。祷告完毕时,停泊于[[黄浦江]]上的军舰鸣礼炮。在法军军乐团伴奏下,各国领事、参战士兵代表、租界当局代表依次向纪念碑敬献花圈。最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工部局总董]]与[[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公董局总董]]发表演讲,礼成结束。 === 结局 ===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进入[[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中区和西区。随后,日军当局开始在市内拆除欧美色彩的各类纪念物,例如[[赫德铜像]]等。欧战纪念碑带有极为浓重的欧美色彩,因此也成为此次破坏对象之一。日军拆除了顶部的青铜女神像,将碑座基部两侧的青铜装饰熔化,同时将纪念碑表面文字一概磨平。 至于被拆下的胜利女神像,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女神像与青铜装饰已经一同熔化。而另一种则认为,女神像并未遭到破坏,战后由日军移交给了[[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英国总领事馆]],但重置的资金耗费巨大且正值战后,所以女神像也未能重新被装回。 == 建筑细节== 纪念碑碑身采用[[花岗岩]]建造。纪念碑碑身顶部以包括中国在内的战胜国国旗做浮雕装饰环绕一圈,中部为空心。碑身正面镌刻在战争中死难的上海侨民的名字,碑体背面则书“功炳欧西,名留华夏”八个大字<ref>{{cite book |title =《回眸黄浦江畔建筑》 |author = 薛顺生 |date =2006-09 |language = zh|publisher =同济大学出版社|pages =124 |isbn=7-5608-3272-5}}</ref>。碑身南北两侧装饰有青铜铸造的盔甲、盾牌等传统战争武器和装备。碑身最顶端,为青铜材质的胜利女神像。女神右手一侧为一位丧子的母亲,左手一侧为一名孩子,女神背插双翅,俯首抚慰这两人。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歐戰紀念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