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39.2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柏林四强协定 的原始碼
←
柏林四强协定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柏林四强协定'''<br><img src="https://www.goethe.de/resources/files/jpg928/alex_detail-formatkey-jpeg-w1966.jpeg" width="280"></center><small>亞歷山大廣場的電視塔是德國最高的建築物<br>之一,形塑出首都的形象。<br>[https://www.goethe.de/ins/tw/cn/kul/dos/sta/21885686.html 圖片來自Goethe-Institut Taipei]</small> |} '''柏林四强协定'''又称'''柏林协议'''<ref>[https://www.boca.gov.tw/sp-foof-countrycp-03-73-c9bc1-04-1.html 國家/地方政府基本資料],外交部領事事務局,</ref>或稱'''柏林四方协议'''),是1972年6月3日由四个[[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使协定的。四国外长分別為[[英国]]大使[[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苏联]]大使[[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法国]]大使[[莫里斯·舒曼]]、[[美国]]大使[[威廉·P·罗杰斯]]共同签署协议,并规定在1972年6月3日起在[[柏林]]举行的一场仪式上正式生效。该协定并非条约,无需正式批准。 ==柏林协定影響== 通过这个协定,四国决定将[[柏林]]和[[德国]]视为一个整体(1959年至1962年的[[柏林危机]]时苏联曾拒绝这么做),并将此作为自身的权力和责任,该协定还为通常被称为[[缓和政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协定使柏林的东西方重新建立了联系,在交通和[[通讯]]方面也作出了改善,为[[西柏林]]的居民带来了无数益处。 为了达成协定,四方都故意为柏林留下了模糊的政治定义,因此东西柏林在该协定中该负责的部分也各不相同。“柏林”这个词没有出现在文本中。[[柏林市]]只被称为“'''有关区域'''”。 “四强协定”制定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版本,所有语言版本的文本具有同等效力。唯独没有[[德文]]的正式版本,因为两个德国对协定文本的[[翻译]]存在很大争议。 协议生效后大大遏止了东方和西方之间在柏林的明争暗斗和紧张局势继续扩大。並在1990年[[德国统一]]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盟军的协议定下,两个德国也承认了[[两德基础条约]](1973年6月起生效),两个国家承诺尊重彼此的主权。根据该条约的条款,双方的外交使团进行商业、旅游、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通,并建立了通信关系。根据该协议及条约,1973年9月,两个德国都分别加入了[[联合国]]。 条约突破了一系列国际协定,被一些人视为[[冷战]]时期[[欧洲]]的正式[[分裂]],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导致冷战结束的过程之开始。M·E·沙洛特在2001年写道:“……尽管有所恐惧,但双方都设法多讨价还价以换取[[缓和]]的机会。”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柏林四强协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