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81.17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林衡道 的原始碼
←
林衡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林衡道'''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s3/tw-panorama.com/Uploads/1997/01/1997.01.082.01.cut.jpg?w=1080&quality=8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e3e73162-0fa4-4fb7-b057-7a68da7c48ee 圖片來自taiwan-panorama.] </small> |} '''林衡道'''({{bd|1915年|5月2日|1997年|1月18日|catIdx=L}})[[臺灣歷史]]學者,[[板橋林家]]後裔,曾任[[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淡江大學]]、[[東吳大學]]、[[真理大學|淡水工商專科學校]]、[[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藝術學院]]教授。於1994年獲行政院文化獎,素有「臺灣古蹟仙」、「臺灣史蹟百科活字典」之美譽,屬[[中央俱樂部|CC派]]。<ref>[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e3e73162-0fa4-4fb7-b057-7a68da7c48ee 青春長伴古蹟行──「台灣活字典」林衡道],taiwan-panorama.</ref> ==生平== 林衡道其父[[林熊祥]],出身[[台灣五大家族|臺灣五大家族]]中的[[板橋林家]],祖母出身福州大家族陳家,其先祖為[[陳寶琛]]。林衡道在日本出生,滿月即回[[福州]]祖母家渡過童年,童年時期曾居住於福州城楊橋巷的大宅第。後分別於台灣、日本完成學業,畢業於日本[[仙台|仙臺]][[東北帝國大學]]經濟科。 戰後林衡道被延攬至[[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最後升至主任委員,於1985年退休。 本人回顧自己一生時,曾提及雖畢業於經濟科系,但卻非常不會理財。而在日本求學時所接觸的學問多為德奧的學問,也很嚮往俄國,卻不能在有生之年親自去三個國家走一遭。認為對選舉、股東制及媒體三者是現今的三大欺騙。 ==家庭== 其妻[[杜淑純]],為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醫師]]的獨生女。兩人在1944年結婚,1992年離婚。 == 事蹟及觀點 == 林衡道中學念書時,受日本民俗學者[[柳田國男]]的影響,開啟對民俗的興趣,走上研究民俗古蹟之路。 林衡道任職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近三十年,人稱「台灣活字典」,為人談吐風趣、性情直率,信手拈來都是歷史故事。 林衡道在學校授課時不拘一格,有時會主動在下課時間請學生抽菸,並「講古」分享。最為人稱道事蹟之一是常在其史蹟源流會或其它公益性社團主辦或協辦下,參訪並介紹各地古蹟建築;且每獲參加者的盛情迴響。其對臺灣史學、古蹟建築之推廣使後世推崇。 由於童年成長於福州的緣故,林衡道較喜簡樸的民居,對琉璃瓦樣式的宮殿建築頗為排斥。林衡道也喜歡日本[[明治]]及[[大正]]時期所遺留的樸實建築,但對近代日本[[昭和]]年間的建築,例如[[帝冠式]]及[[國防色]]的[[臺北中山堂]]卻很排斥,不過對[[總統府]]卻讚譽有加。對此林衡道解釋「明治與大正年代時,日本建築是崇尚西洋古典風格,基本上建築形式仍是相當自由,不過,到了昭和年間,其建築淪為折衷主義與[[興亞式]],外牆貼上[[馬賽克]]或[[二丁掛]]等,反映出[[軍國主義]]的色彩。」 前台南藝術學院院長[[漢寶德]],形容林衡道是「古建築守護神」、「本省古蹟維護運動的化身」,因為林衡道的鼓吹引導,台灣民俗古蹟的研究形成熱潮,引起重視。臺灣許多歷史、民俗及文化資產的保存,迄今深受林衡道教授之影響與啟迪。 林衡道長期致力研究臺灣史蹟及風俗民情工作,從1950年代起開始走訪全臺各鄉鎮進行田野調查,記載各地之寺廟、名勝、古宅、古蹟、地方特產等歷史源流,整理出版臺灣歷史、民俗書籍約五十餘部,出版《台灣勝蹟採訪冊》、《臺灣史蹟源流》、《臺灣一百名人傳》、《鯤島探源》、《臺灣民俗論集》等,是研究臺灣史料重要參考資料。 在文學、詩歌、小說創作方面,也有作品《絲綢的手帕》、《前夜》。 ==著作== * 《鯤島探源》(臺北:[[稻田出版社]]出版,1996年) * 小說《前夜》(臺北:[[青文出版社]],1964年;再版,臺北:一本文化,2015年) * 《林衡道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民85年) * 《臺灣夜譚:鄉土與民俗》林衡道 口述/[[宋晶宜]] 筆記(臺北:衆文圖書公司出版,1980年)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Category:人物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Namespac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林衡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