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散文之“散”与“不散”(刘迅) 的原始碼
←
散文之“散”与“不散”(刘迅)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散文之“散”与“不散”'''<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8046096/pexels-photo-8046096.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散文之“散”与“不散”》'''是[[中国]]当代作家刘迅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散文之“散”与“不散”=== 散文是一种极具艺术魅力的文学体裁。于我,它的魅力在于“自由”。 我对散文的兴趣源于李泽厚先生《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在“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一章中他谈到,“有两部散文文学可以百读不厌,这就是《红楼梦》和鲁迅的杂文集。《红楼梦》是传统社会的没落挽歌,鲁迅的文章则是指向他的号角。”这两句话我认为写得非常好,一是语言的节奏感好,简洁有力,沉稳叙述中不乏激情;二是文意的指向性强,一语道破《红楼梦》的阶级指向与鲁迅杂文斗争的社会意义。 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两句话让我萌生了疑惑,激发了我对散文进一步了解的欲望。我的疑惑是,《红楼梦》是众所周知的章回体小说,为什么在这里却被称作为“散文文学”呢?难道《红楼梦》还会是散文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关于散文体例的关注与思考。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哲学问题》中写道“描述知识的根本重要性是,它能够使我们超越个人经验的局限。我们只知道完全根据我们在认识中所经验的词语而组成的真理,尽管事实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凭借描述对于所从未经验过的事物具有知识。鉴于我们的直接经验范围极为狭隘,这个结果就非常之重要了,除非能了解这一点,否则我们大部分的知识便不免是神秘的、乃至于是可疑的。” 心存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冲动,2000年初,我在哈师大的旧书摊闲逛,偶然看到一本张岱年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里面的文章解决了我的困惑。 此书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先秦散文与汉赋”一节中记述:“我国古代把与韵文(诗、词、歌、赋等讲究韵律的文学体裁叫做‘韵文’)、骈体文(句式两两相对,以四六句式为主的文体叫做‘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都称作‘散文’”。也就是说,古代散文的概念与韵文、骈体文是相对的,除韵文、骈体文之外所有不讲究押韵的文学作品或非文学作品的文字都可称为“散文”。《红楼梦》整体是不讲究韵律的,所以李泽厚先生将之称为“散文文学”,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散文。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可理解为狭义上的散文。 由此看来,散文是一种形式极其自由的文体。正如散文家柯灵所说: 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最没有[[拘束]]的。 它可以是匕首和投枪,可以是轻妙的世态风俗画,也可以是给人[[愉快]]和休息的小夜曲。 它可以欢呼、[[歌颂]]、[[呐喊]]、[[抨击]],可以[[漫谈]]、[[絮语]]、浅唱、低吟,也可以嬉笑怒骂、妙语解颐。 它可以是激越的[[风暴]],也可以像大江在月光下静静地流动…… 所以,“形式自由”是散文之“散”的第一个特质。 任何自由形式之下构筑的散文都需要用具体的文字来表现,“表现自由”则是散文之“散”的第二个特质。 “表现自由”主要针对散文的取材和结构两个方面。散文取材,可以从生活中信手拈来,我们平日里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可以纳入到散文的题材表现之中。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人世的沧桑万变,也皆可收于散文写作者的笔下。散文的结构更是自由,它没有固定的章法,可以“运笔如风,不拘成法”,首尾贯穿,一气呵成,就连写作的篇幅也可长可短。这种形式与表现上的自由是作者个性的灵动体现,也是散文的生命所在。 朱光潜在《论小品文》中写到“散文可分为三等,最上乘的是自言自语,其次是向一个人说话,再其次是向很多人说话。”做到最上乘自言自语的境界,领悟“自由”与表现“自由”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梁实秋在《论散文》中也谈到“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散文自由感的表现是散文写作者学识、修养等,于文字之外的精神物化,更是散文写作者应当具有的品质与风采。 先秦散文最能体现“自由”二字,从“[[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先秦史书,即历史散文算起,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专记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直至春秋末年中国思想史上出现的百家争鸣,以及由此产生的以论说为主的诸子散文,涌现出文风简练、说理深入浅出的《论语》;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富予鼓动性的论辩之辞,被称作争鸣风气盛行时典型的散文形式《孟子》;还有变幻诡奇、汪洋恣肆、具有浓郁的诗意和抒情色彩的《庄子》;更有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荀子》和《韩非子》。《荀子》中比喻和辞藻的丰富多彩,《韩非子》中寓言的生动精辟,所有的这些具有较强文学意味的先秦散文在形式与表现手法上是何等的自由。 上述散文之“散”的两个特质,在某种程度上言说了散文形式与表现手法的自由感与无规则感。散文文体虽自由,但散文亦有隐形的限制与边界,即“形散而神聚”。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之“不散”的第一个特质,具体体现在散文的[[结构]]与[[纲领]]之中。 一篇优秀的[[散文]]往往是在表面自由的形式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散文的“纲领”,它是散文之“神”,更是散文之灵魂。南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当谈到文章的结构时曾强调:“杂而不越”,“务总纲领”,重在“熔”、“裁”,“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意思是,如果文章没有“纲领”,就会纷杂无绪,使人读起来不得要领,从而消减了文章的[[审美价值]]。这段话说出了文章“纲领”,即“神聚”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散文的美学品格。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刘迅,1973年9月生于哈尔滨。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散文之“散”与“不散”(刘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