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0.153.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栈道 的原始碼
←
栈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栈道</big>'''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09/7401a0d195204553b281402a313f294c.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231019972_534646 来自 陕西影视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栈道 外文名: Gallery road,viaduct 另称: 阁道,复道 历史: 始于战国秦 |} '''栈道''',汉语词汇,读音zhàn dào,原指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又称阁道、复道。中国古代高楼间架空的通道也称栈道。<ref>[https://www.sohu.com/a/231019972_534646 腿抖丨西安周边这7条玻璃栈道,玩的就是心跳!]搜狐网</ref> == 详细解释 == '''栈道''' 1. 在险绝处傍山架木而成的一种道路。 《[[战国策]]·齐策六》:"﹝田单﹞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於 城阳 山中。" 《[[史记]]·高祖本纪》:" 楚 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 杜 南入 蚀 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 项羽 无东意。" 司马贞 索隐引 崔浩 曰:"险绝之处,傍凿山岩,而施梁为阁。" 唐 赵氏 《杂言寄杜羔》诗:" 梁州 秦岭 西,栈道与云齐。" 杨朔 《"走进太阳里去"》:"从 成都 往 宝鸡 去,自古是有名的栈道。" 2. 飞阁间相连通的复道。 《淮南子·本经训》:"大构驾,兴宫室,延楼栈道,鸡栖井干。" 高诱 注:"栈道,飞阁复道相通。" == 简要介绍 == 栈道原指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又称阁道、复道。中国在战国时即已修建栈道。秦惠王始建[[陕西]]褒城褒谷至郿县(今眉县)斜谷的褒斜栈道,长235千米。秦伐蜀时修了金牛道,被后世称为南栈道,长247.5千米。现代公路已经成网,但在交通闭塞的山区,仍有类似的栈道,供人、畜通行。 中国古代高楼间架空的通道也称栈道。栈道现在的含义比较广泛,尤其在房地产行业用的较多,如园林里富有情趣的楼梯状的木质道路,即称为木栈道。 "栈道"又称"栈阁"之道,这是古代交通史上一大[[发明]]。人们为了在深山峡谷通行道路,且平坦无阻,便在河水隔绝的悬崖绝壁上用器物开凿一些棱形的孔穴,孔穴内插上石桩或木桩。上面横铺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和通车,这就叫栈道。为了防止这些木桩和木板被雨淋变朽而腐烂,又在栈道的顶端建起房亭(亦称廊亭)这就是阁,亦称栈阁。相连贯的称呼,就叫栈阁之道,简称为栈道。 == 历史简介 == 栈道的修筑始自战国秦。公元前三世纪,秦国为了开发[[四川]],就修筑了栈道,正如蔡泽所说: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到西汉前期已有嘉陵故道、褒斜道、谠洛道和子午道四条通蜀的栈道。其中褒斜道长250余公里,路面宽3- 5米不等。 栈道盘旋于高山峡谷之间,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工程技术措施,或凿山为道,或修桥渡水,或依山傍崖构筑用木柱支撑于危岩深壑之上的木构道路,表现了在筑路工程中,适应十分复杂的地形条件的出色的技术能力。栈道是川陕间的[[交通]]干线,历代屡屡修建,在[[经济]]文化交流和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主要分类 == '''置于建筑之间的空中通道''' 如西汉长安城中,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与桂宫、北宫之间所建的阁道。有的文史资料中载及阁道架越城垣,即城内建筑和城外建筑之间在空中架阁道相通,由此可知,其下之支承架构的高度不会太低。此外,在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釉陶坞堡明器中,亦可见到此种阁道形象。不过宫殿之间的阁道系宫室建筑,离地较高,长度亦远,故建有屋顶及两侧护壁,以避风雨日照。而坞堡阁道主要功能在于方便各碉楼之间的联手防卫,故仅有两侧之勾阑而无顶盖。 '''通行于悬崖峭壁之通道''' 如秦、汉时由关中越秦岭至巴蜀的山道险途。其构造方式为先沿石壁开出宽1-2米石道,上横铺木梁木板。或在崖壁上横向凿孔(口宽10厘米×20厘米、深50厘米),以插入粗木梁(间距约2米),并下加斜撑。梁上再铺厚木板,又于路之旁侧加构铁链或木栏。道宽约5-6米,可容车马并行。其上部分亦可建以屋盖。在栈道路面距谷底较近的情况下,梁下斜撑改用直柱支承。这种措施对结构有利,但山洪过大时,易将支柱摧毁。秦人修建的入蜀栈道至东汉末仍然保存并继续使用,如自关中通往汉中之子午道,以及其西之褒斜道;通大散关之故道,以及自围谷往傥光之骆谷道,均为商旅往来及军事运输的必经之途。除此以外,尚有汉武帝征四川时所开之棘道栈道及黄河三门峡的漕运栈道等,均屡见于文史。可惜此等栈道,多数在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毁于战火。 == 修建形式== 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插入木梁,上铺木板或再覆土石而成的路。也有在石崖上凿成台级,形成攀援上下的梯子崖。还有在陡岩上凿成的隧道或半隧道。一条栈道常可因地制宜分段采取不同形式。 == 参考来源 == [[Category:440 工程學總論]]
返回「
栈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