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8.96.8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杨培东 的原始碼
←
杨培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杨培东.jpeg|有框|右|<big>杨培东</big>[https://pic1.zhimg.com/3814735e33d0d71419247c864ce06119_1440w.jpg?source=172ae18b 原图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0466365 来自 知乎 的图片]]] '''杨培东'''(1971年8月-) 出生于[[苏州]]相城区元和镇,毕业于[[哈佛大学]],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其主要研究内容为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及其在纳米光学和[[能量]]转化中的应用<ref>[https://www.sohu.com/a/331311127_100160592 杨培东的伟大成就:研发人工光合作用,让二氧化碳变成汽油、药品 ],搜狐,2019-08-03</ref>,曾获得美国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大奖、美国化学学会纯粹化学奖等奖项。 ==人物经历== 1971年,杨培东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蠡口社区。1985年,从江苏省首批示范初中蠡口中学考入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1988年6月,在木渎中学高三(1)班就读的杨培东得了[[急性阑尾炎]];7月高考时正常发挥,考了601分,全校第一,并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1992年,在校期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奖学金。 1993年,本科毕业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求学,师从材料科学家查尔斯·李波(Charles M. Lieber)攻读博士研究生。1997年,毕业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1997年,博士毕业后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Galen Dean Stucky。 1999年,完成了18个月的博士后研究,在近10所[[大学]]的工作邀请中选择加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28岁时成为助理教授,独立负责一个实验室的科研工作。 2001年,获得美国阿尔弗雷德·斯隆奖(连续四年,至2004年)。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 2004年,杨培东受聘化学系终身教授,是伯克利化学系历史上,继李远哲后的第二位华人[[科学家]];同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MRS)青年科学家大奖。 2005年,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纯粹化学奖(ACS Award in Pure Chemistry)。 2007年,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颁发的“艾伦·沃特曼奖”,在之后3年时间内获得50万[[美元]]的科研奖金。 2011年,被评为汤森路透集团依据过去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而确定的“全球顶尖100名[[化学家]]”,并且居于榜单前列第10位,同时入选同一标准的“顶尖100名材料科学家”榜单的首位。6月29日,为中国科技大学培东实验基地、培东实验班揭牌。 2012年4月18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0月9日,在[[匹兹堡|匹茨堡]]召开的材料科技会议上获得爱德华·奥尔顿奖(Edward Orton)。 2013年,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2014年4月28日,当选[[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2015年,获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年度天才奖。 2016年5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科学院]]院士<ref>[https://www.sohu.com/a/73368522_260616 杨培东等四名华人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搜狐,2016-05-04</ref>。同年杨培东牵头的纳米能源材料研究所暨天际创新中心落户苏州工业园区。 ==视频== ===<center> 杨培东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未来论坛科学委员会委员杨培东纪录片</center> <center>{{#iDisplay:h0762tvh89i|560|390|qq}}</center> <center>《开讲了》纳米材料科学家杨培东</center> <center>{{#iDisplay:w033236y8lb|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化学家]] [[Category:哈佛大學校友]]
返回「
杨培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