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8.106.10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的原始碼
←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1.jpg|缩略图|[https://pics4.baidu.com/feed/cefc1e178a82b90170b4f59d893565713812ef46.jpeg?token=4b2374630e774252048668cf461023fa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6%9B%BE%E4%BC%B4%E6%B5%AE%E4%BA%91%E5%BD%92%E6%99%9A%E7%BF%A0%2C%E7%8A%B9%E9%99%AA%E8%90%BD%E6%97%A5%E6%B3%9B%E7%A7%8B%E5%A3%B0%E3%80%82 图片来源]]]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出自唐代[[高蟾]]的《[[金陵晚望]]》<ref>[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v_b30372aeb02a.aspx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古诗文网] </ref>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 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却没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绘出来。 注释 金陵:今南京。 归:全诗校:“一作悲。”晚翠:傍晚苍翠的景色。 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 犹:全诗校:“一作旋。” 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欧阳修]]有《[[秋声赋]]》,以各种比喻描摹秋天的声响。 丹青手:指画师。 片:全诗校:“一作段。” ==赏析== [[File: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2.jpg|缩略图|左|[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565223107,2487720839&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6%9B%BE%E4%BC%B4%E6%B5%AE%E4%BA%91%E5%BD%92%E6%99%9A%E7%BF%A0%2C%E7%8A%B9%E9%99%AA%E8%90%BD%E6%97%A5%E6%B3%9B%E7%A7%8B%E5%A3%B0%E3%80%82 图片来源]]] 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ref>[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a89a48cf554a48e3ba48cd8c293f9bf4&from=kg0&highlight=%E6%9B%BE%E4%BC%B4%E6%B5%AE%E4%BA%91%E5%BD%92%E6%99%9A%E7%BF%A0%EF%BC%8C%E7%8A%B9%E9%99%AA%E8%90%BD%E6%97%A5%E6%B3%9B%E7%A7%8B%E5%A3%B0 金陵晚望 百度汉语] </ref> 开篇便是望中之景。“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当是秋风凄厉、秋叶凋零、秋虫哀鸣、秋水惨淡的交响。浮云归于暮山,将是白日的结束,落日悬浮于秋声,亦是一年的残景。凄凉的日之暮、岁之暮的景象,没能使诗人规避,反倒令他入迷。曾伴,犹陪,说明不是瞬间一瞥,不是短暂凭栏,更是痴痴地望着,一直追随着浮云走向消失的轨迹,久久陪伴着为秋声笼罩着的即将沉没的落日。这些常人不愿看、不忍看、更不敢久看的衰图残景,诗人却着魔般的沉浸其中,是反常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结合诗题标示的地点,联系三、四句吐露的心境,便知诗人有着难以言说的伤心在。浅层次讲是直面残秋薄暮的感伤,这一中国文人的习惯心理在敏感而哀乐过人的诗人身上更为突出深层次讲,是异质同构的彻悟触动的哀痛。此地曾是南朝六代建都之地。当年金陵,佳丽所萃,而今唯有废墟残景;追昔抚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不已的晚唐王朝,不也危机四伏、摇摇欲坠。诗人悟出。历史上六个小朝廷昏庸无道的短命亡国。现实中晚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败下去,不也和自然的浮云落日一样。都是走向总崩溃的末日。这里确乎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在。自然、历史和社会的种种悲慨涌上心头,笼罩天地,拂逆不去,浓得化不开,语言便显得笨拙无用,只有眼前景象才能诉说和接纳心中无限事了。但人与自然只能是心有灵犀的默契,不能表情达意的对话。再说,望中晚景可诉诸画笔,人尽可识,而自己久久郁积于心的伤感何由表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痛苦的呐喊,也是寂寞的呐喊。因为无论延请多少画师,都无法描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伤心。“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然而终究画不成,诗人只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本诗前二句在对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展示故都盛衰无常,隐含唐王朝正是国运陵夷之时。结尾两句,追昔抚今,百端交集,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却无可挽回。诗人为此倍感苦恼,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将这种潜在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又是丹青妙手所无法表述出来的。诗婉转沉著,感慨遥深。<ref>[https://www.sohu.com/a/341472107_740471 [一日一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中山国学堂 2019-09-17 05:30 搜狐网] </ref> ==作者高蟾== (约公元八八一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河朔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中和初前后在世。家贫,工诗,气势雄伟。性倜傥,然尚气节,虽人与千金,非义勿取。十年场屋,未得一第,自伤运蹇,有“颜色如花命如叶”句。与郎中郑谷为友,酬赠称高先辈。乾符三年,(公元八七六年)以高侍郎之力荐,始登进士。乾宁中,(公元八九六年左右)官至御史中丞。蟾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3 詞論;詞話]]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