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238.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普鲁士自由邦 的原始碼
←
普鲁士自由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普鲁士自由邦</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ac6eddc451da81cb8e05a5945d66d01608243183&refer=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0030202&t=2e490a8a252376e6bedbd80e8271766d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qlwb.com.cn/2015/1228/522205.shtml 来自 携程旅行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名 普鲁士自由邦 外文名 Free State of Prussia /Freistaat Preussen 时 间 [[魏玛共和国]] -[[纳粹德国]]时期 原 因 德国革命 导致[[普鲁士王国]]解体 地 位 德国最重要的邦 撤销建制 1947年2月25号 成立时间 1919年 |} '''普鲁士自由邦'''(Freistaat Preussen)是[[德国]][[威玛共和]]和[[纳粹德国]]时期存在的一邦,也是德国最重要的邦。[[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革命导致[[普鲁士王国]]解体后,普鲁士改成自由邦。 <ref>[https://www.qlwb.com.cn/2015/1228/522205.shtml 普鲁士自由邦], 马蜂窝, 2020-01-18</ref> == 简介== 普鲁士邦在威玛共和时代占德国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多半,是德国最为重要的邦。德国首都[[柏林]]也是邦首府所在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盟军占领时被限令废止,原有的普鲁士自由邦领土分别被划入[[波兰]],[[苏联]]以及英美法苏四国占领区。 ==存在历史== 由于柏林发生[[斯巴达克团]]与[[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之间的内战,1919年,[[艾伯特]]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于2月10日通过《[[德意志共和国临时约法]]》,即[[魏玛宪法]]。根据魏玛宪法,普鲁士成为德国的一个邦,即“普鲁士自由邦”(Freistaat Preussisch;),实行地方自治,其领土即原普鲁士王国的疆域。 1920年代,普鲁士自由邦政府多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领导。1932年,纳粹党在德国国会和普鲁士邦选举中取得优势,[[赫尔曼·戈林]]成为德国国会议长以及普鲁士邦议长,并掌握了普鲁士内政部和警察。1933年1月30日纳粹党上台执政,随后废除德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鲁士宪法被废除,邦议会和立法机构被解散,仅保留行政单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苏联的领导人经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即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德国军官团和容克贵族的大本营,是德国专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须予以消灭。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曾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丘吉尔]]则认为“普鲁士——这个德国军国主义的罪恶核心必须同德国的其余部分分离开来”。[[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立了将东普鲁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在战后的德国废除普鲁士建制的原则性意见。 1947年2月25日,同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最高委员会(Allied Kontrol Kouncil)正式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法令46号)原普鲁士邦领土分别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英、法、美、苏四国占领区。原普鲁士邦政府的财产由盟国和苏联共同瓜分。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在其境内的原普鲁士领土上建立了勃兰登堡、萨克森-安哈尔特两个州,以及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的东半部(1952年东德废除州级建制,改设专区)。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在原普鲁士领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此外,下萨克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和萨尔州内都有原普鲁士王国和普鲁士州领土。在被并入波兰和苏联的普鲁士领土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经基本被全部迁出。 ==领土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属普鲁士王国的波森省、西普鲁士和但泽割让给波兰,默麦尔地区割让给立陶宛,石勒苏益格的北部归还丹麦,莱茵兰地区南端被并入萨尔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盟军定下的奥德河-尼斯河线,界线以东的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及波美拉尼亚被并入苏联及波兰;普鲁士自由邦的西部地区并入西德,中部并入东德,地理意义上成建制的普鲁士已不复存在。而在1947年2月25日,联合国管理委员会颁布的第46条法令,宣布以普鲁士为名的国家正式灭亡并不获承认。 ==评价== 如果问二战结束后的反思中,被清算最彻底的字眼是什么,你也许会想起法西斯、纳粹抑或是日本军国主义。其实,真正的答案是个让不少人十分陌生的字眼—普鲁士。 普鲁士是欧洲历史地名,在这里建立的普鲁士王国曾是德意志境内最强大的邦国。19世纪,普鲁士王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普鲁士国王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普鲁士实现了德国人完成民族统一的夙愿。然而,21世纪如果拿一张欧洲地图,人们却找不到普鲁士这个地方,因为普鲁士在二战之后遭到了同盟国的彻底清算,拆得连毛都不剩一根了。 其实早在二战尚未结束时,这个字眼就已经上了同盟国的黑名单。1943年,美英苏三巨头第一次在德黑兰聚首,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忙不迭地咒骂:“普鲁士是万恶之源!”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也是在这场会议上,三国领导人就已经达成共识:在战后,德国可以被允许存在,但作为德国一部分的普鲁士一定要在地图上被抹去。 二战结束后,说到做到的同盟国把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及其周边地区补偿给苏联,改名加里宁格勒。东普鲁士的剩余部分被划给波兰。至于奥得河—尼斯河以西的普鲁士地区,则和其他德国领土一起被分为四块,分别由美、苏、英、法占领。在被占领的德国土地上,所有能让人联想起普鲁士的东西都被抹去,地名被更改、人民被驱逐、宫殿被拆毁。更有甚者,在苏联控制的东普鲁士地区,一些著名容克(普鲁士贵族)的陵墓都被拆毁和填平。 1947年2月25日,占领德国的盟军管制委员会颁布第46号暂行法,宣布“普鲁士国中央政府及附属各级机关即日起解散”。同日,联合国管理委员会又颁布了第47条法令,宣布“以普鲁士为名的国家正式灭亡,并不获承认”。理论上讲,这两条法令其实依然生效。根据这些法令,德国甚至不被允许以普鲁士之名重新组建一个邦—虽然统一后的德国,仍然占有历史上的西普鲁士的一部分领土。 仇恨往往来源于恐惧,为什么普鲁士这个字眼会被如此惧怕,甚至被定性为“万恶之源”呢?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740 欧洲史地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普鲁士自由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