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38.21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枢密院 的原始碼
←
枢密院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枢密院.jpeg|有框|右|<big>枢密院(军委办公厅)</big>[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000baa1cd11728b4bd414b8c5fcc3cec2fd2caa?x-bce-process%3D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jpg 原图链接][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94323455.html 来自 百度 的图片]]] '''枢密院'''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ref>[http://www.360doc.cn/mip/874101515.html?ivk_sa=1024320u 古代官署和官位名称],个人图书馆,2019-11-19</ref>。 [[后唐]]改称枢密院,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辽代按南北面官设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枢密院的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控制。 ==演变== 枢密院萌芽于[[唐朝]]中后期,经发展,鼎盛于[[五代]],宋代时虽机构渐趋于完备而庞大,但权力已大大下降。 枢密院的建立与发展,经过了几大变化:一变于僖、昭宗时期掌枢密之宦官"堂状后贴黄",夺宰相之权;再变于后梁更用士人;三变于后唐专用武将,"任重于宰相,宰相自此失职";四变于晋宰相兼枢密使,二者合一;五变于枢密使兼[[宰相]]再领[[节度使]],自此枢密使权力达到它的全盛时期。 由此可以说,唐末、五代枢密院[[权力]]的增长,除本身地位的特殊外,还得力于两种情况,一是唐末恶性膨胀的宦官政治,再是五代军阀割据的武官政治<ref>[https://www.sohu.com/a/33808245_255178 五代: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 ,搜狐,2015-09-29</ref>。故[[北宋]]结束军阀割据局面后,为防止藩镇割据的重演,改变了枢密兼宰相、节度使这一制度,规定文武分治,枢密院只管军事,且脱离实际指挥兵权的具体事务,它虽与宰相同为二府,但实际已降到副相的地位了。 ==职能== 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以升拣、废置揭帖兵籍;有调发更戍,则遣使给降兵符。除授内侍省官及武选官,将领路分都监、缘边都巡检使以上。大事则禀奏,其付授者用宣;小事则拟进,其付授者用扎。先具所得旨,关门下省审覆。面得旨者为录白,批奏得画者为画旨,并留为底。惟以白纸录送,皆候报施行。其被御宝批旨者,即送门下省缴覆。应给诰者,[[关中]]书省命词。即事干大计,造作、支移军器,及除都副承旨、三衙管军、三路沿边帅臣、太仆寺官,文臣换右职,仍同三省取旨。 纵观唐初枢密院只有掌机要文书一人,到宋代成为一个庞大机构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具体制度在人治与法治斗争的狭缝中发展变样的经过。同时也可说明,在根本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任何具体制度无论初设时的主观愿望多么良好,其最后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已经[[逻辑]]地证明了这一点。 ==视频== ===<center> 枢密院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枢密院”是什么?宋代时枢密使的地位颇高,俨然成为军界一把手</center> <center>{{#iDisplay:w3215ird1g5|560|390|qq}}</center> <center>宋朝一文一武两大中枢机构:“中书”与“枢密院”是如何分权的?</center> <center>{{#iDisplay:b32179dorax|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政府組織]]
返回「
枢密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