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181.2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招讨使 的原始碼
←
招讨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招讨使'' [[File:10591280586924323.jpg|缩略图|右|[https://image.so.com/view?q=%E6%8B%9B%E8%AE%A8%E4%BD%BF&src=tab_baike&correct=%E6%8B%9B%E8%AE%A8%E4%BD%BF&ancestor=list&cmsid=0910023615b712a858607988611db37e&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65#id=13ec876bc28aa3fbd0ab9ae1d932d5e2&currsn=0&ps=60&pc=60 原图链接]]] 招讨使,是中国古代官名。置于唐贞元年间。明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招讨司,为土官衔号。后遇战时临时设置,常以大臣、[[将帅]]或节度使等地方军政长官兼任。宋不常置,掌镇压人民起义及招降讨叛,军中急事不及奏报,可便宜行事。辽北面边防官与金沿边诸路亦常设招讨司,长官为招讨使,掌统治沿边各族。元亦常于边陲地区置招讨司,长官为招讨使。 == 简介 == 官名。置于唐贞元年间。后遇战时临时设置,常以大臣、将帅或节度使等地方军政长官兼任。五代与宋亦不常置,掌镇压人民起义及招降讨叛,军中急事不及奏报,可便宜行事。辽北面边防官与金沿边诸路亦常设招讨司,长官为招讨使,掌统治沿边各族。元亦常于边陲地区置招讨司,长官为招讨使。明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招讨司,为土官衔号。《宋史.职官志七》:"招讨使.掌收招讨杀盗贼之事,不常置。建炎四年,以检校少保、定江昭庆军节度使张俊充江南路招讨使,定位在宣抚使之下,制置使之上,著为定制。军中急速事宜,待报不及,许以便宜行事......[绍兴]十年,金人犯三京,以[[韩世忠]]、[[岳飞]]、[[张俊]]并兼河南、北招讨使以御之。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袁可立府第》:"福王弘光元年正月,总兵许定国杀河南河北开北等处招讨使高杰于睢州,睢境大乱。" == 历史沿革 == 招讨使是唐代开始设置的军事长官。 元朝至正22年(公元1362年)妥欢帖睦耳皇帝委任云丹坚赞为招讨使的圣旨 康定元年(1040) 前知枢密院事﹑武将夏守赟出任陕西马步军都部署﹑经略使﹑安抚使,后兼沿边招讨使,以对抗西夏;前执政﹑文臣夏竦继任,亦兼招讨使,武将夏随为招讨副使。后陕西四路、河东路帅臣亦都兼招讨使。 唐贞元末 置招讨使,以大臣、将帅或地方行政长官兼任,兵罢即撤。五代时亦设有招讨使之职。 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 灭北汉时,潘美任北路都招讨制置使。 庆历五年(1045) 宋﹑西夏议和,乃罢陕西﹑河东诸路招讨使。熙宁八年(1075) 赵任招讨使,宦官李宪为招讨副使;次年改任郭逵为招讨使,赵为副使以抗击交址的内侵。 建炎四年(1130) 张俊为江南招讨使,讨伐李成。同时规定招讨使位在宣抚使之下,制置使之上,军中急事可以便宜行事。 绍兴五年(1135) 岳飞被任命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招讨使时,还有任免州﹑县官之权。此后,南宋统兵官员在对金作战时期,常兼河南﹑河北﹑河东﹑陕西﹑京东等被金占领地区的招讨使,以示恢复之意。 辽代置西南路﹑西北路招讨司和西路招讨使司,以招讨使负责北部﹑西部边防及周边部族事务。金亦设西北﹑西南﹑东北三路招讨司,以招讨使领之,职掌与辽代同。元代招讨司多设于吐蕃及朵甘思,以招讨使统领地方军民事务。明代﹐招讨司只设于西南民族地区,由当地土官任招讨使。 == 参考资料 == <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36548456432013852.html?fr=iks&word=%D5%D0%CC%D6%CA%B9&ie=gbk 【历史】招讨使是什么官]</ref> [[Category:570 政治學總論]] [[Category:802 漢語]]
返回「
招讨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