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84.17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杜君英 的原始碼
←
杜君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20px;"> {| class="wikitable" width="300" |- ! '''杜君英''' |- | <img src="https://rookback.files.wordpress.com/2017/07/16602840_1852283178384702_8675618397285572058_n.jpg" width="300"><br>杜君英衣冠塚(今屏東縣內埔鄉建興村) |- ! '''閩南語名稱''' |- | '''[[全漢]]''' 杜君英 |- | '''[[全羅]]''' Tō͘ Kun-eng |- |} </div> '''杜君英'''({{bd|1667年||1721年||}}),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人,臺灣潮州人,[[臺灣清治時期]][[清代台灣民變列表|民變]]領導人。 ==生平== 杜君英的父親曾出仕於[[明朝]][[崇禎]]年間,其後死於[[明]]末的大亂。杜君英自幼喪父,而由母親撫育長大,其性率直、英勇且有膂力。<ref>《臺灣割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種),「...英父某,仕莊烈帝,死於明季亂。英時幼,母抱而遁,來往於臺地。長而膂力絕人,常傷中國陸沉,因事而殺縣令,入山中而聚兵...」。</ref><ref>《臺灣割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種),「...君英勇而寡謀;李勇有將才,然有沉湎癖;汪飛虎其勇無敵,而性懆智淺;國基、君論、福壽有才學而見機遲;其餘碌碌不足數。恐大事終不成矣...」。</ref> [[清聖祖]][[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杜君英渡海前往[[臺灣]]拓墾,除了向新白寺一地的郭、王二姓[[秀才]]租佃田地耕種,還替檳榔林(今[[屏東縣]][[內埔鄉]])的管事施仁向佃戶們收田租。[[康熙]]五十九年,賈羅舍的[[通事]]黃連以杜君英私砍他的山林樹木為由,狀告杜君英,杜君英遂逃至檳榔林躲藏。<ref>〈朱一貴謀反殘件〉,《臺案彙錄己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ref> === 起事 === 康熙六十年,閩人柯妹以官府折現徵糧擾民為由,勸說杜君英豎旗[[起事]],又答應替杜君英聚眾招攬。杜君英遂於三月十日舉「清天奪國」旗幟起事於[[內山]]。起事之後,杜君英在新園、下埤頭(今[[高雄市]][[鳳山區]])一帶迅速地聚集了龐大的部眾。相較[[朱一貴]]在面對清軍多逡巡不前<ref>朱一貴在岡山面對清將周應龍時,入山躲進村庄裏,而留杜君英部的楊來、顏子京獨自和清兵交戰。在赤山的時候,亦等杜君英部渡河靠攏後,方始會攻清軍。臺南之役,也是杜部先攻進臺南。</ref>,杜君英從赤山(今[[高雄市]][[鳥松區]])、鳳山(今[[高雄市]][[左營區]])一路所戰皆捷,最後攻入[[臺灣府城]](今[[臺南市]][[中西區 (臺南市)|中西區]])。<ref>〈答道府論陳福壽入山書〉,《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彼(杜君英)當倡亂之初,聲勢猖獗,更甚于朱一貴。比及陷郡,欲與一貴爭王,迨後吞併相攻,敗走虎尾溪,其眾尚四五萬...」。</ref> ===權鬥=== 杜君英和朱一貴攻陷[[臺灣府]]後,杜君英和朱一貴發生了權力的鬥爭。杜君英的部眾多有原籍福建[[漳州]]、[[泉州]]二府的墾民。<ref>覺羅滿保,〈題義民效力議敘疏〉,《重修鳳山縣志十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六十年四月二十二日,賊犯杜君英等在南路淡水檳榔林招夥豎旗搶劫新園,北渡淡水溪侵犯南路營,多系潮之三陽及漳、泉人同夥作亂。」</ref>然而當杜君英以其功大,倡議立其子為王時,此時以閩籍勢力占多數的朱、杜起事集團卻擁立同為閩籍的朱一貴為王。<ref>〈義勇公祠 – 杜君英國公事略〉,「…閩黨勢大,而奉朱一貴為王…」。</ref>而杜君英身為起事集團南路軍的首領,僅受封為二十七名國公之一,對比朱一貴部卻有未曾作戰而僅請託人情即可封國公者。<ref>鄭維熀作供說其未曾與清軍作戰,請託太師往見朱一貴,即可受封為國公。張看作供也說未曾和清軍作戰過,朱一貴要請其攻打北淡水,就封他為平北國公。可參考〈朱一貴謀反殘件〉。</ref>起事集團內的閩籍勢力對[[潮州人]]杜君英的壓抑,導致了集團內部粵籍將領的不滿。<ref>《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6 種),「粵黨以入府無所獲,且亂自粵莊始,而一貴非粵產,因有異謀」。</ref> 朱一貴、杜君英二部在入府後都有軍紀上的問題,而又以杜君英部為甚。<ref>杜君英的部眾有劫掠村社的劣跡,而朱一貴在部分資料中雖有稱「行令頗嚴」,但參考〈朱一貴謀反殘件〉內的供詞,朱一貴的部眾也有拉人、勒餉的問題。</ref>但強娶民女的事件由於牽涉到朱一貴起事集團的核心成員[[吳外]],遂導致成為雙方權力衝突的引爆點。<ref>見[[朱一貴事件]]。</ref>在和李勇、郭國正等密謀後,朱一貴以整肅軍紀為由,聯合集團內的閩籍將領圍剿杜君英<ref>《臺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55種),「...朱一貴之亂,有偽封國公杜君英者,粵之潮洲人也。其旗賊眾最雄,閩之賊俱忿恨之。於是,合眾攻君英。諺有云:十八國公滅杜是也...」。</ref><ref>從〈朱一貴謀反殘件 〉的口供可知,如江國論、胡君用、鄭文遠、林璉、鄭元長等都原為杜君英集團的將領,其後都反帶兵追擊北逃的杜君英。其中江國論、胡君用為漳州平和縣人,而鄭文遠、林璉、鄭元長等是江國論或是戴穆所招募。</ref>,導致杜君英兵敗[[赤崁樓]]下,率眾北逃。 杜君英率眾北逃後,初敗走[[虎尾溪]],後至貓兒干(今[[雲林縣]][[崙背鄉]])。<ref>〈答道府論陳福壽入山書〉,《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敗走虎尾溪,其眾尚四五萬。王師入郡三日,彼尚有八千人屯踞貓兒干...」。</ref>最後杜君英和其子又逃回羅漢門(今[[高雄市]][[內門區]])<ref>〈檄諸將弁大搜羅漢門諸山 〉,《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舊逃之偽國公陳福壽、杜君英、江國論等十數賊目,亦俱招納歸降...」</ref>,躲藏於山中。 康熙六十年九月,清軍派[[陳福壽]]以不殺為諾,誘降杜君英。<ref>〈檄施恩陳祥諭撫杜君英〉,《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本鎮言出如山,要殺便殺,不殺便是不殺,谿達爽快,可對天日。若詐誘人降而復殺之以為功,此不肖小夫之所為,而謂本鎮為之乎...」。</ref>杜君英和其子杜會三遂俱出而降於清軍。康熙六十年十月,杜君英和其子[[杜會三]]被遞送[[北京]],其後都被[[斬首]]。 ==杜君英衣冠塚與大和-{庄}-義勇公祠== 杜君英敗後,其舊部有多人逃至番仔厝(今[[屏東縣]][[內埔鄉]]建興村)附近定居,並稱該庄為杜君英庄。其後因水患,部分村民遷徙到今屏東縣內埔鄉中林村居住,並在其地為杜君英立衣冠塚<ref>[https://rookback.wordpress.com/2017/07/16/rebel_in_1721/ 1721年朱一貴走反]</ref>。墓碑上書「逆杜君英庄界」,且在「杜」字上方多加一點,以示淚痕,暗示杜君英一生無限的委屈。碑二旁尚有題字:「浩浩乾坤立丰碑,莫以成敗論英雄。」 ==註解== {{reflist}} ==參考資料== *[[王瑛增]]《[[重修鳳山縣志]]》 *[[連橫]]《[[臺灣通史]]》 *[[張三三]]《[[臺案彙錄己集]]》 *《[[屏東縣志]]》 *[https://rookback.wordpress.com/2017/07/16/rebel_in_1721/ 1721年朱一貴走反] ==相關條目== *[[潮州民系]] *[[臺灣潮州人]] ==對外連結==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6%AD%B7%E5%8F%B2%E4%BA%BA%E7%89%A9%E5%B0%8F%E5%82%B3--%E6%98%8E%E6%B8%85%E6%9A%A8%E6%97%A5%E6%93%9A%E6%99%82%E6%9C%9F&subject_url=toolbox_figure.hpg&project_id=twpeop&dtd_id=15&xml_id=0000008553 杜君英.台灣記憶] [[Category:清朝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杜君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