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0.176.17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拜占庭式建筑 的原始碼
←
拜占庭式建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拜占庭式建筑</big> ''' |- | [[File:拜占庭式建筑.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baike.soso.com/p/20140428/20140428164431-379959078.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6%8B%9C%E5%8D%A0%E5%BA%AD%E5%BC%8F%E5%BB%BA%E7%AD%91&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拜占庭式建筑'''是一种建筑的艺术形式,以基督教为背景。该建筑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其突出特点是屋顶的圆形。“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殖民地,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基本内容'''== '''中文名''':拜占庭建筑 '''定义''':一种建筑的艺术形式 '''突出特点''':高大的穹顶型建筑 '''发展''':4-15世纪 '''外文名''':Byzantine architecture '''背景''':[[基督教]] '''形制''':拜占庭式 =='''艺术简介'''== 公元395年,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史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其统治延续到15世纪,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东罗马帝国的版图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包括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和北非、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等,建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以古罗马的贵族生活方式和文化为基础。由于贸易往来,使之融合了[[东方阿拉伯]]、波斯文化色彩,形成独自的拜占庭艺术。 =='''艺术形成'''== 在建筑及室内装饰上,成就表现在基督教堂上,也是沿袭[[巴西利]]卡式的形制。 =='''发展阶段'''==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外形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第二阶段:(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第三阶段:(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个时期的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的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了。 =='''建筑特点'''== 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与罗马式建筑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 在建筑及室内装饰上,最早的成就表现在基督教堂上,最初也是沿袭巴西 利卡式的形制。但到5世纪时,他们创立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制,即集中式形制。这种形制的特点是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形式,并以帆拱作为中介连接。同时可以使成组的圆顶集合在一起,形成广阔而有变化的新型空间形象。与[[古罗马]]的拱顶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总的来说可以概况为四点 第一个特点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 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194296486682610&wfr=spider&for=pc 哈尔滨1922年建,是中国目前唯一开放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庄皓文, 04-17</ref> =='''内部装饰'''== 在内部装饰上也极具特点,墙面往往铺贴彩色大理石,拱券和穹顶面不便贴 [[大理石]],就用马赛克或粉画。马赛克是用半透明的小块彩色玻璃镶成的。为保持大面积色调的统一,在玻璃马赛克的后面先铺一层底色,最初为蓝色,后来多用金箔做底。玻璃块往往有意略作不同方向的倾斜,造成闪烁的效果。粉画一般常用在规模较小的教堂,墙面抹灰处理后由画师绘制一些宗教题材的彩色灰浆画。柱子与传统的希腊柱式不同,具有拜占庭独特的特点:柱头呈倒方锥形,刻有植物或动物图案,多为忍冬草。 =='''东正教教堂'''== 东正教教堂的特征是堂基拉丁十字形改为[[希腊]]十字形,但在建筑艺术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风格。东欧的教堂是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俄罗斯红场上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其特点是中央一个“洋葱头”形穹顶,周围八个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穹顶。该建筑是世界宗教建筑中的珍品。 东正教又称希腊正教, 是基督宗教的三大教派之一。 最早是从东罗马(当时的拜占庭帝国)的教会发展出来的,受到希腊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东正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Orthodoxia”,本意是“这正确的意见”、“正确的见解”。“东正教”一词是在基督教诞生后几百年内出现的,创造该词的目的是为了使基督徒具有固定不变的标志,但这些教徒必须笃信基督教教义、完全同意《圣经》内容、教会的训诫、普世会议和神父们为反对异端而通过的决议和学说。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两大独立教派,一个是西方的天主教派,另一个是东方的东正教派。 尽管1054年被看做是整个基督教教会分裂之年,其实早在1054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分裂教派,教会分裂的根本原因是罗马教皇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之间最高权力之争。而在基督教内部出现的东方的东正教和西方的天主教之间的划分则出现于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之后。 我们知道,西方的教会被成为天主教会,在拉丁文中“天主教”一场的意思是“全社会的”、“全世界的”,天主教最高的领导是罗马教皇,他们被公认为是使徒圣彼得在人间的全权代表。然而,在俄语中的“Автокуфалькая церковь(自主教会)”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自为其首’,做自己的主人,指某个教会行政上完全独立,也就是可以自行选举和祝圣首席主 教的地方正教会, 在不同地方正教会内, 此首席主 教可以是牧首, 都主教或者总主教。自1054年教会第一次大分裂以来,东正教曾是拜占庭帝国、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国的国教。<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7591106218535974&wfr=spider&for=pc 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拜占庭式建筑,洋葱头式大穹顶十分引人注目],蜂在旅途, 02-04</ref>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拜占庭式建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