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53.19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杨荣祥 的原始碼
←
杨荣祥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center>'''杨荣祥 '''<br><img src="https://chinese.pku.edu.cn/images/content/2018-05/20180521155425157206.png " width="180"></center><small>[https://chinese.pku.edu.cn/images/content/2018-05/20180521155425157206.png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small> |} '''杨荣祥''',男,1959年10月出生,笔名邹小杨、郑义,汉族,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学术成果== === 专著与论集 === [[《方苞姚鼐文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1年5月20日。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专著,(蒋绍愚、曹广顺主编,本人执笔第四章、第五章共计约9万字),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约38万字),商务印书馆,2005年4月。 === 参与编著 === 《“源遠流長:漢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AEARU第三屆漢字文化研討會”》,(与胡敕瑞共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杨树达》,编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卷》,编著,林焘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文言文要览》(与田瑞娟等合作),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 论文 === 试论《左传》中动作动词的体貌特征差异——以“帅”“执”等七个动词为例 《殷都学刊》2017年03期 2017年9月 《关于汉语处置介词语法化的几个问题》 《古汉语研究》2017年02期 2017年4月 合作郭浩瑜 《上古汉语结果自足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 《语文研究》2017年01期 2017年2月 《古文字字形结构保存的古代语法信息》,载《源远流长: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AEARU第三届汉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 《试论早期致使义处置式的产生和来源》(合作),《语言科学》2016年第1期。 《“VOV得C”重动句的类别、来源及历时演变》(合作),《中国语文》2016年第4期。 《近代汉语重动句的来源及其分类》(合作),《民族语文》2016年第4期。 《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本质与产生环境》,《华中国学》2016年春之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 《“者”的衰落与“底(的)”的产生》,《语法化与汉语语法研究》(第七辑),商务印书馆,2015年12月30日。 《品园林派书法》,《美术向导》2013年第5期。 《基于语义特征的时间副词再分类》(合作),《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10月。 《再论时间副词的分类》(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4期。 《“者”衰“底(的)”兴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语文研究》2014年第3期。 《〈说文解字注〉“皮”字注解献疑——兼析〈说文解字〉“A(者)谓之B”释义体例》,(合作)《励耘语言学刊》2014年第1辑。 《上古汉语状位形容词的鉴别》,(合作)《语言研究》2014年第1期。 《汉语语法史断代专题研究新成果》,(合作)澳门语言学会《澳门语言学刊》2013年第2期。 《论“词类活用”与上古汉语“综合性动词”之关系》,《历史语言学研究》第六辑,2013年10月。 《从“控制度”看处置式的不同语法意义》,(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4期。 《“兩度陳述”標記:論上古漢語“而”的基本功能》,《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三輯,2012年10月。 《上古漢語連動共賓結構的衰落》,《中國語言學》第五輯,2011年12月。 《〈岳阳楼记〉“越明年”考释——兼论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年份》,《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4期。 《古代汉语词语训释札记》,载《汉语的历史探索》,中华书局,2011年。 《“而”在上古漢語語法系統中的重要地位》,《汉语史学报》第十辑,2010年12月。 《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的途径——以“制”“度”为例》,《语文研究》2010年第1期。 《古汉语词语训释二则》,《励耘学刊》(语言卷)2009年第2辑,学苑出版社,2009年10月。 《粤语历史文献数据库的制作与应用》,《中国语文研究》第25期(香港中文大学),2008年6月。 《论“名而动”结构的来源及其语法性质》,《中国语文》2008年第3期。 《现代汉语“不如”句》,《中国语中国文化》(日本)第5号。2008年3月。 《近代汉语副词“白”的释义与来源》,《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年。又载《语苑撷英(二)——庆祝唐作藩先生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 《论上古汉语的连动共宾结构》,《中文学刊》(香港)第四期,2005年。又载《汉语新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07年。 《健身气功六字诀六字语音的历史演变》,《健身气功》2005年第3期。 《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V1+V2+O”向“V+C+O”演变再探讨》,《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从历史演变看“VP+甚/极”的句法语义结构关系及“甚/极”的词性》,《语言科学》2004年第2期。又见《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年。 《论汉语史上的“副词并用”》,《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 《近代汉语中副词连用的调查分析》,《语言学论丛》第29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 《二十世纪近代汉语研究》,(与蒋绍愚合作),载《中国语言学百年丛论》(北京市语言学会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试论几个常见副词词尾的来源及其发展演变》,《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年。 《 “大叔完聚”考释——兼论上古汉语动词“聚”的语义句法特征及其演变》,《语言学论丛》第28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 《近代汉语语气副词及其发展演变论略》,载《汉语史论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年。 《从〈世说新语〉看汉语同义词聚合的历史演变》,《国学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具”“俱”之别及其源流演变》,载《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 《古汉语中“杀”的语义特征和功能特征》,《汉语史学报》第二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又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2年12期全文转载。 《汉语副词词尾源流考察》,《语言研究》2002年第3期。 《〈世说新语〉中的反义词聚合及其历史演变》,《语言学论丛》第24辑,2001年。 《汉语副词形成刍议》,《语言学论丛》第23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1年。 《论“范围副词”》,《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98年现代汉语语法学国际学术会议——ICCG 98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2000年。 《略论汉语同义词聚合的发展演变》,《中国语文论丛》第19辑,韩国·汉城·高丽大学出版发行,2000年12月。 《从同义、反义关系的变化看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第20次中国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韩国·汉城),2000年8月。 《二十世纪近代汉语语音研究述评》,《韩国中语中文学春季联合学术发表大会论文集》(韩国·光州),2000年4月。 《“范围副词”中的功能差异——兼论副词次类的划分问题》,《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近代汉语中类同副词“亦”的衰落与“也”的兴起》,《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 《近代汉语副词简论》,《北京大学学报》(北京)1999年第3期。 《现代汉语副词次类及其特征描写》,《湛江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近代汉语否定副词及相关语法问题略论》,《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 《杨树达先生学术成就述略》,《荆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总括副词“都”的历史演变》,《北大中文研究》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一部抄袭篡改他人学术成果的“专著”》(书评),《语文研究》(太原)1998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8年4 期全文转载。 《〈蒋绍愚自选集〉读后》,《东方文化》(香港)第36期,1998年1-2期合刊。 《〈朱子语类〉》中程度副词组合功能试析》,载《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1月。 《中古音和现代音对应中的变例现象》,《语言学论丛》第19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5月。 《论“反训字”和“反训词”》,《原学》第5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7月。 《试论〈马氏文通〉状字部分存在的问题》,《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 《评〈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语文研究》1995年第3期。 《汉语音韵学》,(普及)《中国教育报》1995年8月27日。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读后》,《东方文化》(香港)第33期,1995年。 《〈说文〉中的“否定训释法”》,《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3期。 《反切、四声与韵书的产生》,《荆州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 《〈说文解字〉的内容、体例、及其重要价值》,《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专辑。 《代词“自”与副词“自”》,《荆州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 《从顾炎武对入声的认识看其古音研究的得失》,《荆州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2年第4期全文转载。 《语境·歧义·误解》,《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学刊》(北京)1989年第3期。 《“反训”研究综述》,[[《中国语文天地》]]1988年第5期。 《读〈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语文研究》1988年第3期。 《荆州方言词语考释札记》,《荆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 《普通话(- u)韵母在石首地区的发音》,《荆州师专学报》1986年第4期。 《“必”是动词吗》,[[《荆州师专学报》]],1985年第4期。 ==科研项目== 近代汉语虚词系统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号:12JJD740011。 朝鲜时代《语录解》与近代汉语白话词汇研究,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基金项目,2002年1月立项,2002年12月结项。 上古汉语“综合性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及其演变研究,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主持,项目号:03BYY020。 近代汉语语法与汉语方言语法对比研究,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项目,项目管理及组织实施者。2003年2月结项。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教育部国家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参加者, 2003年结项。 汉语常用副词源流考察,2000年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个人独立完成,项目号:00BYY016。 《韩非子》词义系统研究,1998年国家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参加者。 从《世说新语》看汉语同义词聚合、反义词聚合的历史演变,北京大学“中流文教基金”项目,1998年10月立项,1999年7月结项。 ==获奖情况== 2001年获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优秀奖;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获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ref>[https://chinese.pku.edu.cn/index.htm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教授]]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杨荣祥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