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45.24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担子爷(张林生) 的原始碼
←
担子爷(张林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担子爷'''<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9298987/pexels-photo-19298987.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担子爷》'''是[[中国]]当代作家张林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担子爷=== 我的几个爷爷中,除了四爷,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二爷。[[记忆]]中他脸色青黑,苍老,布满皱纹,但身板却挺直。和其他老人不同的是他从不留胡须,对人态度严肃,我们这些小孩子都不敢接近他。 从我记事认识他起,见到他总是打个裹腿,走起路来也很快,显得很[[精神]]。 那些年,二爷总是很忙。他家住前院,我家住后院。每天等我起来,过前院,出街门,到外面去时,总见到他。这时他似乎起来已经很早,做了好多事了。 每天早起忙完了家里的事,吃过饭,又早早挑个担子到外面去打柴或者拾粪。总之他出门进门肩不离担子,所以庄子上的老少人们都叫他担子爷。 担子爷挑着担子,有时是到十多里外的南面戈壁滩上去打柴,有时是到北面七八里外的湖滩去拾粪。 担子爷四季都在忙着生计。只要雨雪不是太大,风刮得也不是太猛;只要能出门,每天做完了家里的事,就要挑着担子出去。 二爷挑的担子,前后两只筐子虽然比较大,但也盛不了多少。打柴时,他把打下的柴放满了筐子,还要在挑绳罩护下往上堆放,一直放到挑绳头,够着担子杆了,才往回挑。 担子爷夏天出去打柴,打回的那些柴上带着五颜六色的花,煞是好看,会吸引孩子们前去看。有些孩子还想抽出那些开着红色、黄色或白色花的蒿子。担子爷看见了,就做出驱赶的架势来吓唬。看他铁着脸站在那,孩子们就不敢动了。有时他也会说,里面有蛇,要孩子们离开,到远处去玩。这可能也是因为要想吓唬孩子而编出来的。可是有一次,担子爷在人们都吃过午饭时,满头大汗地挑回了一担打下的杂蒿。在摊开晒时,我就看到从那里窜出了一条二尺来长的蛇,向远处爬去。那情景吓得我赶忙离开了,也产生了对担子爷的神秘感。 当时物质匮乏,连柴草也缺。可是庄子里男女老少的人,都不往担子爷晒柴草的那地方去。这除了担子爷的面色严肃,也因为各家的主人都严格约束自家的人,不要动他那里的东西。 冬天打来的柴,没有叶子,只有些根和上面长满尖刺的枝干。担子爷挑回家,也摊在大门院前的平地上晒。晒干了,担子爷会及时捆起来,有的码在房上,有的码在地上的僻静处,有一部分码在他家的伙房里,以备烧火做饭或者到了冬天烧热炕用。 担子爷家的那伙房是过去大家庭时使用的,在大庄子的正中间,很大。里面除了灶台,放水缸,放米箱面柜的地方,还有很大的空地,可以放很多柴草。 平时担子爷存放的那些柴,别家的人谁也不敢动一根。有一年夏天,连续下了几天雨,只下得天湿地湿,可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庄子里一些人家存放的干柴都用完了。眼看没有柴草烧火做饭,都很焦急,很烦躁。 这时,二爷让他的一个孙子,冒雨到各家去通知,要各家去人到他家伙房里拿干柴草。结果每家根据人口多少都拿到了两三捆,够几天做饭用。有了这几捆柴,庄子上的人家顺利渡过了连阴天。 到了暑天,有一种柔嫩的蒿子长成熟了。担子爷会打来许多,晒在大门院。到了初秋时节,那些蒿子都晒干了,担子爷就找个合适地方,用土坯盘个临时的土炉灶,搬出自家伙房里的风匣,鼓着风,烧那蒿子。他将那干蒿放在炉灶中央,点燃了,拉起风匣。那里吹出的风,将那蒿子烧得很旺。 担子爷一手拉风匣,一手往灶膛放蒿子。烧得好,那火烧得最旺处,会凝结成一块幽绿色的,坚硬的晶体。这种晶体可以代替食碱,用来做馍。如果用来和面,会拉出很长很细的面条。当时,农村里买食碱不[[容易]],这种代替品就必不可少。但是别看这就是烧蒿子,用旺火烧就行了,实际上这还不够。要烧出那种被称为灰的晶体,放蒿子其实很讲究。不能放早出了烟;也不能放迟,断了旺火;还要盯着那一点放,万不可东一把,西一把。你没耐心,你没仔细观察,放不好,即使费力烧了好多蒿子,也只能看见一些粉状的碳灰,一点结晶体也不会有。看上去这也是个神秘的技术活,当年能够做成这事的也就担子爷。 担子爷烧蒿子制作那种晶体灰,大都是在太阳落山天黑的时候。秋天风多,风大。有风,哪怕是小风,这活也是干不成的。一般来说,白天刮风,晚上风就住了,就可以做这事。因为是在黑天,那场景还是十分神奇壮观的,只引得我们这些小孩子好奇地围去观看。一些大人也跑去看,所以担子爷烧晶体灰时,那个炉灶周围总是站满了黑压压的人。 最初的几天,担子爷烧蒿子时,不让大小任何人到跟前去帮忙。他会事先做好[[准备]],把要烧的蒿子都放到自己一手能够到的地方。到了蒿子够不到时,他就会停下来,用事先准备好的清水,浇灭那火,然后取下结晶拿着,扛上风匣回家。 这样过几天后,再烧时,他会让一些孩子帮他往跟前抱蒿子。等不烧时,取下那晶体,他就会砸碎那东西,给在场的小孩每人一块,剩下的他才拿走。这样几天后,一些孩子也能积攒一些,够家里做馍用一段时间。 后来,庄子上,队里也有些人学着担子爷的样,用蒿子烧那结晶灰,很少有人成功。 再后来,我们已经长大了,做馍什么的,都是买食碱或者小苏打了,再也不用那东西了。但是出于好奇,我们还是弄了一些蒿子,想烧出那种结晶灰,却是怎么弄都不成功,就更赞叹担子爷的神奇了。甚至怀疑他有什么法术。 担子爷挑着担子出门,更多的时间是去田间路上或者到北面的大湖滩去拾粪。如果他拾的是纯粹的牛马驴粪,挑来后也倒在大门院前的空地上晒干了,收存起来,用来放灶膛烧火做饭,或在冬天烧热炕。如果拾的是杂粪,就倒在自家圈道的角落里,堆积起来,发酵好后,拉到田里肥庄稼。 有年冬天,庄子里有一个爷家里没柴草烧火做饭、烧热炕,担子爷就从自己积存的那粪中分出一部分,让那家孩子用筐子抬去过冬用。 担子爷不出门的时候,有很多时候是在给人剃头。有时是在他家住的倒坐地下靠门的亮敞处,有时干脆就在倒坐的廊檐下。庄子里大人小孩的头发长长了,都找担子爷剃。小孩出生第一次剃头发,那叫刮胎毛,更是离不开他。不过刮胎毛时,担子爷被请到了,他须到那孩子家去剃。此外,他从来不到别人家去。 有些小孩害怕剃头,但是都会被担子爷征服,乖乖让他来剃。对那些胆子大,淘气的小孩,他会吓唬。不好好让我剃,等会我割了你耳朵,或者头上给你掏个洞,或者割下你鸡鸡。这孩子听了,会悄悄坐下来,任凭担子爷摆弄。而对那些胆小害怕的孩子,他则耐心地哄,别怕。我不用刀子剃,我只用它沾点水,淋你头上,头发就掉了。经过这样的哄弄,劝说,那孩子也战战兢兢坐那里,让二爷剃头了。 听娘说,我第一次剃头,也是担子爷剃的。当然后来也是一样。在我记事时,也特别怕剃头。一次娘又带我到担子爷那里去剃头。我害怕,不敢出门。千哄万哄才到担子爷家。一进那门,担子爷见了,从炕上下来,从一个布袋里取出一只小盒,从那盒子里取出一把锃光瓦亮的剃刀。他放手上试试,摇摇头,似乎有些不满意,又从那袋里拿出一块已经被磨得很薄的小小的磨石磨了起来。随着那刀子在磨石上来回磨着。一道光亮也一晃一晃地在那里闪着。那刺眼的光[[仿佛]]幻入了心中,我的心似乎都缩了起来。 看看磨好了,他向我走来。我看着担子爷那严肃地面孔,已经有些胆怯;再看看他手里那剃刀闪着幽幽的光,就更怕了。紧紧拉着母亲的手,只说要回家。 担子爷走近了,拉过我的手,哄我让他剃头。经过担子爷的哄劝,我才战战兢兢地坐他面前,把心提到嗓子眼,让他剃头。 因为害怕,我身子,包括头部,不断动着。可是担子爷稳稳地把着剃刀,从容平稳地剃着。我直觉得头皮上似有一阵阵凉风刮过,一股股凉水淋着。担子爷嘴里说着,淋点水,淋点水。快了,快淋完了。他说着,手动着。我的心里一抽一抽的,头皮乃至全身也都一缩一缩地。 过了一阵,担子爷说,好了,好了。摸摸,剃得光不光,净不净。 我用手摸摸,果然,该剃的部分,光光的,并没有水,更没有吓人的血。然后回味着刚才那可怕的情景,带着还凉丝丝的心情回了家。 担子爷不仅给庄子上所有该剃头的人剃头。附近几个庄子上也有不少人都经常找他来剃头。只要有时间,他都会给剃得好好的,而从来不收取[[任何]]费用。即使有人给他让了根烟,过会,他肯定也要让烟给他。 担子爷去世后,我头发长长了,就得到其他地方找人来剃。 一次,我头发长了,母亲带着我,按照那人的要求,拿了四个鸡蛋给他,请他给我剃头。 因为有报酬,那人倒也[[热情]]。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让他剃头,很快也剃好了。那过程中,除了凉,还有些隐隐的烧疼,跟担子爷剃头时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回到家后,那烧疼持续了好几天。那烧疼感消失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我耳根那儿起了疮,流着脓。过几天,那里结了疤;疤揭去,又是脓水,反复持续了好久。家人担忧,就带我到医院去看。医生看了说是剃头或做其他事时,清洗卫生不好,感染了什么菌。开了些药膏让涂抹。 回家后用那药膏涂抹了几次,我耳朵那儿的疮疤就好了。家人见了,就感叹,要是担子爷在,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我也老想,还是让担子爷剃头好。 担子爷除了严肃、神秘,也还有温情的一面。 一年夏天,生产队里刚浇过水。因为[[天气]]热,庄子上一个大点的孩子,就到一个大涝池里去玩。他不知情况,等跳进水中,双脚却插在了淤泥中。那涝池积水很深,很快就把他淹没了。这时正好担子爷打上柴回家路过那里。见状,他急忙放下沉重的担子,跳进涝池救那孩子。结果,他刚抓着那已经呛了不少水的孩子,自己的脚也陷入了淤泥。眼看他也快淹没了,正好队上一些人上下午工了,看见了,就下去几个人,把他们救了上来。 担子爷被救时,也已经呛了几口水。他出来后,吐了口水,不顾自己喘息紧张,身体不舒服,而且已经精疲力尽,赶忙俯下身帮那孩子出水。他压那孩子胸部,那孩子吐了几口水后,恢复了呼吸。接下来,担子爷也不管他的担子,背起那孩子,将他送回家。对那家的人说,刚浇过水,好几个涝池里积了水,很深,下面有淤泥,危险。孩子看着些,别让到那些地方。说着,见那孩子完全[[恢复]],就回自己家吃饭去了。吃过饭后,才又去挑回自己的担子。 又一次,庄子上一家一个大一些的孩子发烧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口里吐着白沫,看上去非常可怕。可是那孩子父亲被生产队调去外面当外差,家里只有年轻的母亲,还要照看两个尚小的孩子。见孩子这样,很是为难,急得团团转。担子爷听到了,忙走去,什么也不说,背起病儿就往最近的医疗站走去。当时最近的医疗站,也有七八公里路。担子爷背着那生病的孩子,几乎是一路小跑,直奔医疗站。背到后,经医生检查、诊断,打了针,吃了药,孩子的病情也就有了起色。医生说,这虽是一个感冒发烧,但孩子烧得太厉害了,如果送得不是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待那孩子病情稳定后,担子爷拿上药,又把他背回了家。交代了服药[[情况]]后,他对那孩子的母亲说,孩子多,但都要操心,免得哪个病了,可真不好办。说着回了自己家。以后还常去那家看那孩子,等他吃完医生开的药,完全好了才放心。 批林批孔运动开展一年多后,又加上了破四旧。担子爷住的倒坐,作为四旧被要求拆除。 这个倒坐有廊檐,在大庄子里还是很[[独特]]的。拆的[[时候]],担子爷的家人拆去了顶棚及四面墙上的土坯部分,还早,却停止了下来。留下了梁柱、廊檐屋架的主体部分。一直等到学生放学,外出[[劳动]]的孩子都回了家,担子爷让他一个亲孙子到庄子里喊一遍:拆倒坐了!庄子上的孩子们听了感到好奇,就都跑去看。 见孩子们都来了,担子爷就指挥他的家人,继续拆那屋架。可是他的几个亲孙子就开始驱赶赶去看热闹的其他家庭的孩子。好像是说,那屋架的梁窝下、柱石上、门墩上放有财宝。他们不让其他人家的孩子抢这些东西。 他们的行为被担子爷阻止了。他说,都不要走。这下面有没有东西我也不知道。因为我出生时,这倒坐就修起来了。如果有,庄子上的人大家都有份。等到这会,就是要孩子们都来。不过的确不能抢,孩子们每人占一个位置,那下面如果有什么东西,就归他;如果没有,也别怪谁;如果都没有,大家谁也不要说什么。 接下来,十几个孩子就都站到了自己选好的位置。 开始拆倒坐屋架了。先抽下大梁,前后两个梁窝里各放着两枚很大的,黄亮亮的铜钱。站在那里的两个孩子,每人就拿到了这样两枚铜钱。 接下来放屋墙上的柱子。放倒屋墙四角的柱子,那柱石上,也都放两枚铜钱,自然都归了站在那里的孩子。中间的几个柱石上,各只放有一枚铜钱,当然也都归了站在那里的孩子。 开始拆门了。门框移开,可是门墩上什么也没有,站在门两旁的两个孩子,自然什么也没得到。 最后[[开始]]拆廊檐。大家把目光都聚向了那里。结果只有两个边柱的柱石上各放了一枚铜钱,中间的几个柱石上却是空空如也。 我正好就站在廊檐中间一个柱子前。放倒那柱子,见柱石上什么也没有,我很失望,也很焦急、伤心。 也许是因为在场的孩子中我最小,那伤心难过的神态被担子爷看见了,他就叫过自己一个得了两枚铜钱,正在得意的亲孙子,指着我,严肃地对他说,去,拿一个给他。 那个比我大许多的孩子嘟着嘴说,我的,给他?担子爷神色更严厉了,再说一句:给一个!那个孩子听了,一怔,极不情愿地,慢慢挪到我跟前,瞪我一眼,拿出一枚铜钱,狠劲给我塞过来。 二爷盯着看,见他那样子,瞪起眼,放大[[声音]],喝一声:好好给!那孩子已经把铜钱塞到我手里了,也不说什么,就走一边去了。 看到这里,担子爷走到我跟前说,这是你的,你拿着。 整个倒坐拆了。拆下的木头堆在一边,原来高大的倒坐,[[现在]]已经成了一块平地,再也没啥看头了。拿到铜钱的孩子[[满意]]地走了;没拿到铜钱的孩子也一步一回头走了;我现在手里也有了一枚铜钱,见大家都离开了,就再望担子爷一眼,也欣喜地回了家。 那枚铜钱我拿着玩了几天,后来不知放哪里了,就不见了。现在还想起,就觉得当时[[应该]]好好保存那枚铜钱。 其实,那几年,我并不[[知道]]担子爷是我二爷。拆了倒坐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早上,正在地上干活的父母神色严肃,脚步匆匆地回了家。干活过程中突然回家,我还从来没见父母这样过。这让我感到奇怪。 到了家,放下农具,从不进伙房的父亲进到伙房里烧起了火,母亲则找挂面、调料。 不一会挂面饭做好了。父亲先舀了一碗,急忙端上走了出去。我见了,更加感到[[奇怪]],就跟了去。父亲把挂面饭端到了担子爷家。 进了担子爷的屋门,只见平日里硬朗的担子爷软软地躺在那土炕上,眼睛紧闭着,嘴角流着长长的口水,有出的气,没进的气,已经说不出话,不省人事了。接着其他各家,有的端碗面糊来,有的端碗拌面汤来,有的端碗小米汤来,但是担子爷已经张不开嘴,什么也吃不下了。 没办法,待了一会,人们又都离开了。跟着父亲回到家,我对刚才的场面感到困惑不解,就问父亲:担子爷和我们家不是一家人,为什么急着端饭给他?还有那么多人也端饭给他? 父亲叹口气说,他是我亲叔,你二爷。到这时,我才[[知道]]担子爷其实是我二爷。 父亲说过这些后,忽听得有人来喊,二叔不行了,都快来吧!听了,父亲就跟着过去了。二爷离开了人世,我还真有些不舍。常常想起那两三年中他的点滴。想到担子爷当年,不仅用担子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也挑起了责任。<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63477962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张林生,[[甘肃]]临泽人。在《短篇小说》《教育艺术》《甘肃日报》《德育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百篇。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担子爷(张林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