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35.1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敔 的原始碼
←
敔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敔7.jpg|350px|缩略图|右|<big>敔(汉代乐器)</big>[https://c-ssl.duitang.com/uploads/item/201505/12/20150512100838_SRBut.thumb.1000_0.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duitang.com/blog/?id=735519847 来自 堆糖 的图片]]] '''敔'''(拼音:yǔ,注音:ㄩˇ,粤拼:jyu5)是中国[[汉代]][[乐器]],曾流通于全国各大[[城市]]。又名龃出,《诗经·周颂·有瞽》有提及“鞉磬祝围”,“围”即敔,故敔也称“围”。 敔的形状像[[伏虎]],木制涂漆,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即木片)。演奏时,奏者要站在敔旁,把敔放在木架上,以籈刮动发声,表示[[音乐]]的停止。敔仅用于古代宫庭雅乐跟祭祀音乐的结束时演奏。古书《尚书·益稷》提及“合止柷敔”,柷示意音乐的开始,敔则示意停止<ref>[https://www.sohu.com/a/248828636_692416 柷(zhù)起、敔(yǔ)收 | 有始有终的中国古乐器代表],搜狐,2018-08-19</ref>。 ==历史== 籈的形制以及演奏敔的方法,历代各有变化。[[东汉]][[郑玄]]注《[[尚书]]》:“敔,状如伏虎,背有刻,以物栎之,所以止乐。”西晋[[郭璞]]注《尔雅》:“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长尺栎之。”《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唐朝奏敔:“碎竹以击其首而逆刮之,以止乐也。”宋代聂崇义《三礼图》在敔下说明“今唐礼,用竹长二尺四寸,破为十茎,于敔背横栎之。”从这些注解不难察觉,籈的材质和[[设计]]随时间经过而有变化,早期甚至没有专门的形制,后来以木长尺,[[唐朝]]改用末端分散的竹片,宋代则规定末端纵切为十段。察今日所见形制,则有三种分别: *如[[台南孔子庙]]所用籈,将竹筒的末端破成竹篾。 *[[故宫]]所藏中和韶乐敔则是将竹筒末端剖半、剩下的一半破为竹篾。 *如[[嘉义县|嘉义]]祭孔所用,为数条竹篾绑成一束。 此三种形制各地不一,竹篾数目有时也不守十条之数,如[[北京故宫]]所藏金漆彩画敔<ref>[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music/229479.html 敔],故宫博物院</ref>,即将半截[[竹]]筒析为24条细竹篾。至于演奏,早期只刮动背上的鉏铻,唐以后开始有击打虎首的作法,今日所见,则多半在敔头上敲三次后,再在敔背上的鉏横扫三次。 敔自身形制变化不大,大致上都在鉏铻排列上。常见的有两种: *鉏铻分列型:如台南孔子庙所藏,二十七齿分为三列。传世[[文物]]中,又有三列各九齿以及三列齿数不一致而共二十七齿的分别。 *鉏铻同列型:如《皇朝礼器图式》以及今日所见[[中和韶乐]]敔,二十七片紧密排成一列。又有敔背上有方槽,插入木片为略可活动之鉏铻;以及鉏铻完全固定不动两种。 其中,依据鉏铻的形状,又分两种。 *木片状。 *[[楔子]]或三角状。 宋代聂崇义《三礼图》所载图形,即为楔子状同列鉏铻。[[韩国]]李氏[[朝鲜]]正祖李算下令编纂的《春官通考》,以及今日国立古宫[[博物馆]]所藏白虎敔也是此形制。 ==视频== ===<center> 敔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宗庙祭礼乐:止奏乐器,敔 </center> <center>{{#iDisplay:r0550rxdjhl|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返回「
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