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53.9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格内村 的原始碼
←
格内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118b.jpg|thumb|right| [http://md.cuncun8.com/media/cc8/upload/68177923/37405192b4060ede8cab014ed8ed9b2d/150409095044_4041.jpg 原图链接]]] [[格内村]]在[[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梅山镇政府驻地东南2.9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格内东溪对面的中洲埔,有后洲、埔仔洋、洋当、中新厝、柑园、桥头、山仔尾、松脚等8个自然村。聚落散布在[[五峰山]]西南麓,呈长方形。有15个村民小组,有村民908户3765口人。有耕地1016亩,山地325亩。主种水稻、甘薯。域内有中学、小学、茗茶行,卫生所、有纸箱厂、针织厂、木材场等。泉永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ref>[https://www.sohu.com/a/415205227_673065 梅山格内村:用好家风家训馆,培育文明新风 ] </ref> 中文名: 格内村 外文名: geneicun 村 民: 908户3765口人 耕 地: 1016亩 山 地: 325亩 ==历史沿革== 格内村以五峰山格为界,分内外两格,格内村位于王峰山内侧,故取名格内。民国年间属芦山乡格内保, 1949年解放后属谯塘乡,1958年属谯塘大队,1978年拆开自成格内大队。1984年改为格内村委会。 ==崛起的格内村== 巍巍的杨梅山下,清清的东溪河畔,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梅山镇格内村。 格内村,位于梅山镇的东南部,800多亩的耕地孕育着3765口人,人多地少的问题严重地困忧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沐浴改革开放的东风,村党支部村委会抢抓机遇,积极发动引导村民发展经济,提倡亦农亦工。亦农亦商,兴办企业,多渠道创收,让村民增加收入,逐步走上致富之路,不少村民购买了大卡车,农用车,中巴车等运输工具,生活提高了,小轿车也逐渐进入平常百姓家,村民以摩托车代步的更是家常便饭,家电、宽带、电话、手机比比皆是,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节节升高。全村上下呈现出一沛融洽和谐,团结向上的新局。村两委认识到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因此,对幼儿的早期教育和小学的建设都十分重视,发动旅外侨亲,港澳地区乡亲对家乡教育倾心奉献,慷慨解囊,把格内小学建设成为一所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学校,如学校校董会永远名誉董事长戴双荣家族,就是薪火相承,关心家乡公益和教育事业的典范。 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犹为注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该村的做法,他们不惜花巨资创办老人活动中心,添置健身器材,此举得到港胞戴转庭家族的大力支持,慷慨捐赠,受到村民的赞誉和尊敬。 ==村荣获荣誉== 如“道路建设先进单位”,“家园清洁行动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二等奖”,“老年工作先进单位”,“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宽裕型文明村”等。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格内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