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100.8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挣工分(周千山) 的原始碼
←
挣工分(周千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挣工分'''<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3331339/pexels-photo-23331339.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挣工分》'''是[[中国]]当代作家周千山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挣工分=== 从上小学二、三年级起,我就开始为家里挣工分。因为要[[上学]],不能[[参加]]一整天的[[劳动]],加上年纪小,体力也不够,不好评工分,所以只能干一些零散的活,挣一些散碎的工分。 干得最多的是春耕前抓青苔,农忙时割牛草,还有就是为队里积肥扯青草、刨草皮。这些活一有空就可以干,而且是按重量记工分。有时也在放学后上山摘山苍子,捡桐籽、茶籽。只不过这些东西从来没有单独交给队里,而是凑到父母亲收回来的一起过称记工分。 真正像大人一样挣工分,是上初中以后的事了。那时候女劳力劳动一天挣6分,男劳力劳动一天记十分,会犁田耙田的男劳力,一天可以记12分。我刚参加劳动的时候,生产队给我评定每天劳动可以记3分,相当于半个女劳力。 参加劳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段:春插、双抢、收晚稻。[[春]]插就是插早稻。那个时候[[农村]]都种双季稻,为了不误农时,公社和大队要求插完早稻过五一(5月1号)。学校这时也会放一个星期的农忙假,让学生[[回家]]帮助生产队里种早稻。 双抢是最辛苦的劳动,既要抢收早稻,又要抢插晚稻。晚稻的生产周期虽然不长,但对光照和温度的要求高,寒露节前便应基本成熟,谚语寒露不勾头,割回喂老牛,便是形象的写照。所以那个时候的基本要求便是插完晚稻过八一(8月1号)。整个暑假,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参加双抢劳动。 收晚稻会相对轻松一些,但学校也会放几天的农忙假。我们只参加收割晚稻,种油菜、播紫云英,便全是大人们的事了。因为我们还要上学,而且这些活也不赶时间。 刚开始插秧时,我只能与一部分女劳力扯秧,队长怕我们没有[[技术]]不让我们参与插秧。但把扯好的秧从秧田挑运到插秧的大田时,我总会认真的观察学习一会。回到家里又向父母亲请教插秧的技术。在队里赶时间的时候,我也会要求队长让我下田试试手。插了几届,我也就慢慢的熟练了起来。插秧最核心的技术便是左手分秧要匀、要快,右手要握住秧苗的根部,直接插入泥里,不能让秧苗下部打折,俗称烟斗禾。再就是所有的秧苗要插得横竖成线,俗称通水行。 收早、晚稻我们一般只是割禾,就是把成熟了的稻子割下来,一把一把地堆成一堆,然后再由全劳力脱粒。那时候脱粒用的是脚踩打稻机,两个男劳力一边用脚踩动打稻机,一边用手将成把的稻穗递到飞速转动的滚筒边,让谷粒完全脱下来。劳动强度极大,脸上经常是汗水、泥水都分不清,风把衣服吹干后,上面便是一层层白色的盐渍。我们把一丘田的禾割完后,也会到打稻机前替下递禾的人。耳边那嗡嗡的打稻机声音,像极了劳累过度的人的呻吟。 抽斗烟的意思,便是我在农忙时理解清楚的。插秧、割禾的人腰疼了,脱粒的人腿酸了,他们便会停下来跟队长说,我们抽斗烟吧。看见他们确实累了,进度也基本符合队长的预期,队长便会不带一丝笑容地说,好的,抽吧,抽快一点。抽烟的人便会从衣蔸里掏出一个塑料袋,抽一片长方型的小报纸,抓一把烟丝,小心地卷成喇叭筒,慢慢地抽起来。不抽烟的便坐到田埂上,或喝水或聊天。 我小的时候,虽然兄弟姊妹多,家里生活清苦,但我喜欢捞鱼虾,捡田螺,做饭菜,所以个子长得还算比较快。初中快毕业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女劳力高了,而且除了犁田耙田,其他的农活都会做了。所以上高中的时候,农忙假,寒暑假,再回来参加劳动,生产队便给我评了6分一天,十五、六岁便拿上了女劳力的工分。 尽管那时候的人,不敢落下一天的劳动,也不敢少拿一分的工分。但年终结算,带给大家的往往是叹息和失望。临近年关,生产队接连几个晚上,都早早地召集大人们到一间公用的土砖房子里进行年终结算。我们都睡过一觉了,大人们才回来。听大人讲,十分工才值一毛钱,年成不好的时候只有几分钱,年成好的时候才一毛多钱或者两毛钱。扣除[[已经]]分到手的稻谷、水果以及一些小的东西,扣还[[平时]]预支的几块钱,一年劳动下来分到手的不过十几或几十块钱,有些人甚至还欠队里的钱。 .我最后一次出集体工,是1979年[[参加]]高考后的[[暑假]]。说来也巧,才劳动几天,在挑谷上岸时,一块埋在泥里的碎瓷碗片深深地扎进了我的脚后跟。到医院清洗上药包扎后,医生嘱咐我不能再下冷水。母亲便要我到刚刚摘掉右派帽子,[[恢复]]了[[工作]]的父亲单位休息几天。不久我便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离开了家乡。又过了一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终于在老家落实,家里分到了田也分到了山,而且再也不用出实体工了,不用挣工分了,不用参加年终决算了。但那些年的酸甜苦辣,却已深深的铭刻在我的心里。至今不能[[忘记]]。<ref>[https://www.cnprose.com/zuopin-qingniansanwen 个人图书馆网]</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挣工分(周千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