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6.17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於梨華 的原始碼
←
於梨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於梨華.jpg|缩略图|於梨華是一位在生活上豪爽,但在寫作上非常細膩的人。傅士玲回憶,她曾說「我們要活得健康,是身心靈的全面健康」。(取自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於梨華家人提供)[https://www.worldjournal.com/6921910/article-旅美華人作家於梨華逝世-「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留/ 原圖連結]]] '''於梨華''',(1931年11月28日-2020年5月1日),[[祖籍]][[浙江]]鎮海,出生於[[上海]],1947年舉家遷往[[台灣]],1953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同年赴[[美國]]進修,最終決定定居。她在求學時已開始寫作,其短篇小說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米高梅公司所設的文藝獎(Samuel Goldwgn Creative Writing Award)第一名。晚年在馬里蘭州的安養院生活。 早在台大就學期間。於梨華也嘗以筆名'''方莉夏'''、'''鴻鳴'''投稿,在《文學雜誌》、《野風雜誌》、《現代文學》等發表文章;自1963年推出第一本著作《夢回青河》後,筆耕不輟,至2009年間已出版逾20本小說<ref>{{Cite web |url =https://tw.news.yahoo.com/旅美小說家於梨華新冠肺炎病逝華府-享壽90歲-141510255.html| title =旅美小說家於梨華新冠肺炎病逝華府 享壽90歲}}</ref>。文體精緻,被譽為臺灣六〇年代現代主義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留學生文學鼻祖,擅長刻畫各種性格的人物。 1968年起,在[[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Albany)分校執教,教授中國現代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報刊雜誌選讀。1975年返中國訪親,被臺灣政府視為「媚匪」列入黑名單,禁止回臺並封殺其作品,至1985年解除。1983年夏被Yaddo Colony(耶都藝區)邀請為寫作區員。1984至1985年得富爾布萊特獎(Fulbright Fellowship)到[[南斯拉夫]]與作家交流。1993年退休移居[[舊金山]]灣區。2006年獲佛蒙特州Middlebury College榮譽[[文學]][[博士]]<ref>{{Cite web |url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2538?sloc=main| title =雪地上的星星}}</ref>。 臺灣旅美作家於梨華2020年5月1日逝世,終年89歲。臺灣作家[[季季]]於網上發帖表示,於梨華因感染新冠肺炎,於美國一所養老院病逝<ref>{{Cite web |url =https://www.thestandnews.com/culture/武漢肺炎-知名作家於梨華染疫-美國馬里蘭州病逝-終年-89-歲/| title =武漢肺炎】知名作家於梨華傳染疫 美國病逝 終年 89 歲}}</ref>。 [[File:於梨華1.jpg|有框|居中|季季於臉書寫道,於梨華於5月1日凌晨00:02因染新冠肺炎,病逝於美國華府一間養老院。(圖/擷自季季臉書)[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502003664-260407?chdtv 原圖連結]]] ==留學生文學的鼻祖== 「於黎華精選輯」的主編及助理,也是曾經兩年擔任華府作家協會會長的[[傅士玲]]回憶,於梨華是一個「在生活上非常豪爽,但對寫作非常細膩的人」,她一生寫過800多萬字,還有大量的手稿,「都整理收藏完好,每一份小說的手稿首頁都有詳細的角色表」。 「於梨華在台灣文壇有很重要的地位,她是留學生文學的鼻祖」,傅士玲說,於梨華以自己留學的經驗創作了很多小說,其中包括成名作「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她將留學生的經歷非常細膩的融入到小說裡,包括留學生的孤獨狀態,想交朋友的心理,求學和求職過程中會面對的歧視和明爭暗鬥等等,讓很多留學生都產生強烈共鳴」<ref>{{Cite web |url =https://udn.com/news/story/12660/4535788| title =旅美華裔作家於梨華逝世 「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留學生文學經典}}</ref>。 「於梨華的寫作可謂與時俱進,從留學生活寫到後來成家,在職業和婚姻中的奮鬥和努力,都有小說來展現」,於梨華也在許多作品裡寫到關於美國華裔(ABC)的諸多經歷和掙扎,「很多議題現在仍備受關注」。 以描寫留學生生活見長的於梨華,雖對於外界所給予「留學生文學的鼻祖」之封號,言談中帶有一點謙虛的得意,她卻不盡同意,因為她寫的不只是留學生,更是整個時代。 於梨華眼神堅定地說,「一個作家最要寫的就是他最知道的事情,我最知道的事情我才能夠寫得好、我才能夠入情入理地寫,打動我的讀者。」於梨華不以目前的成就為傲,她認為,身為作家的義務就是要做更多事情,「我們有一支筆,那是很有力的東西,要好好利用它。」秉持著信念,於梨華的筆桿將持續為女性發聲、寫下歷史。 因此,作為「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一代的她,生活周遭留學生的喜怒哀樂、事業情感成敗、家庭問題、鄉愁等,都成了她筆下動人的題材。 ==她寫的是時代== 談起現代文學,一般人第一時間提及的無非是文學大家[[張愛玲]]與[[白先勇]]。然而,回溯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四年的時代,於梨華卻是一枝獨秀、叱吒文壇。 「要說影壇上無人不知[[李麗華]],文壇上則無人不知於梨華,你就知道在那個年代,於梨華是多麼重要的作家,」爾雅出版社創辦人、作家[[隱地]]回憶<ref>{{Cite web |url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4824| title =於梨華 她的文字 是你我錯過的時代}}</ref>。 「於梨華小說中的哀感頑豔及情感的描寫是深刻的,尤其是她寫背叛後內心的懷罪,[[小說]]裡面有很多社會的現實面,如今回想起來,還是非常棒,」作家[[廖玉蕙]]說。 隨著年紀漸長、閱歷漸豐,於梨華將目光移轉至對女性的關懷,諸如家庭主婦的苦悶、夫妻不合、近親性騷擾等,無一不展現她書寫的力道。 「於梨華的對比是非常強烈的,而且她眼睛銳利,看事情一針見血,一句話就能把很複雜的事說得清清楚楚,」隱地讚揚。「一個有希望的國家,對於它的歷史、過去來時路永遠是關心的;一個真正優秀的國民,應該是有全盤思考。透過於梨華的小說,可以了解五、六○年代的人是怎麼活著的,是怎麼想法的,」隱地說。 ==作品年表== *1956〈揚子江頭幾多愁〉(Sorrow at the End of the Yangtze River)(又名「揚子江頭的嗚咽」) *1963《夢回青河》(長篇小說) 《歸》(短篇小說集) *1965《也是秋天》(中篇小說集)《變》(長篇小說) *1966《雪地上的星星》(短篇小說集) *1967《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長篇小說) *1968《柳家莊上》(中短篇小說集)<ref>{{Cite web |url =https://toolkit.culture.tw/literatureinfo_155_74.html| title =於梨華〈柳家莊上〉}}</ref> *1969《白駒集》(短篇小說集) 《燄》(長篇小說) *1972《會場現形記》(短篇小說集) *1974《考驗》(長篇小說) *1978《誰在西雙版納》(遊記) 《傅家的兒女們》(長篇小說) *1980 《記得當年來水城》(散文集) *1988《尋》(短篇小說集) 《美國的來信》(書信集) *1989《三人行》(長篇小說) 《相見歡》(短篇小說集) 《情盡》(短篇小說集) *1996《一個天使的沉淪》(長篇小說,原名《小三子,回家吧》) *1998《屏風後的女人》(中短篇小說) *2000《別西冷莊園》(散文集) *2002《在離去與道別之間》(長篇小說) *2008《飄零何處歸》(散文集) *2009《彼岸》(長篇小說) 《秋山又幾重》(中短篇精選集) *2015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長篇小說)、《小三子,回家吧》(長篇小說)、《黃昏,廊裡的女人》(中短篇精選集),(以上三書收入於梨華精選集)。 *2016 《夢回青河》、《花開有時》(於梨華精選集) *2017《林曼》、《變》、《雪地上的星星》(於梨華精選集) ==視頻== '''於梨華X於幼華聯合新書發表會(紀州庵)'''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eWxA0Fvhgs連結 }} ==參考資料== [[Category:文學家]] [[Category:台灣作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於梨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