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181.12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林永發 的原始碼
←
林永發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林永發 圖片來自 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jpg|thumb|300px|有框|左|[https://art.nttu.edu.tw/files/13-1014-3470.php?Lang=zh-tw 林永發 圖片來自 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 '''林永發''' ,1954年生於[[台灣]]的[[台東]],性喜自然山水,從事水墨畫作、東方美學之探索。亦從事藝術理論、美術教育、藝術行政的事務。是位[[畫家]]、[[教育家]],曾擔任基金會執行長、文化局長。 *創作觀:「藝術創作不能只是自然生態的描寫,或是情緒的發洩,更不能止於抒懷遣性的功能,而是更嚴肅的藝術文化命脈,以及歷史社會的責任。人只有融入自然之中,跳脫名聞利養和形式的束縛,才能有『自在雲山』之樂;由不斷追求形式上的創意表現,對藝術無窮盡的追求,才能創造美的藝術境界。 *學歷:台東師專、台灣師大國文系、中國文化大學藝研所碩士。 *經歷:現任國立台東大學美術產業系教授兼系主任、財團法人臺灣家扶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林坤池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曾任臺東縣文化局長、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館長、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全國美展籌備委員、臺灣省美展國畫類評審委員。 *獲獎:曾獲中國文藝獎章,台灣省全省美展首獎、[[韓國]]國際晚松藝術文化獎等。 *典藏:作品獲[[台北]]國父紀念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藝術教育館、台北縣政府、台東縣政府美術館、韓國慶星大學美術館等單位典藏。 *著作:著有《林永發水墨畫集》七冊、《醇味山海臺東情》、《自然與藝境》、《窮理盡性》、《日出‧台東‧丁學洙》、《台灣美術發展史全集-台東篇》、《藝海情深父子畫集》等。<ref>[https://wcoh.nttu.edu.tw/files/13-1009-67776.php?Lang=zh-tw 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學院 林永發簡歷]</ref> [[File:林永發 圖片來自 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學院.jpg|thumb|300px|有框|右|[https://wcoh.nttu.edu.tw/files/13-1009-67776.php?Lang=zh-tw 林永發 圖片來自 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學院]]] [[File:林永發 圖片來自 鹽之有藝.jpg|thumb|300px|有框|右|[https://wcoh.nttu.edu.tw/files/13-1009-67776.php?Lang=zh-tw 林永發 圖片來自 鹽之有藝]]] ==專書== 年度 說明 *2000-00 《你是我的兄弟》 *2001-00 《東海岸之美林永發水墨畫集》 *2003-00 《藝術行政與藝術專業的遇合》 *2003-00 《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臺東地區》 *2004-09 《都蘭山傳奇》主編 *2005-00 《日月山海富麗臺東-蘭嶼寫生》 (p.28-37) *2005-09 《雲豹與黑熊》主編 *2006-06 《孺慕之歌畫集》 (中文版) *2006-08 《林永發水墨畫集(四)-山水寫生系列》 *2006-09 《中山樓百景美展專輯》 *2007-05 《孺慕之歌畫集》 (韓文版) *2007-06 《林永發水墨畫集(五)》 *2007-07 《自然與意境─林永發水墨畫創作理念與作品解析》 *2007-12 《東臺灣藝術故事 視覺篇》 *2008-07 《臺灣水墨趨向》 *2009-11 《日出˙臺東 丁學洙》 *2010-07 《父子心靈對話》 ==論文== 年度 項目 說明 *2001 研討會論文 文化認同與藝術創作 *2002 研討會論文 臺灣原住民聚落之圖書館發展現況 *2010 研討會論文 從生活美學關心下一代/2010-05-19,2010-05-23 *2003-00 期刊論文 從藝術與人文領域看全人教育在科技整合教育的角色 *2003-03 期刊論文 坐落在山海間的圖書館行銷策略以臺東縣政府文化局圖書館為例 *2007-06 期刊論文 從書法活動啟發特殊兒童無限潛能-唐氏兒個案探討 *2009-06 期刊論文 不知從,安知去?從臺灣美術史看七友畫會<ref>[https://art.nttu.edu.tw/files/13-1014-3470.php?Lang=zh-tw 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 專任教師-林永發]</ref> [[File:2002年林永發(右一)獲美國國際美術會邀請,在洛杉磯華僑文教中心舉行畫展,特地到舊金山探訪88歲的美國認養人Elsner先生(坐者中)。後牆的畫都是林永發送給Elsner夫婦的作品 .jpg|thumb|300px|有框|右|2002年林永發(右一)獲美國國際美術會邀請,在洛杉磯華僑文教中心舉行畫展,特地到舊金山探訪88歲的美國認養人Elsner先生(坐者中)。後牆的畫都是林永發送給Elsner夫婦的作品 圖片來自 [http://thwu2758.pixnet.net/blog/post/329726993-%E4%B8%80%E5%BC%B5%E5%8D%A1%E7%89%87%E2%94%80%E2%94%80%E6%9E%97%E6%B0%B8%E7%99%BC%E6%84%9B%E5%BF%83%E6%95%85%E4%BA%8B 愛心世界季刊‧2008冬季號003期]]] [[File:林永發(左三)一家人 圖片來自 中時電子報.jpg|thumb|300px|有框|右|[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205004803-260405 林永發(左三)一家人 圖片來自 中時電子報]]] ==生平== 林永發出生於台東卑南鄉下。父親從台南鄉下駕了一星期的牛車,帶著全家到台東墾荒定居。9歲時父親因病過世,父親臨終時囑咐,因為林永發長得最壯犁田技術最好,要留在家裡種田不要繼續升學。母親不顧丈夫的交代,一肩挑起家庭債務和養家育兒重任,不論多辛苦,堅持讓小孩繼續唸書,她相信透過教育,可以讓孩子找到不同的出路。 1969年林永發國中2年級14歲,因家庭困頓接受台中家扶中心的協助,由[[美國]]認養人[[Elsner]]夫婦認養,而順利讀完初中並考上台東師專。 家扶中心的社工員在逢年過節時,提醒受助人寫張卡片或書信給認養人以表感恩。林永發畫一張卡片,由社工員代寄給美國的Elsner夫婦當聖誕禮物。Elsner夫婦認為他很有繪畫潛力,額外每月給予10塊美金(台幣400元)受助金,加上社工員加入贊助,湊足添購繪畫工具和材料,開啟成為畫家的第一步。 林永發就讀專一那年,用水墨畫了一幅聖誕節的景象,寄給Elsner夫婦。Elsner夫婦來信告知畫作深受一家畫廊喜愛,建議他日後把優秀作品寄到美國,他們可以代售。為感念Elsner夫婦他暗自承諾:「此生一定要用繪畫成就,回報美國的爸媽(Elsner夫婦)。」 林永發台東師專畢業服務5年後,考上師大進修,並畢業於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一生得過不少美術獎項。在[[台北]]舉行畫展,為了感念Elsner夫婦將名稱定為「赤子心,孺慕情」。Elsner夫婦雖未能來台灣參加,但林永發把畫展活動以影片拍攝下來,寄給他們,讓他們分享他的成就和喜悅。 林永發感恩為了回饋社會,在[[新北市]]任職國小教師時,開始當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的終身義工,加入家扶之友會,開始陸續認養國內外兒童。並出任該基金會董事多年。 林永發結婚後定居[[新北市]],兒子[[林冠廷]]為唐氏兒,為了專心教導兒子全家搬到台東,林冠廷4歲就以狗年畫作卡片義賣60萬元,捐助弱勢,2000年開始舉辦書畫個展,常捐出企業邀約寫春聯的潤筆費與義賣所得,給台東家扶偏遠弱勢家庭寒冬送暖。 <ref>[http://thwu2758.pixnet.net/blog/post/329726993-%E4%B8%80%E5%BC%B5%E5%8D%A1%E7%89%87%E2%94%80%E2%94%80%E6%9E%97%E6%B0%B8%E7%99%BC%E6%84%9B%E5%BF%83%E6%95%85%E4%BA%8B 一張卡片──林永發愛心故事]</ref> ==視頻== ===【人文講堂】20150516 - 因材施教 - 啟發孩子的美學動能 - 林永發=== {{#ev:youku| XMTU3Nzc0NjIzNg |alignment=left}} ===林永發、陳志聲、林輝堂─書畫創作展=== {{#ev:youku| XNzA2NjgxNTgw |alignment=left}} ===日出東海岸 林永發水墨個展===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TK0EBu6zEE}} ==外部連結== *[https://zh-tw.facebook.com/lyfprofessor 林永發 Facebook] ==參考資料== {{Reflist}} [[Category:畫家]] [[Category:台湾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林永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