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65.1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新竹市三聖宮 的原始碼
←
新竹市三聖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新竹市三聖宮'''<br><img src="https://img3.okgo.tw/titlepic/c114_4.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okgo.tw/butyview.html?id=114 圖片來自okgo]</small> |} '''新竹市三聖宮''',舊名'''三姓宮''',是位於[[臺灣]][[新竹市]][[香山區]]的[[陰廟]],為當地地名的由來。 ==歷史== 康熙時期,[[新竹平原]]古稱「竹塹埔」,[[藍鼎元]]紀錄此地的原住民會埋伏在草莽中,殺人取首,因此旅人認定這是一條可怕的路段。相傳陳、曾、許三姓十餘口在原名「溪仔口」的[[三姓公溪]]附近拓墾時被原住民所殺,後人遂建三姓宮以祀,也有版本的姓氏是鄒、鄭、黃三姓。另一傳說是清朝時,有三人在三姓溪築茅屋居住,種穀捕禽維生,並移石填溝鋪路,方便行人通行,但一日不見行蹤,經結群探視,才知三人留在屋被殺,留有三件武器,鄉人感念彼等生前移石鋪路之義舉,於是聚眾捐錢收埋。 當建設鐵路、灌溉水圳挖出的無主骨骸,亦收集至廟處同葬。戰後時期,廟址原在[[中華路 (新竹市)|中華路四段]]731號,佔地約三十多坪,信仰圈主要為三姓橋一帶五個里里民。當向市府登記管理委員會時,因籌備管理委員會成員無法清楚說出三個姓氏,因此廟名從「三姓宮」改為「三聖宮」。 廟土原屬國有地,[[公地放領]]後成為私人所有。1987年3月9日,地主李增鑑向全體信徒及市府表示,願將地捐贈廟方,但他後來反悔,反將該土地轉賣他人,又輾轉移轉給周美華。1991年間,廟前的[[台1線|省公路]]進行拓寬之後,廟地被售予建設公司,蓋預售屋出售,卻先後轉了好幾手,都沒蓋成,直到轉給台北一名建商,而由該建商向[[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新竹地方法院]]訴拆廟還地。 1995年1月26日上午,新竹地方法院法官江錫麒率書記官前往現場查勘,香山區長林火城、市議員謝嘉興、[[謝文進]]、前市議員吳秋穀、香山里長張江河與上百信徒聞訊,敲鑼打鼓前往祭拜,向江法官表達強烈護廟決心。但新竹地方法院判決1995年10月12日上午9點30分,強制拆廟還地給所有人周美華。10月10日,管理委員們準備抗爭事宜,發現廟中彩球和桌子遭到破壞,火上加油更加憤慨,要求建商應募捐經費補償,就會讓步,否則要抗爭到底。常務委員梁春榮表示,廟一旦被拆掉,墳塚埋葬的百餘具白骨將無處可放,要求和李增鑑及周美華協商,提供土地遷建廟宇,否則難平眾怒。 計畫拆廟當日,市警局第三分局長蘇清雄,為避免發生信徒抗爭情事,特率五十名員警前往。到了9點30分,廟身四周已聚集了四、五百名信徒,立委[[柯建銘]]等民意代表亦陸續到場。因債權人和廟方都有意進行協調,轉至香山區公所調解室攻防,立委柯建銘、國大代表[[蔡仁堅]]、省議員[[張蔡美]]及市議員王明魁等人不斷居中斡旋下,中午12時32分達成三項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由李林盛法官做成結論,協議及條件如下:一、債權人願給付三百萬元予債務人三聖宮管理委員會,作為拆遷補償費;二、債務人三聖宮管理委員會願於1995年12月12日以前,廟內之神像、骨骸等一切物品遷走,將土地交還債權人,債權人同時給付上開三百萬元補償費,地上物由債權人自行拆除;三、債務人三聖宮管理委員會如屆時不履行,經債權人再次申請法院執行,債務人三聖宮管理委員會不得有任何異議或抗爭,並喪失上開三百萬元之補償費之求償權。 廟方以每坪一萬元的價格購買廟地。1997年1月10日,遷於[[香山高中|香山國中]]斜對面之公墓旁的新廟落成。沿革史由住在樹下里的梁春榮所整理,之後當地地方廟宇沿革誌多出自其手。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ref>{{cite web|title=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url=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website=高雄市政府民政局|access-date=2018-04-07|archive-date=2020-10-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28062933/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dead-url=no}}</ref>。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 (建築物)|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 (道路)|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廟宇林|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 (道教)|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信仰|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仔|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 (消歧義)|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廟|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 (神道)|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 (琉球)|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新竹市三聖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