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68.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普通小麦 的原始碼
←
普通小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普通小麦</big> ''' |- | [[File:B3b7d0a20cf431ada2f272e84e36acaf2edd983a.png |缩略图|居中|[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b3b7d0a20cf431ada2f272e84e36acaf2edd983a?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d2F0ZXIvYmFpa2U4MA==,g_7,xp_5,yp_5/format,f_auto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6%99%AE%E9%80%9A%E5%B0%8F%E9%BA%A6/4411874/0/b3b7d0a20cf431ada2f272e84e36acaf2edd983a?fr=lemma&ct=single#aid=0&pic=b3b7d0a20cf431ada2f272e84e36acaf2edd983a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普通小麦(学名:Triticum aestivum L)秆直立,丛生,具6-7节,高60-100厘米,径5-7毫米。叶鞘松弛包茎,下部者长于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叶片长披针形。穗状[[花序]]直立,长5-10厘米(芒除外),宽1-1.5厘米;小穗含3-9小花,上部者不发育;颖卵圆形,长6-8毫米,主脉于背面上部具脊,于顶端延伸为长约1毫米的齿,侧脉的背脊及顶齿均不明显;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8-10毫米,顶端具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几等长。 小麦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主要产于河南、[[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安徽等省。中国小麦以冬小麦为主。小麦在中国种植区域广泛,从南到北、从平原到山区,几乎所有农区无不栽培小麦。中国小麦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居中国粮食作物第二位。小麦是中国北方人民的主食,自古就是滋养人体的重要食物。《本草拾遗》中提到:“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小麦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普通小麦 * 学 名;Triticum aestivum L.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族;小麦族 * 属;小麦属种普通小麦 * 分布区域;世界各地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植物学史== 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小麦原产于北非或者西亚。在古埃及的石刻中,已有栽培小麦的记载。据考古学家研究,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就开始把野生的小麦当作食物。中国小麦发现最早遗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研究人员在楼兰的小河墓地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而中国内地出土的小麦,最早是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中期或晚期。但是,小麦在中国内地普及种植应该是在汉代以后。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推动因素就是战国时期发明得石转盘在汉代得到推广,使小麦可以磨成面粉。 小麦主要在北方种植,在南方种植发展还是得于南宋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对南方麦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麦种植已经遍布全中国,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开物》记载北方“齐、鲁、燕、秦、晋,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南方闽、浙、吴、楚之地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 ==形态特征== 秆直立,丛生,具6-7节,高60-100厘米,径5-7毫米。 叶鞘松弛包茎,下部者长于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叶片长披针形。 穗状花序直立,长5-10厘米(芒除外),宽1-1.5厘米;小穗含3-9小花,上部者不发育;颖卵圆形,长6-8毫米,主脉于背面上部具脊,于顶端延伸为长约1毫米的齿,侧脉的背脊及顶齿均不明显;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8-10毫米,顶端具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几等长。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南北各地广为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栽培在欧洲的作物。 ==栽培技术== 良种准备 选种原则:一是要选用与当地气候、栽培等条件相适应的品种:二是要选用与生产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品种。选用时应积极听取小麦生产专家以及市场分析专家的推荐指导意见,降低生产的盲目性。 种子处理:经过一定时间储藏、加工以后的种子,发芽率、水分指标等是否符合要求,要进一步测试鉴定,同时注意播种前的晒种、选种等其它准备工作,确保种子质量。 整地准备 增施有机肥、平街施肥,肥沃的土壤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要保证小麦在获得高产的基础上,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较高。整地时,一是要求亩施优质有机肥3000公斤以上,农家肥缺乏时,实行小麦、玉米秸杆还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中高肥力地块,一般基肥亩施尿素10-15公斤,磷酸二铵20公斤,磷酸钾15-20公斤,硫酸锌1-2公斤等。 深耕细耙、精细整地,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厘米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垄等。 适时播种:在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必须适期播种。若播期过早,麦苗易涉长,冬前群体发展难以控制;土壤养分早期消耗过度,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易受病虫害、冻害等。播期过晚的缺点是: ①温度低,出苗慢,出苗率低,苗龄小,冬前营养生长量不够而形不成壮苗: ②根系不发达,分蘖少,体内有机养分积累少,抗逆性差; ③发育延迟,穗分化开始晚,穗头小; ④成熟延迟,种子形成和灌浆过程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千粒重降低,显著减产,影响品质。不同地区条件不同,播期有所不同。一般的小麦在10月5-10日播种,到12月10日,日平均气温下降到0℃进入越冬期,冬前大于0℃,积温600-650℃,能满足小麦形成壮苗的要求。 适量播种: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促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 播种深度:播深一般以3-4厘米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播种过浅,易落干,缺苗断垄,易受冻害;过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 田间管理 冬季管理 冬前冬季小麦的生育特点可概括为:三长一完成,即长叶、长根、长蘖、完成春化阶段发育。这个时期管理的任务是:促苗齐,苗匀,苗足,培育壮苗,实现合理群体,为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础。主要管理措施是: 及早查苗,补种补栽 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采用于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小麦3-4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栽苗后普浇一水,确保早发赶齐。 合理施用冬前肥水 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来决定。 ①浇冬水 浇冬水的作用:一是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满足小麦越冬期间及返青期的需水;二是可以平抑地温;三是可以沉实土壤,可冬水春用,延迟春灌,利于地温回升,麦苗返青早:四是可以减轻病虫害等。 为充分发挥冬水的作用,浇冬水要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把握好浇水时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这个时候日平均气温通常在3-5℃之间,夜冻昼消。浇水过晚,水渗不下,遇到寒流时地面易结冰,麦苗窒息会死亡;二是浇冬水后,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保持墒情。 ②追冬肥 俗话说:施肥“年外不如年里”、“冬追金,春追银”,深刻的说明了追冬肥的增产作用。冬前追肥基本上冬施春用。 追冬肥一般结合浇水进行,一是冬肥不应过量,对土壤肥力高、群体量大、壮苗、旺苗,应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贪青:二是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深耘断根,镇压划锄 深耘10厘米以上,可以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对小麦根系有促控作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能明显地控制群体的发展。对于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镇压措施。镇压在午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划锄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早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 春季管理 肥水管理:对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小麦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麦苗过旺生长。对个别群体不足的麦田,在起身前后适当施肥浇水。 适当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麦起身期,对群体偏大、有倒伏危险的麦田,每亩采用20%壮丰安乳油40毫升+75%巨星干燥悬浮剂1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起到化控防倒、化学除草的目的。 重施拔节肥水,具体的追肥时间应根据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体适宜的高产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 浇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后期管理 浇好灌浆水,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小麦在扬花后10-15天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叶面追肥,小麦扬花后灌浆期间,选择晴天下午4点以后,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间隔7-10天连喷2遍,不但能增产,还可提高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倒伏 倒伏类型:小麦倒伏可分为根倒与茎倒,均与品种 特性有关,其中根系发育较差,植株过高,基部节间过长,茎秆柔软,缺乏弹性的品种一般较易于发生倒伏,通常以茎倒为常见。 倒伏原因:小麦倒伏原因有以下几种:品种抗倒性差,不当的栽培措施,自然灾害的影响等。 倒伏征兆:造成小麦倒伏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是小麦倒伏之前都是有征兆的。要做到有效防止倒伏,首先要了解小麦倒伏的一些征兆。凡亩穗数在45万左右的,一般不易倒伏;亩穗数在50万左右的,有可能在乳熟中期倒伏;亩穗数大于55万的,容易在抽穗前后发生倒伏。基部1、2节间长度要控制在10-11厘米,否则易造成倒伏。在孕穗至抽穗期用手测法测定基部节间的韧性,即在孕穗后,用手把麦苗轻轻地按倒离地15厘米左右,然后把手迅速抽回,看麦苗的摇摆次数及速度来确定其抗倒能力的大小,如摇摆5次以上,且摆动较快,这样的麦苗一般不会倒伏:如少于5次,且速度较慢,则可能在后期倒伏;若不摇摆,而是慢慢趋向直立,这样的麦苗一般在抽穗扬花时遇到风雨容易倒伏。 倒伏预防: 小麦返青后,进入起身拔节阶段,当主茎达到7-9叶期时,正值追施拔节肥期。施肥切不可盲目滥施,要看色、看叶、看种、看地来合理地施好肥,以利壮秆,达到抗倒的目的。 小麦返青后应结合施肥搞好中耕培土壅蔸,沿麦行深松1-2遍,深度在8-12厘米之间。中耕培土既能防止土壤板结,促使根系下扎,切断部分浮根,加速无效分蘖的死亡,从而使群体趋于合理,又能使表土干燥升温,同时还能防止杂草滋生。 疏蘖清叶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应清除无效分蘖和下部有荫蔽发黄的老叶,以防田间郁闭,避免麦苗拥挤而形成“一根针”麦苗,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使茎秆粗壮,增强防倒抗病能力。 选择抗倒品种是预防小麦倒伏的有力措施。在选择上应抓好以下5点:一是选株高70-75厘米的矮秆或中秆抗倒品种。二是选用茎秆弹性强,韧性好,根系发达的品种。三是选用分蘖力强和耐肥性的抗倒品种。四是选用基部茎节短,茎秆横断面积大,坚实,上部节间发育好的抗倒力强的品种。五是选用根系发达,扩张角度大,有较强的抗倒性品种。 补救措施: 对群体偏大,有倒伏趋势的小麦田采用深中耕,可有效地控制分蘖,加速无效分蘖的消亡,抑制高位分蘖萌生,促进主茎和大分蘖生长,起到控上促下,加速两极分化和控旺转壮等作用,能有效地防止小麦倒伏。 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冬前就要镇压,抑制主茎生长,促进分蘖和根系发育,如尚不能控旺,则在小麦基部节间开始伸长,但未露出地表时,再进行1次镇压,一般进行2次。 合理运用化控技术,看苗喷洒壮丰安、矮壮素、助壮素、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磷钾肥液。 ==收获贮藏== 俗话说“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小麦最适宜的 收获阶段是蜡熟末期到完熟期。适期收获产量高、质量好、发芽率高。过早收获,籽粒不饱满,产量低,品质差。收获过晚,籽粒因呼吸及雨水淋溶作用使蛋白质含量降低,碳水化合物减少,千粒重、容重、出粉率降低,在田间易落粒,遇雨易穗上发芽,有些品种还易折秆、掉穗。 小麦蜡熟期和完熟期的表现特征:蜡熟初期叶片黄而未干,籽粒呈浅黄色,腹沟褪绿,粒内无浆。蜡熟中期下部叶片干黄,茎秆有弹性,籽粒转黄色,饱满而湿润,种子含水量25-30%。蜡熟末期全株变黄,茎秆仍有弹性,籽粒黄色稍硬,含水量20-25%。完熟期叶片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量在20%以下。 小麦的晾晒与贮藏:小麦在脱粒后,迅速把籽粒的夹杂物清除干净,进行晾晒,降低籽粒含水量,小麦籽粒贮存的安全水分标准为1.4%以下。贮藏时必须控制籽粒水分与温度,做到防霉、防虫、防鼠、防雀、防火;种子还要注意防混杂。 病虫防治== 小麦的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矮病、红矮病、全蚀病、叶斑病等。虫害有小麦蚜虫、麦种蝇、吸浆虫、红蜘蛛、叶蝉、蛴螬、金针虫、蝼蛄、麦叶蜂、麦秆蝇等。主要是防治”两病一虫”。 病害 小麦条锈病 危害症状:发病初期在植株上形成褪绿黄斑,以后长出粉堆,即夏孢子堆,后期又形成黑色冬孢子堆。夏孢子堆小型鲜黄色,排列成行,与叶脉平行,主要发生在叶上,也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种植,避免长期单一种植某一品种;避免群体过大,特别要防止偏多偏晚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药剂防治。选用种子重量0.2%的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乳油拌种,大田病叶率达5%时,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或10%乳油50-75克兑水10-50公斤喷。 小麦白粉病 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根据品种和地力,播种时合理安排播量,推迟播期,控制群体不宜过大,增施磷钾肥,促使小麦生长健壮。 药剂防治。对常年秋季发病重的地区和麦田,采用粉锈宁拌种,拌种剂量同防条锈病。结合防倒伏,春季第一叶定长以前兑水均匀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每亩40克,防止倒伏又可兼治白粉病,减轻病害早春流行速度和强度。小麦孕穗抽穗期,当病叶率达到8%-15%时,用粉锈宁喷雾防治-剂量同防条锈病。 丛矮病 发病规律:丛矮病是靠传毒媒介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灰飞虱在小麦上传毒浸染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小麦播种出苗后;第二个高峰期是在小麦返青后,随气温逐渐回升,越冬代灰飞虱开始在麦苗上活动取食,传播病毒,感染愈早或显现症状愈早,对产量的影响愈大。 防治方法: 在小麦返青后彻底清除麦田及其周围的杂草,消灭灰飞虱适宜生存的环境,以减少传毒虫源。 适时浇返青水。浇返青水对灰飞虱有很大的杀伤作用,可以减少传毒虫源。 喷药防治。当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时就要喷药防治。可用40%的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的辛硫磷1000倍液,每亩喷施药液50-75公斤,隔5-7天喷1次,连喷2次。喷药时麦田四周5米以内的地方都要喷到。对靠近路边、水沟、地头、地边更应特别注意防治。 虫害 麦蚜 危害症状:叶片受害,出现黄色斑点,吸食穗部汁液,造成千粒重下降,籽粒营养品质变劣。为害严重时,常排泄蜜露到麦叶上,导致霉菌寄生,使叶片发黑,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受害麦叶提早枯死,减少养分向穗部输送。麦蚜还传播黄矮病。 防治方法:药剂防治是当前治蚜的主要措施。穗期蚜株率达50%左右,百株蚜量达到500头左右时,应立即组织防治。可选择使用的药剂和施用方法有:40%氧化乐果50-75克每亩-2.5%顺反氯氰菊酯25克每亩、5%蚜虱净40克每亩、28%抗蚜量30-40克每亩-2.5%蚜虱净40克每亩、28%抗蚜量30-40克每亩-2.5%蚜虱灭25-30克每亩-21%绿杀40克每亩或20%灭扫利50克每亩,结合叶面肥喷施喷施宝、磷酸二氢钾、植物动力2003等的使用,兑水40-50公斤喷-防治。 麦红蜘蛛 危害症状:以成、若虫刺吸麦苗汁液,被害麦叶出现黄白色小点,受害叶以后变为黄色,严重时植株矮小叶片枯黄,植株生长不良,不能正常抽穗,甚至干枯而死。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冬春浇水时,先振动小麦植株,使蜘蛛落入土面后再浇水,可将其淹灭。 药剂防治。播种时用75%甲拌磷乳油,按种子重量0.4%拌种,堆闷12小时后播种;春季当每1/3米麦垄有虫150头左右时,开展药剂防治。可选择使用的药剂和稀释倍数为:20%灭扫利2000倍液、25%辛灭利1500倍液、25%杀螨光2000倍液、34%克螨灵2500-3000倍液、10%虫达螨灵2500-3000倍液、20%扫螨净3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 线虫病 危害症状:发病植株在分蘖期表现为叶鞘松弛,茎秆粗、弯曲,叶片皱缩。孕穗期以后,表现为茎秆粗、弯曲,较健株矮小,除受害严重的不能抽穗外,一般仍能抽穗,但麦穗的一部分或全部不结子。病穗颖片被挤,向外张开,可从缝间看到虫瘿。虫瘿很坚硬,剖开后,内部充满白色絮状物,就是线虫幼虫。 防治方法: 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两年。 用胶泥水、食盐水或清水选种。胶泥水浓度为30%-40%,食盐水浓度为20%。选种时,将种子盛在细密的箩筐内,放在胶泥水、食盐水或清水中,使水没过种子,边搅动边捞出浮在水面的虫瘿。用清永选种,动作应迅速,以免影响效果。用食盐水选的种子宜用清水漂洗干净。 种子在54℃的水中浸泡10分钟,可杀死轻度受害种子中的幼虫。 吸浆虫 危害症状:吸浆虫是小麦上的毁灭性害虫。由于耕作栽培制度的变革,小麦品种更新及传统有机氯杀虫剂禁用等原因,吸浆虫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的防治技术已不能控制其危害,并且不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要求。所以,选用适当的药剂品种、剂型、施药方式,并确定防治适期、防治次数等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防治方法:防治吸浆虫的最佳时期为蛹期和成虫期。小麦吸浆虫化蛹盛期,该虫大都位于地表且多为裸蛹,对杀虫剂敏感,用药防治效果较好。特别是撒施毒土后降雨,增加了药剂和吸浆虫接触的机会,使防效提高。吸浆虫成虫对杀虫剂比较敏感,易被杀死,应注意在产卵盛期前进行防治。防治吸浆虫的药剂,蛹期以50%的对硫磷乳油、50%的辛硫磷乳油、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和6%的林丹粉剂为好,成虫期以6%的林丹粉剂、55%的林丹胶悬剂、40%的氧化乐果乳油和80%的敌敌畏乳油的缓释剂较好。吸浆虫的防治次数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蛹期防治效果较好,残虫量少,成虫期不必再进行防治;若蛹期漏治或防治效果较差的,成虫期需补治。 [6] ==主要价值== 营养 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的差别较大。从蛋白质的含量看,生长在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的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面筋强而有弹性;生于潮湿条件下的麦粒含蛋白质8-10%。 经济 小麦面粉除供人类食用外,仅少量用来生产淀粉、酒精、面筋等,加工后副产品均为牲畜的优质饲料。 医药 【阿昌药】浮小麦:治体虚汗多《德宏药录》。 【蒙药】朝胡勒一宝谷代:瘪瘦果实治体虚汗多,脏躁《蒙药》。宝古代:用于滋补,接骨,镇“赫依协日”病《蒙植药志》。 【藏药】卓:小麦滋补,壮阳,利“龙”和“赤巴”病,收敛毒病扩散于骨节,促进受伤肌肉复原;麦粉消肿;麦节益咽喉,治咽喉疾病;酒用于益肺,升胃温,治“培根”和“龙”病《藏本草》。 【白药】干燥轻浮果实治体虚,汗多,脏躁症《大理资志》。 干瘪颖果(浮小麦):甘,微寒。养心安神,止虚汗。用于神志不安,失眠。 <ref>[http://www.a-hospital.com/w/%E5%B0%8F%E9%BA%A6 小麦 ], 医学百科 , 2018-08-19</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普通小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