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99.1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桑植民歌 的原始碼
←
桑植民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桑植民歌</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d345956ca49e0235.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090144&sid=6303250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桑植民歌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湖南省桑植县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Ⅱ-10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向佐绒 |} '''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ref>[https://m.sohu.com/a/526544201_121123708/ 桑植民歌丨金曲欣赏46首] , 手机搜狐网,2022年3月2日 </ref>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先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歌谣,是湖南省桑植县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唱、累积起来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桑植民歌]]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 。 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0 。 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向佐绒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历史渊源== 桑植民歌确切可靠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最早的记载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九歌·湘人》中:"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湲。"春秋战国时代,困于战乱频繁,外族人纷纷迁入桑植,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也为桑植民歌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干土家儿郎应朝廷之召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马桑树儿搭灯台》在抗倭征程中应运而生。 清代同治年间的《桑植县志》载:"雍正五年(1727年),邑人张宏毅偕侄崇周、仕周在县城西捐地创建武庙,有歌楼。"1942年版的《桑植县志》印证了这一说法:雍正五年,邑人张宏在城西捐地创建武庙,有歌舞楼,白叟黄童尽歌舞。乾隆年间的《桑植县志》[[记载]]:"土家正月赛灯、摆手、唱摆手歌,为秋千之戏,至正月十六为止。"此外,清嘉庆二年桑植河口人沙文清创作了《挽友人》称:"日边飞送燕歌声,疑信偏教旅梦惊。"其"越歌,为丧歌"说明了桑植民歌在清代已经较为普及。 大革命时期,贺龙率领一批革命志士组织发动桑植起义,建立了以桑植为核心的湘鄂革命根据地。云、贵、川、滇、鄂、桂、赣等地的红军在此集结,带来了各地民歌,和桑植民歌融合在一起,推动了桑植民歌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先后组织文艺工作者搜集桑植民歌,共计有10000余支 。20世纪50年代,桑植民歌就唱到省垣京城。60年代,桑植县[[文化馆]]搜集整理民歌1万多首 。 ==文化特征== ===曲体结构=== 桑植民歌曲体有半句体、一句体(如《太阳出来一点红》)、二句体、三句体(如《十月怀胎》)、四句体、五句体、六句体、七句体以及穿歌等形式;"重复"、"联缀"手法是其惯用旋律创作技法,也有独创的技巧,如"压紧"即节奏的紧缩;"扯长"就是节奏的延伸;"逗把"就是在某一既定的民歌乐句中间插入新的[[因素]];"栽把"就是在某一既定乐句或乐段之前或之后加上新的旋律,形成旋律的扩充;"浮起来"就是旋律向上作音程移位;"沉下去"就是[[旋律]]向下作音程移位。此外,还有"留头去尾"、"去头留尾"、"变花样"、"挖肝去肺"等手法,并且旋律多用波音、倚音、下滑音等来装饰。 ===音调歌词=== 在音阶调式方面,桑植民歌以"五声徵调式"和"五声羽调式"为主,也有少量其他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以及加入偏音的特色音阶,如"四声羽调式"、"四声徵调式"以及带偏音"4"(清角)或"7"(变宫)的音阶等。 在歌词方面,桑植民歌常用比喻、比兴等文学修辞手法,并有大量运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衬词、衬字、儿化音来点缀,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性。 ===演唱方式=== 桑植民歌的演唱,以桑植方言为主,重卷舌音。其唱腔具有原始的粗野性,这是桑植人民在长期闭塞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独特个性。演唱多用收腔、甩腔、抖腔等润腔形式,使得桑植民歌在刻画音乐形象、揭示歌者内心世界、传递人物思想情感、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魅力,并使得桑植民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 ==题材作品== 体裁分类 桑植民歌有高亢明亮的山歌,曲目有《布谷》《冷水泡茶慢慢浓》《天下只有和为贵》等一千四百多支,分属高腔、低腔与平腔三类。 有风趣活泼的小调,代表曲目如《上四川》《雪见太阳一场空》《我望槐花几时开》等近三百支,可分为反映爱情[[生活]]的情歌、表现苦难生活的苦难歌以及记录生产生活的时令小调三类。 有振奋人心的号子,代表作品有《溇水桨号子》《撬石号子》《挑担号子》《中间薅起蛾眉月》等一百四十余支,分别纳入溇水号子、岩工号子、搬运号子、薅草号子四大类。 有热情欢快的花灯调,曲目有《打起花灯好快活》《四季花儿开》《花树缠我我缠他》等一百三十余支。 有激越斗志的革命红歌,如《贺龙将军到》《门口挂盏灯》[[《当兵就要当红军》]]《农民协会力量大》等近八十余支。 依据表现内容可分颂贺龙歌、军民情歌、颂红军歌以及颂农民运动等四大类。 有天真烂漫的儿歌,[[作品]]有《捉螃蟹》《数蛤蟆》等数十支。 有民俗浓郁的风俗仪式歌,作品有《拜祖词》《哭亡人》等约三百六十多支,分属傩愿调、婚嫁歌、白族源流歌以及挽歌等几类。 此外,还有少数自然清幽的[[摇篮曲]],如《红军来了做主人》;说唱相间的车车灯、三棒鼓、九子鞭、莲花闹等体裁的民歌,如《车车灯是个怪》(车车灯)、《桑植出贺龙》(三棒鼓)、《风调雨顺年成好》(九子鞭)以及《恭喜主东好屋场》(莲花闹)等 。 表演形式 若依据表演形式可有文花灯、武花灯、丑花灯、跳花灯、懒花灯等之分。若从题材内容[[出发]],则可分为唱灯调、花灯赞以及爱情歌三类。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桑植民歌在社会文化和[[艺术]]方面存在一定的价值: 社会文化方面 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至今保留着较多反映原始宗教的歌谣(如傩腔、薅草锣鼓)。其中的三句体歌词结构体现了三生万物的朴素哲学思想,为研究中国民歌的多样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范例。 艺术特征研究与应用方面 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境界。 此外,桑植民歌特殊的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 ===传承人物=== 尚生武,男,2018年4月,尚生武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申报地区:[[湖南]]省桑植县 。 唐桂珍,女,1977年8月出生于桑植澧源镇仙娥村,桑植[[民歌]]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 张家庆,男,土家族,1973年出生于桑植县沙塔坪乡大木塘村,桑植民歌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 ===保护措施=== 1999年,由湖南省张家界市民委古籍办、桑植县文化局和县民委共同编撰的《桑植民歌》出版。该书共搜集各民族民歌660首,其中山歌91首、小调306首、革命历史民歌41首、花灯调46首、劳动号子44首、曲艺32首。该书的出版有助于通过[[文献]]传承桑植民歌。 2008年,桑植县被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对桑植民歌的传承进行了更好的保护 。 2019年11月,桑植民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j3022rzqzf7|480|270|qq}} <center>桑植民歌(3)</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桑植民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