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22.12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林培張 的原始碼
←
林培張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姓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林培張'''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字'''植卿''',一作'''湜卿''',又作'''次逋''',號'''芷庭'''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64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941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官宦經歷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清季諸生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版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不詳 |} </div> '''林培張'''(1864~1941),字'''植卿''',一作'''湜卿''',又作'''次逋''',號'''芷庭''',嘉義縣人<ref>參考《寄廬遺稿》序文,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年;[[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ref>。清季諸生,曾入羅山書院就讀,為進士[[林啟東]]之弟。[[大正]]初,移居臺中,任職臺灣新聞社漢文部編輯,署其廬曰「寄廬」。 ==生平== 林氏學詩,上溯魏晉,旁及白香山、庾肩吾諸家,最後則去其依傍,獨闢蹊徑。[[楊近樗]]謂其作品「善於傳神描景,詞無泛設,真情流露」,在漢詩壇頗為活躍,曾入「羅山吟社」、「南社」、「嘉社」、「網珊吟社」、「[[樸雅吟社]]」,並多次受邀為詞宗。與[[施梅樵]]、[[蔡梓舟]]、[[傅鶴亭]]、[[楊近樗]]為莫逆交,施梅樵曾於林氏七十歲壽誕發起賀壽徵詩活動,並於其逝世後,選編詩稿三百首,原擬於[[昭和]]十八年(1943)冬付梓,因時局緊迫而擱置。1958年詩人節始以油印本發行,前有施梅樵、楊近樗、傅錫祺、蔡梓舟序文,[[陳子敏]]等十二人題詞。2001年6月,龍文出版社根據施梅樵選編本影印出版。茲以龍文版《寄廬遺稿》為底本,參考《[[臺灣日日新報]]》、《[[台南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文藝叢誌]]》、《鷗社藝苑》、《[[詩報]]》等報刊合集編校。(余美玲撰) ==[[七言絕句]]== 諸羅感舊雜詠得十七絕句寄呈賴惠川 <br> 北香湖畔舊曾過<ref>過:音ㄍㄨㄛ,拜訪。 </ref>,四十餘年一剎那。此日重臨陳跡杳<ref>杳,音ㄧㄠˇ,消失不見。 </ref>,可憐橋下落花多。<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寄廬遺稿》。北香湖位於嘉義市北方近郊,即清領時期諸羅八景中的「北香秋荷」,但在清領後期淤塞嚴重,日治以後逐漸消失。林培張以其所見,感嘆四十年的光陰有如一瞬。早年曾經遊歷的北香湖已然消失,只能看到乾枯的湖底,散佈湖邊樹木的落花。詩人以此比擬嘉義地區進入日治時期的變化,原本眾多的風雅文士不敵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凋零,就像北香湖一樣日益消逝。<br><br> 【延伸閱讀】<br> 1. [[陳夢林]]〈北香湖〉,《全臺詩》第壹冊。<br> 2. [[李欽文]]〈九日遊北香湖觀荷〉,《全臺詩》第貳冊。<br><br> ==[[七言律詩]]== 羅山書院<br> 離離原草綠成茵,甄別<ref>甄別:甄選辨別。</ref>人材事總塵。代謝<ref>代謝:新時代取代舊時代,指乙未割臺。</ref>已虛山長<ref>山長:清領時期對於儒學書院院長的稱呼。</ref>席,筵空<ref>筵空:教席空缺。指乙未割臺後,羅山書院不再有教師。 </ref>誰省宰官<ref>宰官:地方長官。 </ref>親。春風秋月憑往來,衰柳寒禽自主賓<ref>衰柳寒禽自主賓:形容羅山書院已無人跡,唯有種植當地的柳樹做為主人,而禽鳥客居其中。 </ref>。我向諸羅數遺跡,蚍蜉身世劇翻新<ref>蚍蜉身世劇翻新:蚍,音ㄆㄧˇ。蚍蜉,螞蟻之一種,詩人以此自比渺小。劇,快速。翻新,產生巨大的變化。藉由嘉義市內留下的清領時期遺跡,詩人了解到自己地位渺小,以及受日本殖民統治的現實情況。 </ref>。<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寄廬遺稿》。羅山書院原為地方人士集資興辦之書院,至咸豐5年(1855)9月始獲得官方補助,由官府延師講學,成為嘉義縣儒學的附屬書院。故址在南門邊,日治時期改建為嘉義小學校,戰後改為民族國小。此詩藉景生情,感嘆日治時期漢學之衰頹,過去甄選、培育人才的書院,在改隸之後,官方不再延師授學。書院中只見乾枯的草木與寄居的禽鳥,更顯衰敗之相。緣此,更加感嘆自己已成為日本統治下的被殖者,有如蟻螻般無足輕重。<br><br> 【延伸閱讀】<br> 1. [[賴惠川]]〈步諸羅懷古韻〉,《悶紅小草》。<br> 2. [[陳韻絃]]〈諸羅秋望〉,《鷗社藝苑三集》。<br><br> ==註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1404 愛詩網] *[http://taisyu.udpweb.com.tw/introduction/084.pdf 林培張] *[http://xdcm.nmtl.gov.tw/twp/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1026 全台詩智慧型知識庫] *[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dynasty=Qing&author=%E6%9E%97%E5%9F%B9%E5%BC%A0&lang=t 搜韻] [[Category:台灣人]] [[Category:詩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林培張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