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2.42.2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杨適 的原始碼
←
杨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杨适 | 图像 = [[File:Jkljfgjljfdk.jpg|缩略图|center|[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D%A8%E9%80%82&step_word=&hs=2&pn=2&spn=0&di=3180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4015776353%2C3405147579&os=3271628748%2C4270025281&simid=0%2C0&adpicid=0&lpn=0&ln=386&fr=&fmq=1577774651858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15&oriquery=&objurl=http%3A%2F%2Fc.hiphotos.baidu.com%2Fbaike%2Fg%3D0%3Bw%3D180%2Fsign%3D3c3c01612b381f308e1988a2de3c7d30%2Fd058ccbf6c81800abbcbba57b23533fa828b47b8.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etjoAzdH3Fdda00d_z%26e3Bip4&gsm=&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A8%E9%80%82/12066 来自百度]]] | 出生地点 = 余姚大隐 | 国籍 = 北宋 | 职业 = 宋代学者、教育家 | 知名作品 = 《宝庆四明志》、《延祐四明志》、《宋史翼》 }} 杨适,字安道,慈溪(今属余姚大隐)人,人称“大隐先生”,[[宋代]]学者、教育家,庆历五先生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隐居大隐山,以县学教师为业,为人淳厚忠介,议论持平。行义闻名乡里,人称大隐先生,自署慈川逸民。宋庆历年间(1041—1048),明州太守荐为遗逸,不就。嘉祐六年(1061年),以荐授将仕郎,又试太学助教,皆不赴。与[[楼郁]]、[[杜醇]]、[[王致]]、王说聚鄞县妙音书院,立[[孔子]]像,讲贯经史,学者尊为宗主,开四明讲学风气。其后5人又各创书院,收聚生徒,历30余年,弟子甚众,世称庆历五先生。 明律历,晓兵法,隐居于大隐山,人称大隐先生。为人淳厚忠介,议论持平,以行义闻于乡里。以文学行义闻于乡里,人皆不敢道其姓名,以先生目之。嘉祐六年(1061)以荐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不赴。享年七十六。熙宁二年(1069)以前卒。事迹参《宝庆四明志》卷八、《延祐四明志》卷四、《宋史翼》卷三六。《全宋词》据《宝庆四明志》录存其词1首。 当年[[范仲淹]]任越郡太守时,欲见焉。杨适到了其府上时仍不有所求。邂后,又与另一著名词人林逋、同郡王致等交为挚友;在钱塘太守钱公辅等人的推荐之下,仁宗时诏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职。仍不受,辞而归山林焉。去世时县令特命以“大隐先生”号之。 ==出版著作== 《宝庆四明志》 《延祐四明志》 《宋史翼》 ==诗词佳作== 《长相思·题丈亭馆》<br> 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长亭号丈亭,沙边供送迎;<br> 东江清,西江清,海上潮来两岸平,行人分棹行。<br> ==真隐堂== 位于高桥镇的鄞州居家博物园里,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名叫真隐堂,为的是纪念宋朝教育家杨适。<br> ==后世评价== '''大隐杨先生赞''' <br> [宋]史浩<br> 道契皇王, 德参天地。 俯仰窥察, 出处一致。<br> 三聘及门, 疾驱远避。 齐鲁大臣, 公其无二。 <br> '''赞大隐杨先生适''' <br> [明]黄润玉<br> 羽翼汉嗣, 宾客唐储。 黄冠四皓, 贺踵二疏。<br> 道在先生, 不疏不皓。 宋爵莫覊, 四明一老。 <br> ==《大隐杨先生传》== [[北宋]]庆历年间,王安石知鄞县,为了倡导重教好学的风气,专门请来五位大儒进城办学,杨适就是其中一位,史称“庆历五先生”。”。<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2066/4636aRn2My7spxxzh76WZVAuY676urXmJIyPYG3ETZpemmMHo7c9HkyAWY79nxDx2grlO0_EA4nknEqakEiVXBolgDsOqLoDIAQ22p2ZsK7DYKOB2s3g15HLfd44GeTJS-iNag 大隐先生杨适 [引用日期2014-11-19] ]宁波晚报 </ref> <br> 杨适,少年时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明律历,晓兵法,可谓文武双全,不知是家庭变故还是看破红尘,他最终选择了隐居,就在现今的余姚市大隐镇,四明山麓,广德湖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自得其乐,人称大隐先生。<br> 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应麟《四明文献集》中共收录十篇人物传记,第一篇就是《大隐杨先生传》,短短四百来字对杨适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说他“容仪甚伟,衣冠俨如”,长得很帅;“淳厚忠介,议论持平”,品格高尚。传记中还通过几件事情来表现他的品质。一是勤劳,杨适隐居期间,一边教书一边种粮种菜,自给自足略有盈余,还能救济穷亲戚。二是宽容,有一回,邻居告诉他,谁谁谁在你家地里偷菜。杨适听了后,不愠不恼,只是伤感地说,他肯定是穷得没办法了,我就不去追究他了。此话传到小偷那里,偷儿很是羞愧自责,从此改邪归正不再偷盗,这应该算是感化教育的一个成功范例。三是清高,杨适虽然是个隐士,但在上流社会里的知名度却很高,当时的谏官孙沔到越地出差想见见杨适,他却避而不见。时任越州知府的范仲淹把杨适请到府上,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杨适说自己过得很好,没任何要求。宋仁宗下诏广揽民间英才,太守鲍柯带着粮食丝绸等礼物到杨适家里去请他出山,他不肯,几年后,太守钱公辅再一次举荐他,甚至带着皇帝的诏书和官服上门迎接,简直就是三顾茅庐了,但杨适还是不去。太守们推荐他去任职的官位分别是将仕郎和太学助教,将仕郎是小官,从九品下,如果说杨适看不上的话,那么太学助教却是很体面的学官了,从六品上,并且专业对口,但杨适“辞而不受,遁去”。他毅然决然地远离官场,但对官场却看得很透,“善言治道,究历代治乱之原。”四是文雅,杨适不仅教书教得好,诗词也写得好,他结交的朋友除了教育界的名家王致、杜醇等以外,还有文学界名流,比如以梅妻鹤子闻名宋朝文坛的林逋。王应麟评价杨适“歌诗卓越超迈”。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宋词》中收录了杨适的一首《长相思·题丈亭馆》:“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长亭号丈亭,沙边供送迎;东江清,西江清,海上潮来两岸平,行人分棹行。”短短几句,把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风景都写全了。<br> 杨适于七十六岁去世,也有说是八十六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在当时也算是老寿星了。王应麟的《大隐杨先生传》主要叙述的是他“退处四十年”的事迹,至于前半生的履历没有提到,我查找了其他史籍,也没看到,这就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他为什么要隐居?因为情场失意还是官场不得志?隐居之后的知名度为什么还那么高?太守们为什么一次次推荐他去做官?是不是他隐退之前曾经做过官并且做得很好……真是位谜一样的大隐士。<br> == 参考文献 == [[Category:宋朝人物]] [[Category:教育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杨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