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79.2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新界鄉議局 的原始碼
←
新界鄉議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新界鄉議局''' </p> |- |<center><img src="https://media.taaze.tw/showThumbnail.html?sc=11100564436&height=400&width=31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taaze.tw/usedList.html?oid=11100564436 圖片來自taaze] </small> |} '''新界鄉議局'''(Heung Yee Kuk N. T.)是[[香港]][[新界]]700座[[新界原居民|原居民]]鄉村的諮詢及協商的[[香港法定機構|法定組織]],成立於1926年。現時分為三約及二十七鄉[[鄉事委員會]]。 該局的職能,受到《[[香港法例]]》第1097章《[[鄉議局條例]]》<ref>[http://www.heungyeekuk.org/003a.pdf 鄉議局條例(PDF格式)] </ref>及《[[香港基本法]]》第40條所確立。 == 歷史 == 鄉議局的前身為「新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由[[荃灣]][[鄉紳]][[楊國瑞]]、[[粉嶺]]鄉紳[[李仲莊]]及[[元朗]]鄉紳[[鄧煒堂]]於1923年發起組織,對政府擬推行之建屋補價政策,提出反對,最終迫使政府終止有關政策。 1926年,當時[[香港總督]][[金文泰]]為改善[[香港政府|政府]]與原居民的關係,飭令「新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改組為鄉議局,並賦予更多權力,成立初期連一般[[民事]]案件也會交由鄉議局辦理。1959年,[[香港法例]]第1097章《鄉議局條例》實施,鄉議局也成為[[香港法定機構]]之一,並與當時的[[新界民政署]]保持密切聯繫。 雖然隨後[[香港區議會|區議會]]及[[香港區域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先後成立,作為地區性事務的諮詢及管理議會機構,但鄉議局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地位,並分別於香港區議會及[[香港立法會]]擁有當然議席及[[功能界別]]議席,參見[[香港選舉]]及[[鄉議局功能界別]]條目。 == 主要職責 == * 促進新界居民之間的合作及了解; * 作為香港政府與新界居民的溝通橋樑; * 就新界的社會及經濟發展向香港政府提供意見; * 鼓勵遵守新界居民的傳統風俗和習慣; * 執行[[香港行政長官]]邀請的職能。 == 局徽 == 新界鄉議局是在第十六屆第十八次常務會議從多個草圖經過商討後,決定採用現時的局徽設計,但因配色意見不一,延至第十七屆第二次常務會議才通過設計,一直沿用至今。 局徽最外的圓圈表示「新界居民之團結象徵,新界鄉議局是新界民意的高機構」,圓圈內上方有弧形中文[[隸書]]局名「新界鄉議局」,下方亦有弧形英文局名「HEUNG YEE KUK N.T.」,上方有三個互相重疊成倒「品」字形的小圓圈,右上方小圓圈代表[[大埔區]],圈內是該區地形,貫穿其中的是[[九廣鐵路]];左上方的小圓圈代表[[元朗區]],圈內是該區地形,[[青山公路]]穿越全區;下方小圓圈代表[[鄉議局南約區|南約區]],圈內是該區地形,除[[香港島嶼|島嶼]]外,是一片[[海洋]],三圈相連「代表新界之三大區之緊密團結,互相依存之象徵」;三個小圓圈之下是繫以紅色綢帶的金色對稱[[稻|稻穗]],代表新界社會是以[[香港農業|農業]]經濟為主體。 == 局址 == 新界鄉議局前身農工商會於1926年5月3日以9,000港元向商人俞宏波購入[[大埔墟]]崇德街地皮,面積1,980平方呎,並於1926年建成第一代局址,樓高兩層,部份用作崇德高初小學。 直到1970年代,新界鄉議局不斷擴大後地方不敷應用,遂於[[九龍]][[油麻地]]北海街增設辦公室以處理日常行政事務,但不少特別委員會的會議需要到酒樓開會,於第廿一屆成立「籌建大會堂委員會」(其後更名「籌建大廈委員會」),並於1974年7月10日的會員大會通過在[[界限街]]以北、[[獅子山隧道|沙田隧道]]以南興建新局址的決議。1975年5月委員會選定[[九龍塘]][[金巴倫道]]面積12,975[[平方呎]]地皮作為新局址,為大埔舊局址的六倍,地價連建築費合共200萬港元,由新界鄉議局全資購入,並獲[[新界民政署]]資助5萬元。建築工程分兩期進行,首期用了6個月將地皮上的原有建築物改裝為辦公及會議大樓,並加建門樓;第二期工程於次年完成,在辦公及會議大樓後方新建一座可容300人的大禮堂。 經運作達30年後金巴倫道局址亦逐漸不敷應用,2004年新界鄉議局提議於沙田石門市地段547段(沙田[[城門河]]畔[[小瀝源]]安睦街地段)興建新局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於2005年11月1日通過私人協約方式(Private Treaty Grant),以象徵式1,000港元地價撥出估值約3億元面積約38,167[[平方呎]]的原商貿用地皮,用地為期50年,每年收取應課[[差餉]]租值的3%作為[[地租]]。鄉議局成立籌建新局址專責小組,新局址採用南中國鄉僑大宅作為設計模式,以「維護傳統,走向未來」為主題,樓高三層,樓面面積超過10萬[[平方呎]],內部將有粵劇館、多功能禮堂、展覽館、圖書館、活動室和新界文物館等設施,弘揚華夏文化藝術,維繫新界氏族文化精神。於2006年11月16日舉行動土典禮,2009年1月16日舉行新廈興工及奠基儀式,2010年8月5日舉行上樑典禮,2011年4月2日[[新界鄉議局大樓]]舉行入-{伙}-儀式。 新界鄉議局大樓整項建築工程費原本預計約8,300萬港元,但因材料價格上升及提升設計質素後,有關工程超支至1億多元,加上一場金融海嘯,一度令新界鄉議局資金緊絀,曾考慮出售金巴倫道局址,籌措資金興建新大樓。新界鄉議局於2005年2月開始進行進行本地籌款工作,動員1,500名村代表連續四年,每季每人捐出1,000元村代表金資助新大樓的建造費,又四-{出}-舉辦籌款活動,城中富豪、鄉親、團體等大力支持,另得[[香港賽馬會]]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近4,200萬港元資助,才使財政壓力大減。新界鄉議局並成立「新局廈籌建委員會海外籌款委員會」,於2005年6月組織訪歐團,向散居[[英國]]、[[荷蘭]]、[[比利時]]、[[德國]]各地的[[新界原居民]]籌集資金,翌年又邀請「[[嗚芝聲劇團]]」在[[倫敦]]、[[曼徹斯特]]和[[格拉斯哥]]三地巡迴演出,並再派出代表團訪歐。經過多方努力,才籌募足夠資金完成新大樓的建築工程。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政府組織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新界鄉議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