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64.24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 的原始碼
←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br><img src="https://im2.book.com.tw/image/getImage?i=https://www.books.com.tw/img/001/057/62/0010576267.jpg&v=510f8ea6&w=348&h=348"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6267 圖片來自books]</small> |}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或'''新疆独立运动'''(簡稱'''疆獨'''),是当地民族自19世纪中期以來谋求脱离[[中国]]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分离运动]]。近代以來[[新疆]]人曾在[[英国]]的支持下,於1933年11月在新疆南部建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34年2月,在[[回族]]军阀[[马仲英]]的进攻下,该国被其總統[[和加尼牙孜]]宣布解散。1944年8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哈萨克族牧民发动民族起義,占领尼勒克县城。1944年11月12日,在[[苏联]]支持下成立[[伊犁临时政府]]。1945年,因中蘇之間暫時和解與整體國家目標、二戰情勢,[[蘇聯]]承諾不再介入新疆事務。1946年6月,“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改组为伊犁专区参议会,“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宣告终结。20世纪末,受[[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义]]影响,中国境外的维吾尔族聯合伊斯蘭[[恐怖份子]],再次开始进行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并于2004年在美国建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流亡政府]]。根據twitter貼文,有美国CIA背景的[[国家民主基金会]](NED)从2004年开始资助疆独活动。 該獨立運動的支持者认为[[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是各种[[突厥人]]生活的土地,当地的民族有与[[中华文化]]迥异的[[语言]]、[[文化]]、信仰、[[艺术]]和[[历史]]轨迹,[[中国]]对[[东突厥斯坦]]自18世纪以来实行了殖民统治,并在当地实行资源掠夺、[[文化灭绝]]与[[种族灭绝]]、宗教打壓、政治迫害等政策;并希求通过各种手段最终达到从[[中国]]独立並建國的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中國自公元60年开始即对该地区拥有不间断的主权,包括[[维吾尔]]文化在内的当地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该地区包括[[维吾尔族]]、[[哈薩克族]]在内的各民族均被平等对待,且[[少数民族]]人士更受到优待;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扬,目前確認的疆獨多是与「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与「极端宗教势力」等「[[三股势力]]」为伍的[[恐怖分子]],海外疆獨則以意圖與西方礦業巨頭與伊斯蘭宗教勢力勾結,從此獲取個人利益的成員為主,因此必須嚴厲的對分裂行為進行制裁。 == 名称== “[[突厥人]]”一词广义上可泛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该族群在中国古代被称为“[[铁勒]]”,而“突厥人”在中国古代史书中仅特指建立[[突厥汗国]]的[[古突厥]]族群,其核心为公元6世纪建立第一个突厥人国家的、兴起于[[阿尔泰山]]的[[阿史那]]部落。尽管二者在中国史书上的名字有异,但在当时留下的突厥文碑铭中,中文所提到铁勒和突厥的地方突厥文其实相同。历史上的突厥人曾包括许多的部落,比如[[阿跌]]、浑、[[薛延陀]]、[[回纥]]、[[黠戛斯]]、[[葛逻禄]]、[[钦察]]、[[乌古斯人]]等。这些族群之间或与周边民族不断融合、分化,形成了分属不同国家的多个[[突厥語民族|突厥语民族]]。以突厥语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包括[[土耳其]]、[[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国境内的突厥语民族则有[[维吾尔]]、[[哈萨克人|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裕固]]、[[撒拉]]等民族,以及被划入蒙古族的[[图瓦人]]等。 “突厥斯坦”是一个源自[[伊朗语支]]的地理称谓,意为“[[突厥人]]所居之地”,指[[中亚地区]]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多个民族所生活的地区,其具体的地理范围在不同时期、不同文献中各有不同。已发现的最早的“突厥斯坦”一词出现在7世纪的[[粟特文]]文书中,指[[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一小块地区。该词在8世纪后已被广泛使用于[[阿拉伯人]]撰写的[[地理学]]著作,但阿拉伯人灭亡萨珊王朝并占领中亚后,突厥势力被逐出河中地区,因此在9-11世纪的阿拉伯语文献中,“突厥斯坦”所指的地域也就开始向北、向东迁移,河中地区因被阿拉伯人占领而被排除在突厥斯坦以外。10世纪时波斯语中“突厥斯坦”一词的用法已经固定化,即泛指[[中亚]]和[[蒙古高原]]。随着[[古突厥|突厥]]联盟的崩溃以及13世纪蒙古征服中亚|Mongol invasion of Central Asia|蒙古人对中亚地区的征服,“突厥斯坦”一词不再是一个有效的地理描述,逐渐不再被使用。 欧洲[[地理大发现]]时期,西方人从阿拉伯人的著作中接触到“突厥斯坦”的概念,1722年[[法国]][[巴黎]]出版的《帖木儿伯克史》中将整个[[西伯利亚]]称为“北突厥斯坦”,将新疆称为“南突厥斯坦”。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新疆之后,在[[北京]]供职的两位[[葡萄牙]]籍神甫奉[[乾隆皇帝]]圣旨到新疆实地测绘地图,其测绘的多个地理方位于1776年被法国神甫[[钱德明]]以“东、西突厥斯坦”为名发表在《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等情况的报告》中,塔里木盆地开始被西方人称为“东突厥斯坦”,但19世纪初之前该词并未被广泛使用。从17世纪开始,俄国人一般将塔里木盆地一带称为“小布哈拉”。1824年,俄国汉学家、曾护送[[东正教]]传教团赴[[北京]]的叶戈尔·季姆科夫斯基|Тимковский, Егор Фёдорович|季姆科夫斯基撰写的《1820-1821年经蒙古至中国的旅行》在圣彼得堡出版,不久翻译为法语在巴黎出版,1827年经克拉普罗特编辑后的英文版在伦敦出版,书中提出“小布哈拉”应作“中国突厥斯坦”;两年后的1829年,俄国[[汉学家]][[俾丘林]]在[[圣彼得堡]]出版的《准噶尔和东突厥斯坦古代和现代记述》中则对“中国突厥斯坦”这一名称不以为然,认为称“东突厥斯坦”更为恰当。不管俄罗斯取的新称谓是什么,中亚居民通常并不使用“突厥斯坦”来称呼他们自己的土地。不过俄罗斯在中亚成立[[突厥斯坦总督区]]后,西方著作中开始将突厥斯坦区分为“[[俄国突厥斯坦]]”和“[[中国突厥斯坦]]<ref>[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1920 中国突厥斯坦],thenewslens</ref> ”。对英国旅行家和英语材料来说,使用“Chinese Turkestan”(中国突厥斯坦)、“East Turkestan”(东突厥斯坦)、“Chinese Central Asia”(中属中亚)、“[[塞林迪亚|Serindia]]”(塞林迪亚、西域)还是“Sinkiang”(新疆)并无共识,这些词常常在描述新疆地区时交替使用。直到20世纪,当地人仍习惯用城市或绿洲的名字来称呼他们所在的地区,并根据需要对这个地名的范围进行缩放。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