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150.2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极地涡旋 的原始碼
←
极地涡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极地涡旋.jpg|350px|缩略图|右|<big>极地涡旋</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19/a6c7702a155d4979bb357d4547bd088a.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83046471_780462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极地涡旋'''(英语:Polar Vortex)简称极涡,是一种发生于[[极地]]的,介于对流层与平流层的中、上部的,持续性且大规模的[[气旋]]。这种涡旋在极夜的时候最为强大,因为此时的温度梯度是最大,但持续缩减,到[[夏季]]甚至会消失。 ==简介== 极地涡旋是极地高空冷性大型涡旋系统,是极区[[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其位置、强度以及移动不仅对极区,而且对高纬地区的[[天气]]都有明显影响。 极地是[[地球]]的冷极,也是大气的冷源,因而在极地低空形成冷性[[高压]],在极地上空则形成冷性低压。 极涡的位置和活动范围时有变化,尤其冬半年活动演变比较复杂,最长的活动过程达35天之久。极涡闭合中心有时分裂为2个或3个,甚至3个以上,当偏离极地向南移动时,常导致[[寒潮]]活动增多、增强。 据统计,在10个冬半年影响我国的171次寒潮中,有102次是[[亚洲]]上空出现持久极涡<ref>[https://zj.qq.com/a/20141211/009524.htm 今天的冷空气只是开胃菜 下周初还有寒潮袭来],腾讯大浙网,2014-12-11 </ref>,其中6次强寒潮过程都与极涡在亚洲上空的位置明显偏南相关。 ==记载历史== 最早记载极地涡旋现象的文献出现于1853年。在[[北半球]]的冬季,这种现像会导致了突然性平流层暖化。 1952年,在海拔高度超过20公里的无线电探空仪观测中发现了这种现象导致的平流层暖化。在2013后的[[北美]]冬季,新闻和天气媒体中经常提到这种现象,使得该[[术语]]推广成为对于极低温寒潮的解释。 ==后果== [[南极]]极地涡旋比[[北极]]极地涡旋更为显著,持续时间也更长。这是因为北半球高纬度地质因素增强了罗斯比波<ref>[https://www.sohu.com/a/231375287_414163 在太阳发现类似于控制地球天气的罗斯比波 ],搜狐,2018-05-12</ref>,而就是罗斯比波引起涡旋的破裂;与之相比,在南半球涡旋则更为稳定。北极涡旋形状上是瘦长的,有两个中心,一个在[[加拿大]]的[[巴芬岛]],而另一个在西伯利亚的东北部。 南极极地涡旋的[[化学]]现象已经导致严重的[[臭氧]]消耗。极地同温层云团中的硝酸与CFC反应生成氯,也就是对臭氧的光化学破坏。氯在冬天的极夜中凝聚、堆积,到[[春天]](9月或10月),持续的臭氧破坏也将更为严重。这些云只能在-80°C以下形成,故而较为暖和的北极区域形成不了臭氧层空洞。 一些[[天体]]同样已知有极地涡旋现象,包括金星、火星、[[木星]],以及土星的卫星——[[土卫六]]。 ==视频== ===<center> 极地涡旋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引发寒潮的“极地涡旋” </center> <center>{{#iDisplay:s08345iyt7e|560|390|qq}}</center> <center>航拍芝加哥极地涡旋中的城市之美 </center> <center>{{#iDisplay:c08470pwz0u|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28 氣象學]]
返回「
极地涡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