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30.1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晋祠大米 的原始碼
←
晋祠大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晋祠大米</big> ''' |- | [[File:晋祠大米2.jpg|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9/f3bc811f2e044e92b2920bc8d6a8f495.jpe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晋祠大米 产 地 [[山西]][[晋祠]] 种植年代 [[汉朝]] 特 点 颗粒饱满,质色微褐而透明 |} '''晋祠大米''' ([[太原]特产)产自太原市西南23公里处的晋祠地区,历史悠久,种植起源于汉朝。大米晶莹饱满,呈半透明状,米色微褐。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四溢。生产晋祠大米的稻田,用晋祠难老泉水浇地,含有多种矿物质。 ==历史文化== 晋祠大米历史悠久,据古书记载,[[东汉]]安帝三年(116年)甲戌正月“修理太原旧沟渠灌溉官私田”(见 《[[后汉书·安帝记]]》);《[[寰宇记]]》中说:“隋图经之,晋泽(太原旧沟渠)在晋阳县西六里,隋开皇六年(586年)引晋水灌溉福田。”从这些记载可见,晋祠大米的种植至迟起源于汉朝。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游历晋祠,看到稻禾茵茵的田间像天然画卷,欣然赋诗,“神哉叔虞庙,地胜出佳泉……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清代许荣以 “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楹联,盛赞“[[山西]]小江南”的丰腴土地和滋润心田的泉水。 ==发展== 晋祠大米的种植起源于汉朝。至清[[乾隆]]年间,这块土地成为皇家贡品基地,有清代[[道光]]五年(1825年)碑刻为证。 新中国成立后,晋祠大米获得新生,党和政府用科学种田引导农业生产,晋祠稻谷出现前所未有的高产,1958年,晋祠水稻的亩产量由解放初期的二百多公斤猛增到六百公斤。同年12月周恩来总理签署嘉奖令,授予南大寺村“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其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相继莅临晋祠参观。 上世纪60年代以来,耕地锐减,晋祠大米成为濒危物种。北大寺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及村中有识之士充分意识到晋祠水稻面临的困境,并着手组织对晋祠稻田的保护,恢复了九十多亩莲藕,保护了千余亩稻田。但对晋祠水稻保护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村两委会把水稻、莲藕列为晋祠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重要的原生态景观,以使先辈留下来的晋祠大米———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 ==生长环境== 晋祠大米之所以好吃,一方面是由于这里独特的黑土地,这种黑土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蓄水性强,且PH值为碱性。因此,在黑土地上生长的晋祠大米性微寒,呈弱碱性,符合人体体液呈碱性的需要,口感香甜。另一方面就是浇灌水稻的全部为晋泉水。 ==特点== 晋祠大米颗粒饱满,质色微褐而透明,复蒸数次仍然粒粒分明,互不粘连,味美喷香有嚼头。即使下顿吃剩饭,依然如鲜,连做成的[[元宵]]、粒粑也很筋道。堪称一绝的晋祠大米古时为皇家贡品。 ==好吃的原因== 晋祠大米之所以好吃,一方面是由于这里独特的黑土地,这种黑土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蓄水性强,且PH值为碱性。因此,在黑土地上生长的晋祠大米性微寒,符合人体需要,口感香甜。另一方面,就是浇灌水稻的全部为晋泉水。 其实,晋祠大米已经有3300年的栽培历史,其特点是颗粒大而饱满,质色稍褐而透明,性软而韧,味香而甜,从而赢得“晋祠大米香喷喷、肉筋筋”的千古美誉。历朝历代,晋祠大米一直作为贡品进献皇室。<ref>[https://www.sohu.com/a/193085970_99966914 晋祠大米这么好,为什么在市面上买不到?想吃正宗晋祠大米得到这儿!],搜狐网,</ref>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427 飲食;烹飪]]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晋祠大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