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61.1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暹罗 的原始碼
←
暹罗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暹罗</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img2.baidu.com/it/u=1577425895,3458422443&fm=253&fmt=auto&app=138&f=JPEG?w=500&h=299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kxhlx.lv-guanjia.com/activity/detail?id=7477582 来自 携程旅行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名 暹罗 外文名 Siam 所属洲 亚洲 首 都 [[曼谷]] 主要城市 [[清迈]]、 [[清莱]]、[[普吉]]、[[芭提雅]]等 官方语言 泰语 货 币 泰铢(THB) |} '''暹罗''',是中国对现[[东南亚]]国家[[泰国]]的古称(泰语为สยาม(Sayam),英语为Siam)。主体民族为泰人,信奉[[上座部佛教]]。 <ref>[http://kxhlx.lv-guanjia.com/activity/detail?id=7477582 暹罗], 马蜂窝, 2020-01-18</ref> == 简介== 自公元13世纪开国,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却克里王朝]]([[曼谷王朝]])四个时代。1939年6月24日改国号为“[[泰国]]”,1945年复名“暹罗”,1949年再度改名为“泰国”,沿用。 暹罗是中国人对古代泰国的称呼。宋元时代,中国人知道泰国的土地上有“暹国”和“罗斛国”两个国家,1296年,[[周达观]]作为中国[[元朝]]使团的一员前往[[真腊]]([[柬埔寨]]),写了《真腊风土记》一书,书中就有“暹罗”之称(有学者认为原书并无该称呼,是后人误改)。 1349年,南方的“罗斛国”(阿瑜陀耶)征服了“暹国”(素攀武里,一说素可泰),由于两国已合并,中国遂以“暹罗斛”来称之。 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阿瑜陀耶国王为“暹罗国王”,于是“暹罗”这一名称正式固定下来,成为中文语境下对泰国的称呼(汉字文化圈其他诸国如日本、朝鲜、越南也采用“暹罗”之称)。 ==历史== 1238年,素可泰王国建立。公元14世纪中叶,泰人首领乌通王吞并了素可泰王国疆域,建立了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至18世纪中叶,其国土东部伸张到呵叻、尖竹汶,南至北大年,西抵丹那沙林、土瓦等地,北部兰那泰也为它所臣服。 公元15世纪中叶,戴莱洛迦纳王推行行政制度改革,制定了[[萨克迪纳制]],国王授予全体皇族、各地方领主不同等级的爵位;同时,又按爵位的高低分别赐予不等数量的食田,平民百姓也可获得5莱(土地面积计量单位)土地。阿瑜陀耶时代生产发展,物产丰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中国史书记载,在公元1370~1643年之间,其使节来到中国访问和贸易达102次,中国明朝使者回访也有19次之多。清朝乾隆年间在广州设立“本港行”,专门办理对暹罗的贸易、税务等事项。阿瑜陀耶与西方国家尤其是荷兰葡萄牙等国商务交往也很频繁。 公元16世纪中叶以后,曾经盛极一时的阿瑜陀耶与缅甸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边境常陷于战乱之中,北部属国兰那泰有时也不得不向缅甸称臣。公元1767年4月京都被缅军攻陷,财物被抢劫,人口被掳掠,皇室、寺院、民房和典籍文物全部焚毁殆尽。 公元18世纪,时值缅甸入侵,在华裔民族英雄披耶达信的领导下,暹罗人民英勇反抗外族入侵,取得了复国斗争的胜利。随后迁都于吞武里,建立了吞武里王朝,达信被拥为王。他继续领导击退缅军的频频进攻,把四分五裂的国家重新统一起来。 公元18世纪中后叶,[[吞武里王朝]]部将昭披耶却克里即后来的拉玛一世,逐渐掌握政权,至公元1782年,拉玛一世正式登基,建都曼谷,建立却克里王朝(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灭亡。 曼谷王朝初期,君主继续实行等级森严的“萨克迪纳”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同时也对旧的徭役制度和税收制度进行改革。主要措施是减少服徭役时间和增加实物税的项目,因此人身依附得以减轻,由于吞武里、曼谷及其附近地区的开发,湄南河三角洲肥沃平原被开拓为新的农业耕作区,水稻耕植面积逐渐扩大,甘蔗、胡椒的种植也发展起来,制糖、制盐和金属加工工业也随之兴起,航海、造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木材开采加工工业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达而发展起来。贸易和生产的发展吸引了中国南方尤其是广东沿海居民前来谋生,这些中国侨民受到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欢迎。 近现代,曼谷王朝传至第四代君王,蒙固王,或称马古大帝(即拉玛四世,1851年~1868在位)时代,亚洲两个文明古国印度和中国已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蒙固王屈从于英国的压力,于1855年与英国政府代表J.鲍林签订了英暹通商条约。条约破坏了暹罗传统的司法独立、关税自主和宫廷垄断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他西方列强也纷纷效法前来订约,从此暹罗沦为半殖民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经分别在暹罗东西两边建立英属印度和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1896年英法签订《关于暹罗等地的宣言》,将暹罗列为两个殖民地之间的“缓冲国”,其后英法于1904年划定势力范围:湄南河以东为法国势力范围,以西为英国势力范围。暹罗虽然没有成为列强殖民地,例外地成为东南亚地区中唯一保持名义上独立的国家,但是它已处在西方势力的团团包围之中。 第五代君王拉玛五世即朱拉隆功大帝(1868年~1910年在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借鉴西方国家经验,领导了一场近代化改革运动,引进西方的行政、税收、教育和军事制度,传统的“萨克迪纳”制为薪俸制所代替,废除奴隶制,国王聘请了外国顾问在政府各部门任职,又选送青年到西方留学,外交活动重心也倾向西方。暹罗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 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和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暹罗的打击,导致了1932年6月24日政变的爆发,1932年6月,在一次不流血革命后,暹罗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从此暹罗制定了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銮披汶·颂堪政府在日本逼迫下签订了攻守同盟条约,被绑上了日本战车,1942年1月25日又被迫向英美宣战,正式参加轴心国一方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日本曾将部分在缅甸和马来亚半岛北部占领地割让给暹罗,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暹罗随即在翌日宣布:“暹罗1942年1月25日对英美宣战宣言无效”,暹罗的“宣战无效”宣言被同盟国承认。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730 亚洲史地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暹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