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237.22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海潮 的原始碼
←
李海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李海潮.jpg|缩略图|右|[https://gss1.bdstatic.com/-v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3D268/sign=ca44f3588535e5dd902ca2d94ec7a7f5/d058ccbf6c81800a9c5e9a04b13533fa828b4704.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6%9D%8E%E6%B5%B7%E6%BD%AE/5736184/0/d058ccbf6c81800a9c5e9a04b13533fa828b4704?fr=lemma&ct=single#aid=0&pic=d058ccbf6c81800a9c5e9a04b13533fa828b4704来自 百度网 的图片]]] '''李海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治医师) 李海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内科副主任、呼吸科副主任,呼吸研究室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称号,并荣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及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是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年轻医师中的优秀代表。 中文名 李海潮 <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6%B5%B7%E6%BD%AE/5736184?fr=aladdin]李海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治医师)百度百科2016-03-12</ref>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职 业 副教授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要成就 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人物经历===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职经历 1985~1991 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 1991~199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 临床医学博士 1996~至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治医师 副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 ===兼职职务===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 青年委员 ===奖项=== 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2002) 卫生部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002-2003年度) 北京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04) 北京市师德标兵(2006) 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标兵(2007年) ===研究工作=== 李海潮医生对工作极其认真投入,态度积极、负责,有很强的爱伤观念和良好的医德,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对重危病人从不推诿。在工作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呼吸内科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诊治,以及呼吸内科的基本技能如肺功能、胸部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的操作以及机械通气等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在弥漫性肺病,包括间质性肺病和肺血管炎的诊断和处理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参加院内外的会诊工作时能认真负责的解决问题,赢得患者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李医生在努力加强自己学习的同时还能够根据科室的安排,带动大家共同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他积极组织和参加院内呼吸科、医学影像科、胸外科和病理科的联合读片活动,组织呼吸科青年医师的业务和英语学习。同时在临床基础研究方面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所获颇丰。他先后作为骨干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TGF-β、PDGF在博莱霉素致大鼠肺间质纤维化模型的表达和调控》和卫生部科技进步基金课题《TGF-β单克隆抗体、IL-10、IL-1a对博莱霉素所致肺间质纤维化模型的影响》,并在2004年以《单核细胞反应性在肺间质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2002年担任呼吸内科研究室主任后,他又先后组织了科内肺功能检查新项目、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等一系列工作,提高了对肺部疾病的诊断水平。由于其出色的临床能力和表现,他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2002-2005)、青年委员(2005至今)和北京分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2003至今)。 ===教学工作=== 李海潮医生不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而且一直心系教学,多次荣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优秀教师称号。2001年任北大医院内科教学主任后,在教学工作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他注重临床医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重视临床基本功和临床思维模式的训练。在网络课件的制作中,增加病例讨论和大量英语教学的内容。诊断学和系统内科是临床教学的基础课程。以往诊断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桥梁课,在短短2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既要正确熟练地掌握正常的体检方法,又要见习病态体征,对带课老师是很大的挑战。尤其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生的数量和教学资源对比逐渐失衡,面对自我过度保护的患者和疾病谱的演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很好的适应形势。而且在系统内科学习过程中,有些课程内科与其他科室有交叉,造成重复较多,而且显得条理不清,影响教学效果。李海潮医生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大胆改革,将部分诊断学部分病态体征的见习内容融合到系统内科的见习阶段,不但解决了病态体征的见习问题,而且使医学生可以尽快的进入到临床学习中,增加实践的机会。同时以系统为主线内外科结合授课方式的尝试,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使同学们获得对该系统疾病的完整的疾病诊断和处理思路。 李海潮医生曾于2002年和2006年参加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组织的赴美教学考察。回国后结合我校的自身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如建立了多种面试形式和层次的病例库,增加了考核的覆盖面和能力考核的比重。组织并参与了多站化考试的试点。2005年组织和实施了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该项教学改革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增加了疾病的整体认识,有望为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探索出适宜于国情和医学现状的教学方法。 李海潮医生作为教育部和卫生部医学考试专家组成员参加教育部和卫生部组织的多个层次的全国性医师资格考试工作,为医学考试的规范化和先进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虽然教学管理工作繁忙,李海潮医生总会抽出时间讲大课或带同学讨论。他的课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好评。对于带教内容总是充分准备,和学生们进行良好的互动。在带教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同时言传身教,让学生了解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例如耐心、真诚等。在临床实践中,他要求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真正做到理解患者的疾苦,使大家认识到一个医生应当具备的责任感。他的学生们曾这样评价他:"您使我们体会到了医生这个职业的魅力和荣誉感"。 ==参考资料== [[Category:中国医药人物]] [[Category:中国人]]
返回「
李海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