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37.8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战术 的原始碼
←
战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战术</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7d7f3a85127099cf.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571550&sid=5786722 来自 360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战术 外文名称: tactics 主要包括: 战斗基本原则以及战斗部署 分类: 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 |} '''战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主要包括:战斗基本原则以及战斗部署、协同动作、战斗指挥、战斗行动、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等。按基本战斗类型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按参加战斗的军种、兵种分为军种战术、兵种战术和合同战术;按战斗规模分为兵团战术、部队战术和分队战术。战术的基本问题包括战术的分类、战斗原则及其运用、进攻战术、防御战术、移动和驻止、战斗保障等。<ref>[https://wenda.so.com/q/1514041890216739 战术与战略有什么区别]360问答</ref> == 参考来源 == 从不同角度划分,战术有不同分类:按战斗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按形式分为联合战术和合同战术;按军种、兵种分为军种战术和兵种战术;按规模分为兵团战术、部队战术和分队战术等。 自从战术产生以来,[[世界]]各国军队曾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提出过许多战斗原则,带有共同性、稳定性并在现代条件下仍然运用的原则主要有: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是战斗的基本目的。 战斗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只有大量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进攻与防御是达成战斗目的的基本手段。进攻具有主动性,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防御具有被动性,是保存自己和辅助进攻的手段。由于[[信息化]][[武器]]装备运用于战斗,提高了消灭敌人的能力,也增加了保存自己的困难。 战斗中须充分发挥各种武器装备的效能,灵活运用各种战法,勇敢顽强、坚决积极,歼灭或控制敌人;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特别是加强对敌核化生、精确制导等武器的袭击防护,尽可能保存自己的力量。 知彼知己是正确指导战斗的基础。组织实施战斗,应熟识敌对双方的情况,从中找出行动的规律,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斗,须运用各种侦察手段,不间断地获取和查明敌方企图、兵力部署、战斗行动的方法,可能使用核化生、精确制导等武器的时机和方式等,掌握敌方行动的特点,预见其可能的发展变化;正确理解上级的作战意图,熟识参战各军种、兵种、部队的特长和作战能力;熟悉战场环境,认识其对双方行动的利弊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判断,正确定下决心,确定能扬己之长、击敌之短的战法,制订周详的战斗计划。 战斗中,不断掌握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修改战斗计划;当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时形成新的判断和定下新的决心,确定新的行动方法,或调整部队的行动,使主观指导符合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集中优势兵力,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是克敌制胜的根本方法。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斗,无论进攻或防御,均须在主要方向上和重要时机,集中强大的兵力、火力,进行纵深疏散配置。力量集中力求迅速、隐蔽和适时。 进攻时,集中火力和[[电子]]对抗力量,从不同高度、不同距离、不同方向对主要方向之敌实施全纵深综合火力杀伤和电子干扰,并保持不间断的火力优势;将主要力量突然、迅速地集中于主要突破地段,以地面攻击与空中突击相结合的方法,突破敌人防御;适时机动后续力量,保持进攻锐势,在纵深打击部队的配合下,对敌实施分割包围,立体封锁,各个歼灭。 防御时,集中主要兵力、火力和器材于主要防御方向,组成全纵深、全方位和有重点的防御体系。集中火力突击主要方向的敌人,以主要兵力坚守主要阵地,适时机动兵力、火力、电子干扰力量和障碍器材,增强或支援主要方向的防御,并以积极的反冲击、反击行动,挫败敌人的进攻。 主动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行动的自由是军队的命脉。灵活是指挥员恰当处置情况的一种才能,是自觉能动性在战斗中的表现。力量的优势是争取主动的基础。正确的主观指导、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是夺取和保持主动、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斗,情况复杂,变化急剧,指挥员须在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指挥战斗。 战斗中,须积极进攻,使己方处于主动地位;当处于防御时,力求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摆脱被动,争取主动;在主要方向和重要时机,适时集中兵力、火力和电子对抗力量,形成和保持对敌优势;广泛机动,建立有利态势,积极寻找和制造敌人的弱点和错误,调动敌人,使其陷于被动地位;根据任务、敌情、我情、地形,巧妙部署兵力,采取恰当的行动方法;善于观察战场情势,审时度势,迅速作出反应,灵活机动兵力、火力和电子对抗力量,变换行动方法,不失时机地打击敌人;当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与上级中断联络时,根据上级总的意图,积极机断行事,灵活主动地完成战斗任务。 出敌不意的行动,可以改变敌对双方优劣态势,使敌人丧失优势和主动,以小的代价夺取大的胜利。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斗,须周密侦察,发现敌人的弱点,掌握其行动规律;采取有效的伪装和保密措施,实施兵力、火力、电子佯动,欺骗、迷惑敌人,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隐蔽己方的企图和行动;利用夜暗、复杂气象条件和有利地形,隐蔽、迅速地接近敌人,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集中实施兵力、火力突击和电子干扰;乘敌混乱和协调失灵之际,不失时机地歼灭敌人。 各军种、兵种部队在统一计划下,按目的、时间、地点协调一致地行动,充分发挥整体威力,合力打击敌人,是夺取战斗胜利的关键。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斗,参战部队须贯彻统一的战术思想,实行集中统一的指挥;指挥员在熟识军种、兵种特长和各部队作战能力,以及各种武器装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意图,合理使用兵力,恰当区分任务;部队须正确理解上级的意图,坚决贯彻战斗决心,严格执行协同计划,遵守协同纪律,主动配合,相互支援。 战斗中,运用指挥信息系统实施指挥和协调部队的行动,不间断地协调地面、空中、海上、[[电磁]]、[[网络]]等不同空间和领域的战斗行动,使火力、突击、机动、信息对抗和防护紧密结合。当情况发生变化或协同失调、遭到破坏时,适时调整或恢复协同动作,保证协调一致地完成战斗任务。 组织周全、严密的战斗作战保障、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对于顺利遂行战斗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斗,须集中主要保障兵力、物资和器材,保障主要方向和执行主要任务的部队的行动,并控制预备力量;各种保障行动须符合战斗行动的要求;专业分队保障与部队自身保障相结合;使用制式器材保障与使用就便器材保障相结合。战斗中,须建立全方位的侦察配系和警戒配系,采取各种伪装措施,防止敌人突然袭击;采用电子进攻结合敌后破袭等方法,对抗并制止敌人的电子侦察、干扰;严密组织对敌核化生、精确制导等武器袭击的防护;加强工程保障,提高防护、机动能力,限制敌人的机动;及时组织装备保养和维修;综合运用各种力量,适时供应战斗所需的物资、器材;及时救治伤病员,巩固和提高部队连续战斗的能力。 战斗原则,美国军队除了传统的九条作战原则外,还针对空地一体作战规定了主动、纵深、灵敏、协调、多能五条原则。俄罗斯军队则将保持经常性的战斗准备,实施战斗的坚决性、积极性和不间断性,以及充分利用精神、心理因素等,也列为战斗的原则。 进攻战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攻战斗的特点、进攻战斗原则,以及现代条件下进攻战术的运用等。 进攻战斗有选择攻击方向、目标、时机和方法的主动权,便于达成战斗的突然性;能够预先进行战斗准备,便于形成有利的力量对比;能够实施广泛机动,便于利用火力突击效果和有利态势;难以利用良好的阵地条件,易遭敌火力杀伤。 进攻战斗通常在复杂多变、激烈对抗的环境中,在战场的全维空间同时展开,具有很强的突然性、灵活性、机动性;进攻目的坚决,行动节奏快,指挥协同复杂,保障任务繁重,主要包括: ①集中优势力量。合理规定进攻任务,确保对敌形成总体力量优势;集中主要力量特别是火力于主攻方向和重点目标,形成有重点的攻击部署;注重战斗效能的集中和通过适时机动达成集中,并将力量的集中和使用与疏散配置有机结合。 ②击敌要害目标。将敌侦察、指挥、通信、电子战、火力系统和与其防御安危相关的要点等,作为优先打击和重点攻击的目标,以破坏敌部署结构和指挥、协同,削弱敌整体战斗能力,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集中优势力量,突击敌人防御薄弱的要害部位,歼灭敌人。 ③全纵深攻击。在对敌前沿实施攻击的同时,使用强有力的兵力、火力,采取快速突进、穿插迂回、渗透袭击、空降突击和火力突击等多种方式,打击敌纵深目标。 ④隐蔽突然行动。善于利用战场自然条件,隐蔽进攻战斗企图和行动,积极创造和捕捉战机;综合运用伪装、佯动、电子干扰等措施,欺骗、迷惑和调动敌人;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采取敌意想不到的战法和武器打击敌人,完成进攻战斗任务。 ⑤灵活运用战法。针对进攻对象的不同性质和态势,灵活运用强攻与袭击战法,灵活运用各种攻击方式,广泛运用不同的战斗手段,统一组织兵力、运用火力和信息对抗等,将信息、火力、机动、突击紧密结合,突然、迅速、准确、猛烈地打击敌人。 ⑥迅猛速决歼敌。以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压倒一切敌人的战斗意志和迅猛的战斗行动,抓住有利战机,实施坚决、突然、快速、连续的攻击,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 现代条件下的进攻战术,强调体系对抗,注重综合运用兵力、火力、信息和心理等作战力量,获取并保持信息主动权,编组小型、多能的战斗单元,疏散、立体、非线式地部署战斗力量;强调战斗单元和整个战斗体系的信息共享和力量共用,科学精确的协同计划,实时、灵活的指挥,充分发挥兵力突击、火力打击、信息攻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作战效能,综合利用非线式作战和线式作战、非对称作战和对称作战、非接触作战和接触作战、精确打击和概率打击等多种方式,对敌作战体系的关键目标群实施多维、并行、连续攻击,保证在决定性的时间和方向形成战斗效能优势,切断和干扰敌信息传输,破坏敌作战体系,击垮敌作战意志,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战斗效果;强调全面而有重点地组织各种保障,综合利用一切保障手段,实施精确化保障,确保主要战斗行动的顺利进行和保持持续的战斗能力。 防御战术的主要内容包括防御战斗的特点、防御战斗原则,以及现代条件下防御战术的运用等。防御战斗,通常在地面(水上)和空中、前沿和纵深同时展开;战斗突然性大,组织准备的时间短;电子对抗激烈;提高生存能力重要;攻势行动广泛;情况变化急剧,指挥协同复杂。主要包括: ①整体防御。统筹考虑前沿与纵深、地面(水上)与空中、不同防御方向与不同防御要点的需要,使之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保障重点的前提下构建全纵深立体防御体系;充分利用战场的有利条件和预先准备的优势,着眼各军种、兵种、部队的特长,科学组合防御力量,形成能够使各种防御要素相互作用,利于发挥各自最大战斗效能的防御结构;围绕统一的目标和意图,周密组织各方向和部队、分队,各军种、兵种之间的协同动作,使防护、抗击、攻势行动、支援、保障等多种战斗行动紧密衔接,破坏敌进攻行动的节奏,挫败敌人的全纵深立体攻击,保持防御的稳定。 ②重点抗击。注重整体力量的形成,采用系统方式争取相对优势,正确处理好集中战斗力量与保存防御有生力量的关系,将作战力量有机地集中于主要防御方向;不仅在防御战斗准备时预先选择和形成主要防御部署及重点防守地区,而且在敌人进攻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防御部署,实施兵力、火力机动,及时协调主要防御行动和调整主要防御方向,达成防御全过程的重点抗击;在防御全纵深预先相对地均衡配置防御力量的同时,掌握强大的机动力量,根据需要适时机动,在关键的方向和时节迅速形成优势。 ③防反结合。在严密防护、顽强抗击的同时,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采取袭扰、反冲击、反击等各种积极的攻势行动,不断消耗、打击敌人的进攻力量,逐步剥夺敌人的进攻能力;科学把握各种手段运用的尺度,寓攻于防,攻防一体,着眼防御全局的稳定,将严密防御、顽强抗击、广泛袭扰与适时反冲击、反击等战斗方法紧密结合,综合运用各种防御力量,以协调一致的抗击行动,挫败敌人的进攻。 ④顽强灵活。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防御要素的整体威力,善于根据防御战斗情况的发展变化,因势利导,巧用计谋,以果断的指挥和灵活快速的行动弥补客观物质条件的劣势与不足;在危险、复杂的情况下,坚决贯彻上级的战斗决心和意图,沉着冷静地分析判断各种复杂情况,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种有利条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持战斗的连续性与防御的稳定性。 现代条件下的防御战术,强调综合运用陆、海、空、天、信息、心理等各种战斗力量,获取并保持信息优势,掌握战斗行动的自由度,编组小型多能的战斗单元,建立兵力分散、效能聚合的非线式、星点状防御部署体系。以机动防御为主要形式;以防敌全维、全天候信息侦察,导弹、飞机空中突击,特种破坏,立体快速突破,心理攻击等为主要防御样式;以防敌对己方指挥控制中心、信息系统节点、主要战斗阵地等作战体系关键节点的并行连续精确打击为主要内容。 注重防敌对己方实施体系破击和心理震慑,保持和增强防御体系的稳定性,注重以有效的伪装、欺骗、佯动等行动降低敌侦察效果,限制敌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发挥,特别强调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战机实施果断、灵活的主动攻击行动,对敌作战体系重心和薄弱环节实施并行、非对称、非线式打击,提高防御的积极性,破坏敌作战体系,打乱敌进攻计划,提高防御效能。 移动,陆军分为行军和输送,[[海军]]为航渡,[[空军]]为转场。移动中的驻止,包括宿营、驻泊和在待机、集结地域的停留等。现代条件下的移动和驻止,是在敌人空中、地面、海上侦察监视和袭击威胁,以及道路、航路可能遭到破坏、受染情况下实施的。 移动和驻止,须周密计划,充分准备,加强侦察、警戒和交通保障,做好防敌袭击和远程火力精确打击的准备,迅速、隐蔽、安全、按时到达指定地域、海域或机场,加强驻止地区的警戒和防护措施。战斗保障包括战斗作战保障、战斗后勤保障、战斗装备保障等。 战斗作战保障主要包括侦察情报、警戒、机要、[[通信]]、信息防护、电磁频谱管理、核化生防护、工程、伪装、气象水文、战场管理等方面的保障。 此外,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还分别有航海、[[导航]]、防险救生、领航、航空管制、[[雷达]]、电子防御、机场(阵地)防御、目标、测地、弹道诸元计算等方面的保障。 战斗后勤保障包括财物、后勤物资、卫生勤务、军事交通运输、基建营房等方面的保障。 此外,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还分别有海防工程建设、机场工程修建、阵地设施的修理等方面的保障。 战斗装备保障包括装备调配、装备维修、装备经费等方面的保障。 此外,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还分别有装备技术、阵地设备的维修和使用管理等方面的保障。 组织与实施战斗保障的基本要求:周密制订计划,明确规定战斗保障的任务和使用的力量,做好充分准备;集中主要力量保障主要方向的行动和主要任务的完成,适当控制预备力量;专业兵保障与自身保障相结合,制式器材保障与就便器材保障相结合,争取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与支援;合理编组保障力量,明确区分保障任务,灵活运用各种保障手段,周密组织保障协同;经常检查保障工作,注意联络、报知,适时调整和补充保障力量,不间断地实施战斗保障。 战术随着战斗的出现而产生,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和战斗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战术的发展,由古代徒兵方阵战术逐渐演变成兵种战术、军种战术,由合同战术演变为联合战术。 "战术"一词,较早见于中国南朝梁沈约撰《宋书・索虏》中的"而自木末以来,并有贤才狡算,妙识兵权,深通战术"。在欧洲一些国家,大多源于希腊文的taktikra,意为布阵的艺术。 战术开始是由狩猎技艺演变而来的。相传在中国远古时期[[黄帝]]打败[[蚩尤]]的涿鹿之战中,就出现了原始的战阵,产生了早期的战术。 冷兵器时代,战斗以使用石器和金属戈、矛等兵器格斗为基本特征,敌对双方列成方阵进行对抗是战术最初的表现形态。随后,密集集团的大方阵向小方阵演变。徒兵方阵大体呈方形平均分布兵力,只适于就地抗衡,不便实施机动,难以扩张战果。 公元前11世纪,随着战车数量的增多,战斗的机动性增强,车战战术成为当时的主要代表。前6世纪以后,铁兵器的使用和营寨壁垒的出现,具有灵活性、机动性的步兵和骑兵的兴起,使战场从平原旷野向山川险阻地区扩展,运转不灵的密集集团的方阵向多种阵形演变,产生了奇正战法,并得到了广泛运用。诸如钳制与突击、明攻与暗袭、佯退与设伏等,是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战法。 从秦始皇陵附近发掘的兵马俑坑看,秦代的军阵中有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阵形。汉代和三国时期,在阵形与战法上又有不少新的创造,出现了长蛇阵、五军阵和诸葛亮的八阵。其中八阵,以天、地、风、云四阵为正,龙、虎、鸟、蛇四阵为奇,四角为正,角间为奇,并依据情况可以作方、圆、曲、直、锐的变化。 [[欧洲]]一些国家的方阵战术,也先后被新的阵形和战法所代替。 例如,古希腊底比斯军队的统帅埃帕米农达在前371年,运用斜阵,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的地段上实行主攻,打败了[[斯巴达军队]]。在大体相同的时期里,古罗马军团排列成横宽纵短、比较疏散的横队队形,实施骑兵两翼攻击和步兵连续交替突击,以不断增强突击力量夺取胜利。 随着乘马作战的出现,骑兵战术得到了较快发展。 中国从西汉到隋、唐,骑兵的远程奔袭、迂回包围和乘胜穷追等战法相继运用。在水战、海战战术方面,各国最初是使用划桨为动力的木质船作战,接舷战战术和撞击战术先后问世。 10世纪,中国北宋已将火药用于作战。13世纪,中国蒙金战争中出现了炮军,创造了以火力杀伤与白刃格斗相结合的战术。[[成吉思汗]]的大鱼鳞阵,标志着骑兵战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一些国家的军队于14世纪上半叶开始装备火枪、火炮。 16世纪下半叶,由于火器的大量使用和战斗成员素质的提高,为了发扬火力和减少敌火力对己方造成的伤亡,中国明代的三才阵和著名将领[[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战斗队形由大阵趋向小阵,密集趋向疏散,使战斗成为火力、机动、突击相结合的行动。 1631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布赖滕费尔德之战及中国后金军在大凌河之战中,创造了集中使用火炮的方法,早期炮兵战术从此产生。 17世纪上半叶,在欧洲一些国家,由于火枪、火炮的改进和火炮运动性能的提高,火力开始成为决定战斗胜负的重要因素,战斗队形纵深进一步缩小,形成了线式战术。随着造船和航海业的发展,一些国家海军的风帆战船(舰)吨位不断提高,并普遍装备了大口径火炮,海战中战列线战术逐渐被采用。 17世纪末,军队普遍装备了带刺刀的燧发枪,并实行了雇佣兵制,促使线式战术不断改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军队实行了义务兵役制,又创造出纵队战术,克服了线式队形两翼薄弱、不便于机动等弱点。拿破仑一世将步兵、骑兵、炮兵合编到军和师,以便于兵种之间协同动作,利于散开队形、横队队形和纵队队形的结合运用,使纵队战术臻于完善。 19世纪中叶,随着后装线膛枪炮的广泛使用,军队武器的杀伤力大为提高,[[普法战争]]及以后,纵队战术被摒弃,开始出现散兵线战术。由于各国海军风帆战船逐渐更新为蒸汽铁甲舰,舰上装备了[[水雷]]和[[鱼雷]],机动力和火力都大为增强,[[舰艇]]机动战术取代了战列线战术。 20世纪以来,各种飞机运用于战场,战斗由地面扩展到空中,以[[侦察机]]、[[歼击机]]和[[轰炸机]]等机种协同战斗的空军战术产生;航空兵支援地面部队战斗及地面部队对空防御的出现,使战术开始进入具有立体性质的阶段;[[潜艇]]和飞机用于海上战斗后,海上袭击成了海战中的基本战法,海上立体战术初步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种远程火炮、[[坦克]]、工程机械和电子通信器材相继用于战斗,产生了装甲兵战术、化学兵战术、通信兵战术,炮兵战术和工程兵战术也得到迅速发展。战斗中,将步兵、炮兵、坦克兵、航空兵、空降兵、工程兵、通信兵等有机结合,在统一指挥下,按照目的(目标)、时间、地点协调一致地行动,合同战术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坦克、火炮、飞机的改进和大量使用,以及空降兵和电子对抗手段的广泛运用,军种战术、兵种战术进一步完善,合同战术得到了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处于以劣势装备同优势装备之敌作战的条件下,经过数以万计的大小战斗,创造出一套以人民战争为基础的灵活机动的战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采用的基本战术是袭击。对驻止而阵地尚不巩固之敌,按照不同场合和时机,运用奔袭等战法;对运动之敌,多采取伏击战法;对不预期遭遇之敌,通常采取急袭战法。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的基本战术仍然是袭击,样式和方法更加灵活多变,进一步发展了袭击战法,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等战法。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随着武器装备的改善,将运动战和阵地战紧密结合,基本打法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进攻时,多采取迂回、包围,穿插、分割,重点突击,各个歼敌。防御时,通常建立有重点的梯次部署,组成严密的火力配系,形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在渡江河、攻占岛屿等战斗中,进一步丰富了特殊地形、天候条件下的各种战术。 随着兵种的增多和发展,形成和发展了诸兵种合同战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国家的军队相继装备了[[核武器]]、[[导弹]]、[[步兵战车]]、[[直升机]]和新型电子器材,战斗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 进攻时,在决定性的时间和方向上,迅速、隐蔽地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和技术器材;建立疏散、纵深、立体的部署;以火力结合电子干扰,对敌方全纵深进行压制;多从行进间发起攻击,并与空降兵垂直包围相结合,实施高速度、大纵深连续突击,歼灭防御之敌。 防御时,利用地形快速构筑工事,组成支撑点式的纵深、环形、立体防御体系;构成远、中、近衔接,高、中、低结合的火力配系;加大掩护地带纵深,加强后方地域防卫;以顽强抗击、障碍、火力、电子干扰、反冲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挫败敌方的进攻。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和信息网络系统的大量使用,战场的感知能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快速机动能力等空前提高,特别是联合作战思想、理论的运用,诸军种、兵种联合战术得以形成和发展。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战术发展迅速。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了许多新的战斗方法。尤其是针对敌方拥有空中优势和火力强、机动快等特点,进攻时广泛运用小包围、打小歼灭战的方法歼灭坚固阵地防御之敌,防御时建立以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纵深防御体系等,都具有明显的现代战术特征。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保卫领空、领海和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不断发展了兵种战术、军种(合同)战术和诸军种联合战术。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战斗编组、战斗部署、战斗程式和战斗手段等战术要素将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战斗单元广泛分布在陆、海、空、天等各个空间,总体呈全域、分散、点状化分布,相互之间形成远与近、高与低、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非线式、不规则部署,能够实现能力互补、功能共享,极大地提高战斗体系的整体作战效能。 未来作战,战斗力量将由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上的陆、海、空、天、信息、心理等各种力量联合组成,传统的集中部署已经难以适应战场情况,不利于战斗力量的有效运用。 同时,随着武器装备"软""硬"综合打击能力的逐步增强,战斗力量的集中部署容易在短时间内遭到较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将战斗单元分散部署、效能内聚,促进战斗体系整体功能的增强。 各个战斗单元内人员装备数量少、规模小,既具有在各种环境中独立作战的能力,又具有从整个作战体系中顺利获取战斗能量的能力。未来战场透明度将越来越高,探测器到射手之间越来越趋于无缝链接,以往那种数量规模型编组极易被探测发现,并遭到打击甚至摧毁,战场生存能力弱化。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战争目的趋于有限,战争、战役、战斗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战斗地位提升、功能增大,战斗打击的目标越来越复合,防御对象越来越多样,以往那种能力单一的编组难以适应战斗任务的复合化,迫切需要战斗编组向小型化、多能化方向发展,以增强部队的机动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战斗行动将由多种力量在陆、海、空、天、信息、心理等多个空间和领域内广泛展开,同时对战场全纵深多个目标实施有效打击和防护。 未来作战,战斗力量和战斗目标将广泛部署和存在于陆、海、空、天等各个空间,进攻一方可以从多个维度实施全纵深、非线式进攻;防御一方也需要实施全纵深、多维度、非线式防御。 战斗中,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投入力量,可以获得最大效能。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破坏敌作战体系,战斗将越来越强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释放战斗能量,对敌作战体系多个关键目标实施同时打击,使敌防不胜防。战斗越来越强调综合发挥各种战斗手段的功能,从战斗效果出发,选择和运用最能有效释放战斗力、达成最佳战斗目的的战斗手段,以提高战斗对抗的整体效益。 未来作战,战斗手段将越来越多,不同的战斗手段有不同的作用,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运用不当,不仅不利于战斗任务的完成,还可能给己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战斗既是武器装备体系的对抗,也是战斗手段体系的对抗。复杂的战场环境、复合的战斗任务、多样的作战目标,既需要打节点、破体系,也需要必要的消耗;既要以非接触作战为主,也不可忽视接触作战配合;既应注重信息对抗,也离不开兵力、火力突击。 必须根据战斗任务和目标,从战斗效果出发,充分考虑战斗手段的作战效能,选择适合战斗要求、能够提高整体战斗能力的战斗手段,结合具体战场环境科学组合,灵活高效运用。 == 参考来源 ==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
返回「
战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