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210.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树蕨蕨 的原始碼
←
树蕨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img.yimutian.com/sells/6072fa22b827730a88c097c804400900-269-269C.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so.com/view?q=%E9%98%B4%E5%9C%B0%E5%8E%A5&src=tab_www&correct=%E9%98%B4%E5%9C%B0%E8%95%A8&ancestor=list&cmsid=4f425c86989acf72f5d291093e9e4be0&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41#id=ad82b9c867f74ef2f6887eb5cf4fffde&prevsn=0&currsn=60&ps=89&pc=34 来自网络 的图片]</small> |} '''树蕨蕨''',中药名。为骨碎补科阴石蕨属植物圆盖阴石藤HumatatyermanniMoore的根茎。 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功效。 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疖肿,带状疱疹, 湿热黄疸,淋浊带下,风湿痹痛,跌打骨折。<ref> [http://www.dayi.org.cn/cmedical/detail/1116836 白毛蛇]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f>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白毛蛇 汉语拼音:Baimaoshe 别名:[[草石蚕]]、[[石蚕]]、 [[岩蚕]]、[[老鼠尾]]、 [[阴地厥]], [[白毛阴石蕨]]、[[地蜈蚣]]、[[石母]]、[[树蕨蕨]]、[[石上蚂蟥]]、[[马骝尾]]、[[阴地蕨]]、[[白毛伸筋]] 性味:味微苦、甘,性凉 功能: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功效。 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疖肿,带状疱疹, 湿热黄疸,淋浊带下,风湿痹痛,跌打骨折。<ref> [http://www.dayi.org.cn/cmedical/detail/1116836 白毛蛇]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f> ==药理简介== 中文名:白毛蛇 拼音名:Bái Máo Shé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umata tyermanni Moore ===出处=== *1.本品始载于《[[本草抬遗]]》,以草石蚕为名,云:“生高山石上,根如簪,上有毛,节如蚕,叶似卷柏,山人取浸酒,除风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2.《[[本草图经]]》在《[[本经]]》石蚕条下亦注云:“草根之似蚕者,亦名石蚕,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时当有其苗青亦有节,三月采根。”上述原植物与本品颇类同。 *3.而《[[本草纲目]]》所引《[[本草拾遗]]》草石蚕一名,列入菜部,实系唇形科植物甘露子 Stachys sieboldi ===来源=== 药材基源:为骨碎补科植物圆盖阴石蕨的根茎。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挖取,洗净,去附叶、须根,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约20cm。根茎粗壮,长而横生,密被棕色至灰白色、基部近圆形、向上为狭披针形鳞片,膜质,盾状着生。叶远生,无毛; 叶柄基部有鳞片;叶片革质,宽卵状三角形,长、宽各约10-15cm,二至四回深羽裂;羽片有柄,基部1对最大, 三角状披针形,其各回小羽片以基部下侧的较大,第2对以上的羽片较小,披针形,钝头; 末回裂片通常有长短不等的2个钝齿,每齿有1条小脉。孢子囊群生于小脉先端;囊群盖近圆形,仅基部一点着生,其余分离。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600m的山地石上或林中树干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扁圆柱形,稍扭曲或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3-7mm。表面密被膜质、线状披针形鳞片,长约4mm, 灰白色,基部圆形,红棕色;须根多数,棕褐色,除去鳞片、须根后,表面棕黑色,有不规则纵皱纹。质稍硬,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绿色,有点状维管束。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小形细胞,外被角质层,表面凹陷处着生丁字形鳞片; 鳞片由多细胞组成,内含红棕色物质。分体中柱4-11个断续排列近环状,紧靠分体中柱周围的细胞,壁增厚,并具纹孔。内皮层细胞有明显的凯氏点。 ===鉴别=== *(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浸泡4小时,滤过。取滤液5ml,在水浴上蒸干,残渣加冰醋酸少量溶解, 再加醋酐-硫酸(19:1)试液数滴,溶液呈紫红色,上层液逐渐变绿色。(检查甾醇类) *(2)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1ml,加等量的碱性酒石酸铜试液,置沸水浴上加热数分钟,即发生棕红色沉淀。(检查单糖) ===性味=== 微苦;甘;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疖肿;带状疱疹;风湿痹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腰肌劳损;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复方=== 《[[本草抬遗]]》:“生高山石上,根如箸,上有毛,节如蚕。”故名草石蚕、石蚕、岩蚕。所谓有毛,即指密被之白棕色狭鳞片,故又称白毛岩蚕、白花石蚕。 亦有以为其根与蛇、鼠尾、蚯蚓、蜈蚣等相似者,各以形名。 以其功能名之而有伸筋、骨碎补类名称。<ref>[http://www.zysj.com.cn/zhongyaocai/yaocai_b/baimaoshe.html 白毛蛇]中医世家</ref> ===摘录=== 《[[中华本草]]》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 [[category: 410 醫藥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树蕨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