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203.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拉塞福散射 的原始碼
←
拉塞福散射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拉塞福散射'''<br><img src="https://slidesplayer.com/slide/11229199/60/images/52/%E5%9C%9626.15+%E6%8B%89%E5%A1%9E%E7%A6%8F%E7%9A%84%E6%95%A3%E5%B0%84%E5%AF%A6%E9%A9%97.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slidesplayer.com/slide/11229199/ 圖片來自slidesplayer]</small> |} 在[[原子物理學]]裏,'''拉塞福散射'''('''Rutherford scattering''')指的是[[帶電粒子]]因為[[庫侖定律|庫侖相對作用]]而進行的一種彈性散射|elastic scattering。這種[[散射]]實驗是由[[歐尼斯特·拉塞福]]領隊設計與研究,成功地於 1909 年證實在[[原子]]的中心有個[[原子核]],也導致[[拉塞福模型]]的創立,及後來[[波耳模型]]<ref>[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4215 波耳模型],科學人雜誌,2018-12</ref> 的提出。應用拉塞福散射的技術與理論,[[拉塞福背散射]](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是一種專門分析材料的技術。拉塞福散射有時也被稱為'''庫侖散射''',因為它涉及的[[位勢]]乃[[庫侖位勢]]。[[深度非弹性散射]](deep inelastic scattering)也是一種類似的散射,在 60 年代,常用來探測原子核的內部。 ==微分截面== 拉塞福計算出來的[[微分截面]]是 :frac{d \sigma}{d \Omega} = \left(\frac{qQ}{16\pi\epsilon_0 E \sin^2 (\theta / 2)} \right)^2\,\! 其中,sigma\,\! 是[[截面 (物理)|截面]],Omega\,\! 是[[立體角]],q\,\! 是阿爾法粒子的[[電荷量]],Q\,\! 是散射體的[[電荷量]],epsilon_0\,\! 是[[真空電容率]],E\,\! 是[[能量]],theta\,\! 是散射角度。 ==原子核最大尺寸== 假設阿爾法粒子正面碰撞於原子核。阿爾法粒子所有的動能(mv_0^2/2\,\!),在碰撞點,都被轉換為[[位能]]。在那一剎那,阿爾法粒子暫時是停止的。從阿爾法粒子到原子核中心的距離 b\,\! 是原子核最大尺寸。應用[[庫侖定律]], :frac{1}{2} mv_0^2 =\frac{qQ}{4\pi \epsilon_0 b}\,\! 其中,m\,\! 是[[質量]],v_0\,\! 是初始速度。 重新編排, :b =\frac{2 qQ}{4\pi \epsilon_0 mv_0^2}\,\! 阿爾法粒子的質量是 m=6.7\times 10^{ - 27}\ kg\,\! ,電荷量是 q=2\times(1.6\times 10^{ - 19})\ C\,\! ,初始速度是 v_0=2\times 10^{7}\ m/s\,\! ,金的電荷量是 Q=79\times(1.6\times 10^{ - 19})\ C\,\! 。將這些數值代入方程式,可以得到[[撞擊參數]] b=2.7\times 10^{ - 14}\ m\,\! (真實半徑是7.3\times 10^{ - 15}\ m\,\! )。這些實驗無法得到真實半徑,因為阿爾法粒子沒有足夠的能量撞入 27\ fm\,\! 半徑內。拉塞福知道這問題。他也知道,假若阿爾法粒子眞能撞至 7.3\ fm\,\! 半徑,直接地擊中金原子核,那麼,在高撞擊角度(最小撞擊參數 b\,\! ),由於位勢不再是庫侖位勢,實驗得到的散射曲線的樣子會從[[雙曲線]]改變為別種曲線。拉塞福沒有觀察到別種曲線,顯示出金原子核並沒有被擊中。所以,拉塞福只能確定金原子核的半徑小於 27\ fm\,\! 。 1919 年,在拉塞福實驗室進行的另一個非常類似的實驗,物理學家發射阿爾法粒子於[[氫]]原子核,觀察到散射曲線顯著地偏離[[雙曲線]],意示位勢不再是庫侖位勢。從實驗數據,物理學家得到[[撞擊參數]]或最近離距(closest approach)大約為 3.5 \ fm\,\! ==歷史== [[α粒子]]散射的實驗完成于1909年。在那時代,原子被認為類比於梅子布丁(物理學家[[約瑟夫·湯姆森]]提出的),負[[電荷]](梅子)分散於正電荷的圓球(布丁)。假若這[[梅子布丁模型]]是正確的,由於正電荷完全散開,而不是集中於一個原子核,庫侖位勢的變化不會很大,通過這位勢的阿爾法粒子,其移動方向應該只會有小角度偏差。 在拉塞福的指導下,[[漢斯·蓋革]]和[[欧内斯特·马斯登]]發射[[α粒子]]射束來轟擊只有幾個原子厚度的薄白金箔紙。name=platinum這個計算粒子大角度散射數量的特別實驗使用的是白金箔紙。然而,他們得到的實驗結果非常詭異,大約每8000個阿爾法粒子,就有一個粒子的移動方向會有很大角度的偏差(甚至超過 90°);而其它粒子都直直地通過白金箔紙,偏差幾乎在2°到3°以內,甚至幾乎沒有偏差。從這結果,拉塞福斷定,大多數的質量和正電荷,都集中於一個很小的區域(這個區域後來被稱作“原子核”);電子則包圍在區域的外面。當一個(正價)α粒子移動到非常接近原子核,它會被很強烈的排斥,以大角度反彈。原子核的小尺寸解釋了為什麼只有極少數的α粒子被這樣排斥。 拉塞福對這奇異的結果感到非常驚異。他後來常說:「這是我一生中最難以置信的事件…如同你用15吋巨砲朝著一張衛生紙射擊,而炮彈卻被反彈回來而打到你自己一般地難以置信。」 拉塞福計算出原子核的尺寸應該小於 10^{ - 14} m\,\! 。至於其具體的數值,拉塞福無法從這實驗決定出來。關於這一部份,請參閱後面的“原子核最大尺寸”一節。 ==應用== 現今,應用這些年累積的散射原理與技術,[[拉塞福背散射譜學]]能夠偵側半導體內的重金屬雜質。實際上,這技術也是第一個在月球使用的實地分析技術。在[[勘察者任務]](surveyor mission)降落於月球表面後,拉塞福背散射譜學實驗被用來收集地質資料。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40 化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拉塞福散射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