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19.19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板龍屬 的原始碼
←
板龍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板龍屬'''<br><img src="https://media.istockphoto.com/photos/plateosaurus-picture-id1133041291?k=6&m=1133041291&s=612x612&w=0&h=Ae1q0tzw2ucjh28xDAr28OVXeHsqszeq6FGFpt5Bw-4="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istockphoto.com/hk/%E5%9C%96%E7%89%87/%E6%9D%BF%E9%BE%8D%E5%B1%AC?mediatype=photography&phrase=%E6%9D%BF%E9%BE%8D%E5%B1%AC&sort=mostpopular 圖片來自istockphoto.com]</small> |} '''板龍屬'''([[屬]]名:''Plateosaurus'')是[[蜥臀目]][[蜥腳形亞目]]植食性[[恐龍]]的一屬。板龍生存於[[三疊紀]][[諾利階]]到[[瑞提階]]的[[歐洲]],約2億1400萬年前到2億400萬年前。目前已有兩個已承認種:'''恩氏板龍'''(''P. engelhardti'')與'''纖細板龍'''(''P. gracilis''),過去曾經還有其他的種,但已被歸類於其他屬。 板龍的化石發現於1834年,並在1837年被敘述,牠們是最早被命名的恐龍之一,但不包含在最早用來定義為[[恐龍總目]]的三個屬之中,因為當時對於板龍的了解有限。 板龍是體積龐大的二足、[[草食性]]恐龍,擁有小頭部、長頸部、用來壓碎植物的銳利牙齒,前肢明顯較小但有大型[[拇趾]]尖爪,這些尖爪可能用來防衛與幫助進食。 == 外型特徵 == 板龍是已知最大的[[三疊紀]]恐龍之一,也是三疊紀最大的陸生動物之一,身長可達6到10公尺,體重估計有7噸。板龍曾經屬於過[[原蜥腳下目] ],該下目是一群早期[[植食性]]恐龍;板龍的體型比其他類似動物還要強壯,例如[[近蜥龍]]。板龍擁有長頸部,由9個[[頸椎]]所構成,身體結實而呈[[梨]]狀。板龍的尾巴由至少14個[[尾椎]]所構成,可作為長頸部與前部身體的平衡工具。 板龍的[[頭顱骨]]比大多數[[原蜥腳類]]恐龍還要堅固、縱深;但是與板龍的身體大小相比時,仍然小型、狹窄。板龍的頭顱骨有4對洞孔;包括鼻孔、[[眶前孔]]、眼眶、[[下顳孔]]。板龍擁有長口鼻部,許多小型、葉狀、位在齒槽中的牙齒,頜部關節的位置低,可使下頜提供肌肉更大的力量,以上特徵顯示板龍只以植物為食。牠們的[[眼睛]]朝向兩側,而非前方,形成全範圍的視線範圍,可警戒、注意掠食者。有些化石保存了[[鞏膜環]]。 板龍的上頜與下頜擁有許多小型牙齒,[[前上頜骨]]有5到6顆,[[上頜骨]]有24到30顆,[[齒骨]]上有21到28顆。這些牙齒有鋸齒狀、葉狀的齒冠,適合消化植物。板龍被認為擁有狹窄的頰囊,可避免食物在進食時溢出嘴部。 == 發現過程 == 在1834年,[[物理學家]]約翰·腓特烈·恩格爾哈特(Johann Friedrich Engelhardt)在[[德國]][[紐倫堡]]附近的Heroldsberg發現了一些[[脊椎]]與腿部骨頭。三年後,[[德國]][[古生物學家]][[汪邁爾]](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根據這些化石建立了新屬,'''板龍'''(''Plateosaurus''),模式種是'''恩氏板龍'''(''P. engelhardti'')。 [[屬]]名在[[希臘文]]的意思是“平坦表面的蜥蜴”,意指牠們的平坦骨頭;而種名是以發現者恩格爾哈特為名。 在1910年代到30年代期間,[[薩克森-安哈特]]的一個[[黏土]]礦坑挖掘出了32到45個骨骸,這些化石屬於板龍、[[理理恩龍]]、以及[[敏捷龍]]。有些化石被歸類於板龍的第二個種,長頸龍(''P. longiceps''),是由Otto Jaekel在1913年所敘述,同一時期在[[特洛辛根]]的[[屍骨層]]也發現了數個板龍化石,但大部分被歸類於可疑種或無效種。 在1997年,[[北海 (大西洋)|北海]]北端Snorre油田的鑽油工人在探鑽[[砂岩]]層時,因為碰到一個長圓柱狀[[岩芯]](Drillcore)而受到阻礙,而停在海平面以下2,256公尺,該長圓柱狀岩石是個化石,在當時被認為是個[[植物]]化石。 在2003年,這個標本被交給[[奧斯陸大學]]的[[古生物學家]]Jørn Harald Hurum。[[波恩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使用[[顯微鏡]]檢驗這個化石,發現這化石擁有纖維化的骨頭組織,為一個壓碎的膝蓋骨化石,並鑑定屬於板龍, <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929232306/http://www.geologi.no/data/f/0/08/70/8_22301_0/117-123_NGT_print-3.pdf A Late Triassic dinosaur bone, offshore Norway] geologi.no 2006.09.29 </ref>並使牠們成為[[北海 (大西洋)|北海]]第一個發現的恐龍,並被譽為「世界最深的恐龍」。 在2007年8月,一個業餘古生物學家在[[瑞士]]Frick自治市附近發現了一大群化石,包含約300個骨頭,由兩個板龍個體所組成。波恩大學的古生物學家Martin Sander指出這個挖掘地點的範圍可達1.5公里,是歐洲最大型的化石挖掘地點。該地點被估計為每平方公尺有一個恐龍化石。<ref>[http://www.cbc.ca/technology/story/2007/08/10/dinosaur-switzerland.html Dinosaur mass grave discovered in Switzerland] cbc.ca </ref> == 分類 == 板龍是第一個被敘述的蜥脚形亞目恐龍,並為[[板龍科]]的[[模式屬]],也是板龍科的名稱來源。板龍最初的所知有限,並被分類到[[蜥類]](Sauria),可能是任何一種[[爬行動物]]。 在1845年,汪邁爾建立了Pachypodes生物群,包含板龍、[[禽龍]]、[[斑龍]]、[[林龍]]。但是[[理查·歐文]]已經建立了[[恐龍總目]],包含了後三屬,範圍與Pachypodes相同。 在1895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提出了板龍科,並置於[[獸腳亞目]]內。之後由汪邁爾重新分類到[[原蜥腳下目]],並被當时的大多數研究人員所接受。 許多年來,板龍科[[演化支]]僅包括板龍屬,但2000年代有兩個屬被歸類到此科:[[鞍龍]]、[[黑水龍]]。 == 種 == === 有效種 === 板龍屬目前只有兩個有效種。[[模式種]]是恩氏板龍(''P. engelhardti''),化石有至少10個頭顱骨,以及超過100個骨骸,狀態有破碎的也有完整的,主要發現於[[德國]][[巴伐利亞州]]。 第二個種為長頭板龍(''P. longiceps''),是較為了解的種,在德國Knollenmergel發現了50個標本。長頭板龍與恩氏板龍的差別在於,較長的口鼻部與四肢,身體結構較輕型。 === 重新歸類種 === 第三個種是纖細板龍(''P. gracilis''),但缺乏板龍的特定特徵,已經成立了個別的[[鞍龍]]屬。 其他的種包含:特洛辛根板龍(''P. trossingensis'')、弗氏板龍(''P. fraasianus'')、整體板龍(''P. integer''),都已經被列為長頭板龍的異名。 === 可疑種 === 數個板龍的種因為化石的破碎與保存不佳狀態,而被認為是[[無資格名稱]](Nomina nuda)或[[疑名]]。例如厄倫堡板龍(''P. erlenbergiensis'')的[[正模標本]]缺乏[[薦骨]]、[[腸骨]]、[[恥骨]]近側,因此很難與其他種作比較。 == 發現位置 == 板龍是最著名的[[三叠纪]]恐龍之一,也是[[歐洲]]最常見的恐龍之一,已在[[西歐]]超過50個[[三疊紀]][[砂岩]]層發現了板龍化石,包含超過100個標本,與數十個保存良好的骨骸。 板龍的化石主要屬於長頭板龍,已在[[德國]]南部、[[法國]]、[[瑞士]]、以及[[格陵蘭]]等地發現;而恩氏板龍僅發現於德國[[巴伐利亞州]]。 在格陵蘭Flemming Fjord地層發現的標本最初被認為屬於恩氏板龍,但後來的研究將牠們歸類於長頭板龍。 == 古生態學 == 板龍發現於[[歐洲]],該地區在三疊紀時期的氣候環境類似[[沙漠]]。 在某些地點,發現了由完整個體構成的化石群。這顯示板龍以群體行動,穿越[[三疊紀]]乾旱、類似沙漠的[[歐洲]]地區以尋找新的食物來源。 另一個對於這化石群的解釋是,個別的板龍居住於乾燥的高地上,當牠們死亡時,沙漠環境中的間歇性洪水將遺體沖刷、堆積在一起。許多個體的屍體在沙漠低處邊緣的河道末端堆積起來。 板龍與以下動物生存於同一地區:[[鞍龍]]、中等體型的[[獸腳亞目]][[理理恩龍]]與[[敏捷龍]]、小型的[[獸腳亞目]][[原美頜龍]]、早期的[[烏龜]][[原頜龜]]、[[兩棲類]]的[[離片錐目]]、[[堅蜥目]]、原始[[哺乳類]]、[[翼龍目]]、[[喙頭蜥目]]、以及[[魚類]]。 == 古生物學 == 由於板龍的化石少、不完整,過去一個世紀很少板龍的研究。直到近年的新發現化石,才讓科學家深入研究板龍的移動方式、食性、代謝。 === 飲食習慣 === 板龍的小型、葉狀牙齒顯示牠們為[[草食性]],並且為最早的大型草食性恐龍之一,以高大[[植被]]為食,例如[[針葉樹]]與[[蘇鐵]]。如同牠們的近親[[大椎龍]],板龍可能吞食[[胃石]]以協助消化食物,因為牠們缺乏咀嚼用[[頰齒]]。 === 姿勢與步態 === 如同所有的板龍科恐龍,板龍的前肢比後肢短許多,而且牠們擁有明顯的手指,以及[[拇指]]尖爪。一個對於板龍前肢的生理構造研究,證實前肢的運動範圍,排除了板龍習慣於四足步態的可能。如同獸腳亞目,板龍與其他相關的原蜥腳類不能旋轉牠們的手掌,所以牠們的手掌往下垂,而且不能以前肢支撐重量或行走。 這個研究避免了關於板龍有限的轉動手掌能力爭議,而直接排除了板龍以指關節觸地行走與其他形式的運動方式的可能性。所以,雖然板龍的體型可能屬於四足動物,但牠們的前肢結構限制牠們以後腿行走移動。牠們的前肢可能用來進食時降低樹肢、用來抓取、或用來防禦。 板龍的手部骨頭非常大,有五個手指。第四、第五指非常小。 === 新陳代謝狀況 === 一個最近針對化石沉積層的研究,顯示板龍的個體間有非常大的體型差異。而且,骨頭上的生長層顯示個體的成長週期變化與所處環境相關。有些板龍在12歲時達到最大體型,而其他的則可以成長到30多歲。成年標本的大小也有不同,有些成年體的身長為4到6公尺,而其他的則可達到10公尺。 板龍的標本眾多,足以研究牠們骨頭的[[組織學]];但因為缺乏身長小於4.8公尺的個體標本,所以很難研究板龍的[[個體發生學]]。如同其他恐龍,板龍擁有高成長速率,顯示牠們有進階的恐龍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牠們嚴重受到環境影響。這個研究的作者假設板龍的新陳代謝介於[[冷血動物]]與[[溫血動物]]之間。 == 參考書目 == * <<Greek-English Lexicon, Abridged Edition>>、Liddell & Scott、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id=ISBN 978-0-19-910207-5 *<<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Galton, P.M., and Upchurch, P.、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ISBN 978-0-520-24209-8 == 參考文獻 == {{reflist}} == 外部連結 == [http://www.enchantedlearning.com/subjects/dinosaurs/dinos/Plateosaurus.shtml Enchanted learning]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512074013/http://dinosauricon.com/genera/plateosaurus.html Dinosauricon] [http://www.dinodata.net/Dd/Namelist/Tabp/P093.htm DinoData]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板龍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