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45.1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最小可觉差 的原始碼
←
最小可觉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最小可觉差.jpeg|有框|右|<big></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328/d96e222daa13467aa03b6e71eb2c42fa.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83746595_120064974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最小可觉差'''(简写为jnd)指的是在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中代表人类或者是动物,对于某一特定的感官刺激所能察觉的最小改变。 对许多感受维度而言,'最小可觉差'为一个随原始输入增减的[[函数]],最小可觉差与原始刺激的比值则约略为常数。<ref>[https://www.sohu.com/a/305769750_200138 【每日一练】教师招聘考试易错题],搜狐,2019-04-03</ref> ==物理单位== 对许多感受维度而言,'最小可觉差'为一个随原始输入增减的函数,最小可觉差与原始刺激的比值则约略为常数。若以[[物理]]单位表达,可写为: 是原始的刺激强度, 则为在这个强度下所能感受到的最小变化量(也就是在此强度下的最小可觉差),k则是一个常数。此定律最早由Ernst Heinrich Weber,在进行“举重感知界限实验”时发现。由于理论比值(尚存有争议)之后被Gustav Fechner提出,因此这个定理常被称为Weber law定理或Weber–Fechner law;至于常数k则称为Weber constant。这个定理对于大部分的感官维度都适用,至少有不错的近似值,如对于光线的强度,或者是对音高的强度。不过也存在例外,如对光的[[波长]]的感知能力。 Stanley Smith Stevens曾对此感官特性有所争论,认为此性质只适用于被他称为 “量”(prothetic)的感官联集,此类型所接受到的刺激主要为强度或其他类比性的改变;对于“质”(metathetic)的感官联集,也就是感受力为质的变化的感官,则此定理不再适用。 最小可觉差是一个统计值(带有统计偏差)而非一标准值,在每次的试验中,对于同一个人的最小可觉差所得到的结果必定会有所浮动,因此要得到此值必须用大量的实验来决定界限。通常我们用一个人在50%的试验中能达到的辨识水平来表示此值,若使用其他比例,则通常会在形容时一并列出,如:75%最小可觉差。 现代心理物理学中,存在如信号觉察理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等,其指出我们观察到的最小可觉差即便经过统计处理后,仍然不是一个绝对量,而会随客观(环境)及主观(受测者)因素改变。 在分配重量以平衡杠杆的实验中,也可以观察到这个特性。 ==视频== ===<center> 最小可觉差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云里·悟理21】物理?生理?心理?——光与视觉【悟理学院】</center> <center>{{#iDisplay:w09599qlrs7|560|390|qq}}</center> <center>《三体》里的物理学</center> <center>{{#iDisplay:t00148bo9l0|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170 心理學總論]]
返回「
最小可觉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