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28.1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杨叶甲 的原始碼
←
杨叶甲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杨叶甲</big> ''' |- | [[File:杨叶甲.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6974334641&di=938b72d130c1868e5ba49b1a2c7d9e77&imgtype=0&src=http%3A%2F%2Fa1.att.hudong.com%2F63%2F15%2F01300001248577132929157251258.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D%A8%E5%8F%B6%E7%94%B2&step_word=&hs=0&pn=0&spn=0&di=33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1831792292%2C1094307463&os=1124978124%2C390340910&simid=3358942583%2C83760529&adpicid=0&lpn=0&ln=36&fr=&fmq=1606964215508_R&fm=detail&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a1.att.hudong.com%2F63%2F15%2F01300001248577132929157251258.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p7rtwg_z%26e3Bkwthj_z%26e3Bv54AzdH3Fw8_mn_8c_a8naaaa8d9bc008ndldl8c0dc8dcb_3r2_z%26e3Bip4s&gsm=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杨叶甲 '''拉丁学名''':Chrysomela populi Linnaeus '''别称''':杨金花虫、赤杨金花虫、小叶杨金花虫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鞘翅目 '''科''':叶甲科 |} 昆虫名,为鞘翅目,叶甲科。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北及西南各省市;日本、朝鲜、西伯利亚、印度等以及欧洲和非洲(北部)均有分布。以幼虫咀食嫩叶,仅残留叶脉。是杨柳科植物重要害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杨叶甲 '''拉丁学名''':Chrysomela populi Linnaeus '''别称''':杨金花虫、赤杨金花虫、小叶杨金花虫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鞘翅目 '''科''':叶甲科 '''分布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华北各省市;日本、朝鲜、印度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1毫米左右,最宽处6毫米左右。体呈椭圆形。背面隆起,体蓝黑色或黑色,鞘翅红色或红褐色,具光泽。中缝顶端常有1小黑点。头、胸、小盾片、身体腹面及足均为黑蓝色,并有铜绿色无泽。头部有较密的小刻点,额区具有较明显的"Y"形沟痕。前胸背板侧缘微弧形,前缘内陷,肩角外突,盘区两侧隆起。小盾片呈舌状,较光滑。翅鞘沿外缘上翘,近缘有粗刻点1行。触角11节丝状,长不达体长1/2,稍扁,第1节粗大,第2节短小,3-5节较长,6节后渐膨大呈棒状;触角基部互相远离;复眼黑色,前胸背板兰紫色,前缘呈弧形凹入,两侧弧形有边缘。 *卵 橙黄色,长椭圆形长2毫米。 *幼虫 体长15-17毫米,头黑色,胸腹部白色略带黄色光泽。前胸背板具1对弧形黑斑,各节具成列黑斑,以体背两列黑斑大而明显,中、后胸两侧各具黑肉刺突1个,腹部各节两侧气门上、下线处亦各具1黑色疣状突起,但稍短平。尾端黑色,腹面具伪足状突起。 *蛹 长约10毫米,金黄色。 =='''生活史及习性'''== 1年发生2代。成虫干枯叶、泥土或石缝中过冬。产卵于叶片上,呈黄色并呈堆状;幼虫咀食嫩叶,仅残留叶脉。有群栖习性,在枝、叶上倒悬化蛹。为[[杨柳科]]植物重要害虫。 以成虫在落叶及草丛里或土中越冬。翌春杨、柳发芽时成虫开始出蛰,为害葡萄的新芽和幼叶,影响葡萄枝叶伸展。成虫白天活动,不善飞,喜爬行,具假死性,经取食开始交配产卵,卵多成块产在叶背或嫩枝叶柄处,每卵块40-120粒,每雌可产卵240-350粒,成虫寿命及产卵期长,可延至6月,卵期4-12天,5、6月进入产卵盛期,1-2龄幼虫群集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叶脉,呈纱网状,2龄后分散,3-4龄能食尽叶片,为害期长。幼虫老熟后在叶片或嫩枝上化蛹,1周后羽化为成虫。气温高于25℃时,新羽化成虫多潜伏在草丛等隐蔽处或松散的表土层越夏,秋季再现为害树叶,9月底10月初潜入枯枝落叶或土中越冬。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1)人工摘除卵块。于早春越冬成虫上树危害时,利用其假死性,振落捕杀。 (2)冬、春清除园内或树林内落叶、杂草,可杀灭部分越冬成虫。 *自然防治 (1)葡萄园附近不种杨、[[柳树]],以减少对葡萄为害。 (2)保护利用天敌,如蛹体内寄生小蜂。 *药物防治 1、成虫和幼虫为害期喷洒果园常用[[有机磷]]或菊酯类杀虫剂或复配剂可奏效。 2、在成虫或幼虫发生期(5月中旬-6月中旬),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 3、郁闭的幼林和山杨次生林内,可用烟剂防治,每亩用药500-1000克。 =='''分布地区'''== 本区分布: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湟源县)海东地区(平安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尖扎县、泽库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ref>[http://museum.ioz.ac.cn/topic_detail.aspx?id=8075 杨叶甲 专题库]</ref> =='''分类特征'''== 成虫体近椭圆形,后半部略宽。头部小,触角短、扁平,11节。前胸背板蓝紫色,有金属光泽,较鞘翅窄。鞘翅红色,靠基部四分之一处略收缩,末端钝圆。雌虫体长12-15mm,宽约8-9mm,雄虫体长10-11mm,宽约6-7mm。 卵 初产时黄色,以后变橙黄色,椭圆形,长约2mm,宽0.8mm。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7.6mm。体扁平,头部黑色,胸腹部近白色,背面有黑点2列,第2、3节侧面各有1个黑刺状突起,以后各节侧面于气门上线、气门下线上,亦分别同样黑色疣状突起,但较短平。尾端黑色,且具吸盘状尾足 =='''生活史'''== 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落叶层下或土内越冬。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杨、柳发芽长叶以后,即开始活动,为害嫩芽,并开始交尾产卵。卵竖直成块,每块一般有卵40-120粒,亦有散产者,粘附于叶背或嫩枝叶柄处,一头雌虫一生能产卵240-250粒。卵期5-12天。5-6月为产卵盛期。4月末5月初幼虫开始孵化,共4龄。1龄幼虫群集为害,被害状呈网状;2龄以后分散为害;3-4龄能食尽叶片,仅剩叶脉。老熟幼虫于5月底开始化蛹于叶片、嫩枝上,约经5-8天羽化。幼虫为害从5月初直至8月中旬。新成虫在平均温度超过25°C时,潜伏于落叶草丛阴处,或2-4㎝的松散土壤表层内越夏。6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不见成虫为害。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飞出取食,以后则在枯枝落叶层中或2-4cm的土内越冬。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杨叶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