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51.7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懷恩堂 (台北市) 的原始碼
←
懷恩堂 (台北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懷恩堂'''<br><img src="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zudo7yRk8wc/Ts_AvjiJgWI/AAAAAAACJQk/_TGPA-OPdEw/s640/DSC02999.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trip.writers.idv.tw/2011/11/blog-post_5550.html 圖片來自writers]</small> |} '''懷恩堂'''({{lang-en|Grace Baptist Church}})是一所位於[[台灣]][[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屬於[[基督新教]][[浸信會]]的教堂。另外也成立許多助道會,主要有五大功能:崇拜、教育、團契、服事、傳道。 == 歷史 == 1940年代[[第二次国共内战]]時,多位原本在中國大陸傳教的外籍宣教士輾轉來到台灣,原本在[[上海]]宣教的浸信會美國籍宣教士[[高樂民]](Inabelle Coleman)來到臺灣後,於1952年10月在位於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52巷15號的住所,與同屬浸信會的宣教士[[李夏蘭]](Ola Lee)、[[吳友芬]](Josephine Ward)一同開始了週日早晨的英語查經班。<ref name="History">{{Cite web| url=http://www.gbc.org.tw/index.php/gbc60/| title=懷恩六十紀事| date=2014-12-20| publisher=基督教浸信會懷恩堂| accessdate=2018-12-05}}</ref> 1953年2月高樂民開始舉辦英語的主日崇拜,最初以「大學浸會中心」(the University Baptist Center)作為名稱,直到1953年12月27日才正式定名為「浸信會懷恩堂」(Grace Baptist Church)。 1954年,經向[[美南浸信會]]貸款及各界人士捐助,開始於位於新生南路三段的懷恩堂現址興建第一代的會堂,第一代會堂在隔年的6月5日落成啟用。 懷恩堂原本以英語崇拜為主,但是由於[[中華民國國語|華語]]崇拜的人數急遽增多,遂改以華語崇拜為主,並逐漸發展以華語為主的各種聚會。 1983年由於原有會堂空間已不敷使用,在原址上重建現在的第二代會堂,為期達到基督教本土化,新會堂採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築特色,於隔年完工,並於12月2日舉行獻堂典禮。此後於2003年重新改裝而成為現有之面貌。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宗教]]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Lang-e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懷恩堂 (台北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