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55.1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扁壶 的原始碼
←
扁壶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扁壶.jpg|缩略图|[https://pic.sogou.com/d?query=扁壶&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3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47853655_412753 来自搜狐]]] '''扁壶'''西夏瓷器的生产是在中原北方诸窑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所生产的瓷器与中原瓷器有所不同。与宋、辽相比,无论在釉色、胎质,还是在烧制水平、技法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西夏制瓷业则是在西夏王朝建立后才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其主要生产地在宁夏灵武磁窑堡附近,另在[[贺兰山东麓]]、[[甘肃武威]]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也有生产。西夏瓷器的种类较多,每一类型器物又形式多样,既有日常生活用具,如碗、盘、壶、钵和罐等器皿,又有一些娱乐用品和[[宗教用品]]等。 == 特点 == 西夏扁壶的胎质、胎色,主要受 地理环境、制瓷条件、 工艺技术、 燃料和烧窑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其胎质以黏黄或黏红土为原料。从已出土的西夏天都寨(西夏天都监军司遗址)、临羌寨(西夏牧马军寨遗址)和南牟会(西夏皇帝嵬名元昊避暑行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西夏官窑瓷胎的制做以黄河多年沉积的澄泥为原料,细腻滑润,“工精而质贵”。其胎色以米黄胎、白胎、灰胎、青胎(乌黑胎)为多。当窑烧温度在1200℃±20℃时,瓷胎的颜色由红变为米黄胎,当窑烧温度达到1300℃±20℃时,瓷胎的颜色由米黄色变为白灰胎,此时瓷器的重量也由轻变重。 [[西夏扁壶]]的工艺造型、纹饰内容、装饰手法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造型新颖,风格独特。西夏扁壶作为西域 游牧民族日用生活器皿之一,是解决身处戈壁大漠、干旱缺水的游牧民出行、狩猎,尤其是将士征战必备的盛水器具,凸现了西域边塞民族把生活与制瓷工艺紧密结合的睿智,也赋予了西夏扁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西夏瓷器品种繁多,其中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器。 其二,纹饰精湛,寓意深刻。西夏扁壶在纹饰工艺上,从整器造型特征看似一个圆形体,如果比喻它代表了天圆,那么腹部中央圈足可象形为太阳或月亮,恰似“圆如天、满似月”的真实写照,这与西域民族信仰中的党项人把日与月“母美艳如千百日,父智明如万红月”的传神写意相结合,以壶托情,赋予了党项羌人出行远离亲人但与自然万物、亲情和谐、形神相宜的一种意景。同时,日、月在西域少数进展民族宗教信仰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主、神等带有宗教色彩的情结,是西域民族的人文向往,这种把 宇宙看作是“人化的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化”,采用造型、纹饰写意传神、开光装饰或以人物、文 字作饰手法,完整地表述了天、神、人合韵合辙和谐统一的理念。 其三,边塞文化,古瓷之美。西夏扁壶集西夏瓷艺之大宗,它所开创的将实用与审美、生活与文化、平淡与创新相结合的富有创意的民族文化、边塞文化,以民间特有的工艺技巧,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之美,为中国陶瓷美学领域平添了一朵奇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釉色 == 西夏扁壶的釉色在已出土的整、残器中,基本以黑、白釉为主。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党项民族]]崇尚黑白为贵。公元1038年西夏国正式建国,国号“大夏”,意为“大白高国”、“大白上国”。《[[西夏书事]]》卷十一记载,西夏太子“[[冠黑冠]]”、“[[张青盖]]”、“[[衣白衫]]”、“[[戴白毡]]”,视黑色为尊贵、崇高;白色为万世兴隆的根本,并且在西夏法典《天盛年改旧定新律令》中对色彩的尊贵和使用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表现了西夏人以黑、白为尊的审美观念。同时,西夏国地处古丝绸之路必经的通道上,自张骞出使西域后,汉、唐、宋、西夏等历代朝廷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 欧洲的通商贸易、文化交流中,西夏瓷器出口量最大的首推黑、白色瓷器,这对中国内地和西夏黑白瓷大量出口阿拉伯国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西夏黑白瓷的发展。<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27459622 古瓷“扁壶”]知乎</ref> == 工艺 == 西夏扁壶的 造型工艺在西夏瓷器中是一个特有的器型。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羌人和其境内的 [[吐蕃人]]、[[匈奴人]] [[回鹘人]]、等都是从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扁壶的造型风格集中反映了与党项民族息息相关的生活缩影。从现有的扁壶看,剔刻花工艺有[[留花剔底]]和[[留底剔花]]两种:前者是在坯体上刻划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的空间,使花纹凸起,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后者则在施釉的坯体上直接剔出露胎的纹饰。剔刻技法犀利流畅,刀痕尺度自然清晰,线条刚劲洒脱有序,图案花纹对称协调,整器图饰布局匀衡,为西夏瓷饰之冠。 == 简介 == 扁壶是西夏 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物,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产量较大,制作精美。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有的壶腹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圈足,背面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正面圈足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有的只有一侧有圈足;也有小型扁壶没有圈足。扁壶一般外表为褐釉剔花装饰,也有黑褐釉素面无纹的。 == 相关介绍 == 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吊挂携带,是西夏人所喜爱的用于装水、盛奶、灌酒的生活器皿。<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04282764&ver=2681&signature=F1AKZ38SlmAwtUJ7tnzbi2lTv063lgLrYVEYpRvg6AyhcJaOsEyju3rYIaNDOnXqdS2-N4oYk8oqE2RZOtl0GL9ql*7rHxbzVGxt5xyv*wKs8iHwROW5H3rhe2VuseR*&new=1 扁壶的样式有多少种?]知乎</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图中这件扁壶小口、卷沿,口沿一侧有堆刺纹,肩部二系。腹部扁圆,正面是褐釉剔刻的两组牡丹花纹,背面有圆形圈足,侧边缘还有仿自皮囊壶缝线的堆刺纹。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扁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