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71.5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林語堂故居 的原始碼
←
林語堂故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林語堂故居'''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ws.gov.taipei/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jg2L2NrZmlsZS8xMWNhYWNkMi0wY2RmLTQzYTUtYmU2My1jYTJiNzUwZGIwOGMuanBn&n=5p6X6Kqe5aCC5pWF5bGFLmpwZw%3D%3D&icon=.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culture.gov.taipei/cp.aspx?n=F6B7D3411A4EBFC4 圖片來自gov] </small> |} '''林語堂故居''',位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永福里、[[陽明山國家公園|陽明山]][[仰德大道]]旁,為[[林語堂]]最後十年所居、長眠的地點。林語堂去世後曾作為[[臺北市立圖書館|市立圖書館]],今列[[臺北市文化資產#紀念建築|市定紀念建築]],由[[東吳大學]]維護。<ref>[https://culture.gov.taipei/cp.aspx?n=F6B7D3411A4EBFC4 林語堂故居],gov</ref> ==歷史== ===蔣總統贈屋=== 1966年1月28日,總統[[蔣中正]]在[[南臺灣]]接見要轉機去[[香港]]探親的[[林語堂]]夫婦時,表達希望他們夫妻到臺灣定居。林語堂先是陽明山租房子住,後來蔣中正就為他們在陽明山建一幢房子。 給林語堂居住的房子建地一百零一坪,三房二廳,總占三百三十坪。建築由林語堂與[[王大閎]]一同設計,架構似[[四合院]],呈現「ㄇ」字型的迴廊,設立西班牙式螺旋廊柱。半圓拱門為希臘式,白色粉牆上嵌深紫色圓角窗櫺與搭配深寶藍琉璃瓦。 林宅旁就是永福里公車站,隔壁白色巨邸曾為[[王羽]]居住。 ===林語堂入住=== 1966年6月4日,林語堂自香港乘機至台灣,告訴記者說香港物質生活很好,但因屬殖民地,總覺得情調有些不對,因此他決定在臺灣待較久日子。7月初,記者[[羊汝德]]採訪上個月入住陽明山的林語堂夫妻時,房子牆角的水池正在開鑿、從美國運回的書籍一部分還沒放上書架。 林語堂在〈我來台後二十四快事〉一文中,以「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稱讚此宅。建築正對[[台北盆地]],可望見[[淡水河]]、[[觀音山 (新北市)|觀音山]]。清晨和黃昏,林語堂坐在階前的藤椅上觀賞紫藤花和遠處的山景。他也喜歡在襯以假山、楓香、翠竹、蒼蕨的水池前大理石椅坐著觀魚。 從此屋沿仰德大道往北到[[華岡藝校]],沿路區域都曾是禁建的陽明山保護區。林語堂在這路開車時,喜歡搖下車窗,邊抽菸邊觀賞山陰滴翠,形容是「飽享眼福」。 林語堂在餐廳牆上掛著手書的「有不為齋」四字、擺放代表妻子廖翠鳳的「鳳」字的餐桌椅。林語堂常邀[[彭蒙惠]]與其朋友來此用餐,並由妻子煮菜。錢穆夫婦也常來此拜訪、留同晚餐。 在陽明山居住的林語堂,為[[香港中文大學]]以五年的時間編纂約一千八百頁《[[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七十七歲,[[林如斯|長女自殺身亡]],他受重大打擊,但勉力完成此詞典。他在書房伏案時常達翌晨一時兩時,令晚上十一時就睡的[[錢穆]]自慚。 1976年4月1日十一時,林語堂安葬於後院,由[[張群]]主持告別葬禮、張欽煌牧師講道,廖翠鳳、[[林太乙]]、林相如等林語堂親屬、[[蔣復璁]]、錢穆夫婦、[[吳經熊]]夫婦、[[馬星野]]、[[陳紀瀅]]參與。 之後廖翠鳳遷居香港,房子原由總統府第三局管理,後由陽明山管理處路燈管理所維護。林語堂手稿因故居濕氣重,轉交[[國立故宮博物院]]保管。 ===改作圖書館=== 1982年,廖翠鳳建議台北市政府將林語堂故居規畫成專門學術機構。1984年9月29日,市府正式發文給力嘉營造承包作林語堂紀念圖書館。1985年5月28日上午,圖書館開幕,由代市長[[馬鎮方]]主持、前總統[[嚴家淦]]致詞。 市府調來王金木負責園藝,並打掃林語堂的墓園。多年後,他到八旬時依然在此維護,並在旁搭建鐵皮屋居住。 館藏以林語堂的學術著作,和世界各國研究或評論他的資料為主。原有林語堂藏書四千多冊,加上市立圖書館的六千冊圖書,開館後藏書量曾達一萬冊。陳列室擺有神通電腦的漢通一六四○型中文電腦,其所用的漢通簡捷輸入法,為參照林語堂上下形檢字法研究出來的。 教育局員承辦人員曾指出,此建物若要成立一座圖書館,實在太過狹小。家屬房間與廚房去除隔間,作為閱覽室之用。開幕後,閱覽室因面積有限,只能容納二十多人。市府幾度有擴建該紀念圖書館的構想,但被林太乙反對。 在1992年報導時,記者[[王晶文]]說每週二至週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開放,是赴陽明山遊山的旅客少留意的地點。1990年代,館內連飲水機都沒有。日後對於建築發生嚴重蟲蛀,市圖館長[[曾淑賢]]表示市圖經費有限。 ===作紀念故居=== 1999年11月8日,[[台北市文化局]]成立第一個工作日,台北市長[[馬英九]]與文化局長[[龍應台]]來此與[[錢穆故居]]探訪。2000年3月4日,馬英九在文化發展會報上,裁定將林語堂紀念圖書館、錢穆紀念館移交文化局,朝學術中心定位發展。市府委託建築師許伯元進行整修規劃,樓下增設客房供研究林語堂的學者或是短期停留的藝文工作者暫居。次年3月15日,市府文化發展會報,馬英九指示教育局與文化局密切配合,務必讓錢穆、林語堂故居如期落成啟用。 2002年3月26日以「林語堂故居」之名開幕時,馬英九、龍應台、林太乙、林相如、和長年在故居工作的老園丁共同啟開,之後由[[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經營與推出「有不為齋書院講座」、「邂逅作家下午茶」等活動。2005年10月10日,林語堂一百一十歲冥誕,佛光大學人文學學院[[趙寧 (台灣)|趙寧]]舉行移交儀式,交與東吳大學接手。 2018年5月,林語堂故居登錄紀念建築。 ==參觀資訊== *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週一休館。 *門票30元, 團體優待票25元。 *65歲以上、6歲以下、身心障礙以及陪同者免票。 ===餐飲營業時間=== *上午十時至晚間九時,週一休館。<br> ===出版品販售=== *有二十餘種林語堂著作和相關作品,以及林太乙著作七種。<br> ===收費資訊說明=== *門票30元, 團體優待票25元。 65歲以上、6歲以下、身心障礙以及陪同者免票。<br> ===特殊服務項目=== 無障礙設施與設備:<br> 無障礙室外通路、室內通路走廊、昇降設備、無障礙廁所、無障礙動線引導標誌<br>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umJajbRgRE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步行到林語堂故居/ 華興中學、仰德大道、莊頂路、柏園山莊、永福里、永公路、衛理/ 選擇到離家鄉最近的地方定居/步行200 個鄉鎮之127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林語堂故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