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51.8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憍萨罗国 的原始碼
←
憍萨罗国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憍萨罗国 | 外文名 = Kosala | 图像 = [[File:憍萨罗国.jpg|缩略图|居中|]]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06/ae7ba0db318741b0908c1118420f7762.jpeg 原图链接] [http://www.sohu.com/a/221165854_326722 来自搜狐新闻网] | 图像说明 = 憍萨罗国 |center | 地理位置 = 印度、尼泊尔 | 出生地点 = 亚洲 | 所属地区 = 印度国北方邦和尼泊尔国部分地区 | 行政区类别 = 都城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帕格尔布尔(Bhagalpur)市 | 主要城市 = 阿逾陀(Ayodhya)城、舍卫(Shravasti)城和娑枳多(Saketa)城 | 国家领袖 = 波斯匿王 (Prasenajit)、毗琉璃王(Vidudabha) | 主要宗教 = 耆那教、佛教 }} == '''憍萨罗国''' == <p style="text-indent:2em;">憍萨罗国,是梵文:कोसल(拉丁注音Kauśala)的音译,英文:Kosala,为印度列国时代的十六强国之一,存续期约为公元前6-4世纪,疆域包括现在的[[印度]]国北方邦和[[尼泊尔]]国部分地区,此时该国经济发达,为沙门思潮兴起时期的96种部派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而[[佛教]]在此地异军突起,佛祖[[释迦牟尼]]在都城"舍卫"共经历了25年/次夏安居,与该国国王的对话收集在《憍萨罗经》中。该国不仅存有佛教圣迹,而且也是印度教、耆那教等的重地。据佛经记载,该国在佛祖在世时即被摩揭陀国所灭。 == '''基本信息'''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LightSkyBlue;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中文名称||憍萨罗国|| |----- |外文名称||Kosala|| |----- |所属洲||亚洲|| |----- |首都||阿逾陀(Ayodhya)城、舍卫(Shravasti)城和娑枳多|| |----- |主要城市||阿逾陀(Ayodhya)城、舍卫(Shravasti)城和娑枳多|| |----- |国家领袖||波斯匿王 (Prasenajit)、毗琉璃王(Vidudabha) || |----- |主要宗教||耆那教、佛教|| |----- |} == '''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憍萨罗国,是梵文:कोसल(拉丁注音Kauśala)的音译,英文:Kosala,为印度列国时代的十六强国之一,存续期约为公元前6-4世纪,疆域包括现在的印度国北方邦和尼泊尔国部分地区,此时该国经济发达,为沙门思潮兴起时期的96种部派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而佛教在此地异军突起,佛祖释迦牟尼在都城"舍卫"共经历了25年/次夏安居,与该国国王的对话收集在《[[憍萨罗经]]》中。该国不仅存有佛教圣迹,而且也是印度教、耆那教等的重地。据佛经记载,该国在佛祖在世时即被摩揭陀国所灭。 <p style="text-indent:2em;">汉语典籍对该国名称的翻译非常庞杂,大致可梳理为,(1)音译,除憍萨罗国外,还有其它写法:拘萨罗国、拘舍罗国、俱娑罗国、居萨罗国等;(2)意译的名称有:无斗战国、工巧国、巧善国等;(3)按都城位置在阿逾陀(Ayodhya)城,译为:阿逾陀国等;(4)按都城位置在舍卫(Shravasti)城,译为:舍卫国、室罗伐悉底国、室罗筏国等;(5)按都城位置在娑枳多(Saketa)城,译为:沙只大国等,不一而足,需根据所记之事加以辨识。 <p style="text-indent:2em;">'''时代背景''' <p style="text-indent:2em;">印度的列国时代,梵语:महाजनपद;注音:Mahājanapada,年代划分约在公元前700-前322年间,最终由摩揭陀国统一了印度,并进入孔雀王朝时代。此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至秦王朝建立的时期。 <p style="text-indent:2em;">此时期,在印度半岛,以婆罗门为代表的正统思想,与新兴的沙门世俗思想,展开了激烈地交锋,在此时代大背景下,佛祖释迦牟尼(生卒年约为公元前566-前486年)创立了佛教并影响了世界,因此亦称佛陀时代。 <p style="text-indent:2em;">北憍萨罗(梵文:Uttara-Kośalā)国和南憍萨罗(Daksina-Kośalā)国 <p style="text-indent:2em;">并非同一时期的国家。南憍萨罗国(梵Daksiza-Kosala),是中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国家名,是佛教大乘派中观宗的创始人--龙树的故居,其弟子提婆,则是到此地投其门下,他们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创始人。该国的实际名称是维达跋国(梵Vākāṭaka,又作Vidarbhas),都城憍萨罗(Kosala)。在古代,城名国名混用是通例,但因在佛陀时代(公元前6世纪-前4世纪),已有一个名为憍萨罗(Kosala)的国家,都城先后在阿逾陀城、舍卫城和娑枳多城,为了加以区分,后者被称为北憍萨罗国(梵Uttara-Kosala)国,同时如果不特别指明,一般典籍所称的憍萨罗国,均指北憍萨罗国。法显《佛国记》作达嚫国,是梵文Daksiza的音译,意译即为南方,即南憍萨罗国的梵文缩略称谓。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所记憍萨罗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订正为南憍萨罗国。 == '''国名与都城的关系''' == <p style="text-indent:2em;">据史籍和近代考古的证据,憍萨罗国的都城先后有三个,即:阿逾陀(Ayodhya)城、舍卫(Shravasti)城和娑枳多(Saketa)城。 <p style="text-indent:2em;">阿逾陀城是该国最早的都城,现位于印度北方邦法扎巴德县(Faizabad)阿约提亚城(Ayodhya),戈格拉河(Gogra)南岸边。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五所记阿逾陀国,经推定在现今印度北方邦法塔赫布尔(Fatehpu) 县一带,在阿约提亚城西南方向100余公里处,恒河南岸边,玄奘此记的依据待考,但确实在憍萨罗国境内。 <p style="text-indent:2em;">此后,国都迁移到舍卫城,因其位在阿逾陀城北约50余公里处,因此该国此时期又称北憍萨罗国,佛祖主要生活地是舍卫城。舍卫城现在印度北方邦奥德县(Oudh)与伯尔拉姆布尔县(Balrampur)二县交界处,此地现建有只洹精舍遗址园(地名:Shravasti,坐标:东经:82.030202°,北纬:27.517083°),古代时的舍卫城在此遗址公园的北面约2公里处,拉普提(Rapti)河南岸。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六记有"室罗伐悉底国",系为梵文Śrāvastī(舍卫)的音译,即将都城名记为国名。而众多汉典中的"舍卫国",均是将都城名代指国名而来。 <p style="text-indent:2em;">当国都再次迁移到戈格拉河南岸边的娑枳多城时,因与阿逾陀城相连且位在南方,所以又称南憍萨罗国。法显在《佛国记》中所录"沙只大"国,是为梵文Sāketa的音译,为"娑枳多"的另外一种汉译,即将南憍萨罗国的都城名称记为国名。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记有憍萨罗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将其订正为南憍萨罗国。 <p style="text-indent:2em;">(注:以上现代地名,已经根据GOOGLE地图查证。) == '''憍萨罗国简史''' == <p style="text-indent:2em;">据史籍记载,憍萨罗国的首位国王为拉玛王(Lord Rama),他开创了Raghuvansha-Ikshvakuvansha王朝,其后由Prithu王、Harishchandra王、Dilip王(也有记载为 Puranas、Ramayan 和 Mahabharat)承继。 <p style="text-indent:2em;">波斯匿王 (Prasenajit,为梵文音译,《大唐西域记》卷六音译为:钵迟犀那恃多王,意译则为: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等。)统治憍萨罗国时期,迁都舍卫城,通过发展商业,与它国联姻等策略,国力猛增,成为16强国中与摩揭陀国并举的双雄。 <p style="text-indent:2em;">其子毗琉璃王(Vidudabha,按传说定名,《[[大唐西域记]]》卷六音译为:毗卢择迦王,对此王其它的音译还有:毗卢宅迦王、毗卢释迦王、毗杜达婆王、维楼黎王等;意译的有:琉璃王、毗流离王、增长王、恶生王等),他篡位后不听佛祖苦劝,屠灭释迦国,后在河中嬉游时淹死。 <p style="text-indent:2em;">其后,憍萨罗国被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轻易兼并。 <p style="text-indent:2em;">汉典对憍萨罗国情的记述 <p style="text-indent:2em;">1、《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公元646年) <p style="text-indent:2em;">玄奘共分3处记述了与憍萨罗国的情况,并指明均为中印度国家,经考证此3处所指国家均在憍萨罗国的属地范围内(见本文"国名与都城的关系"章节),现将《大唐西域记》中与该国国情有关的内容摘录如下: <p style="text-indent:2em;">卷五:"阿逾陁国周五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谷稼丰盛,花果繁茂。气序和畅,风俗善顺,好营福,勤学艺。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大乘小乘,兼功习学。天祠十所,异道寡少。""城北四五里,临殑伽河岸大伽蓝中,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 <p style="text-indent:2em;">卷六:"室罗伐悉底国周六千余里。都城荒颓,疆埸无纪。宫城故基周二十余里,虽多荒圮,尚有居人。谷稼丰,气序和。风俗淳质,笃学好福。伽蓝数百,圮坏良多,僧徒寡少,学正量部。天祠百所,外道甚多。" "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唐言胜林。旧曰只陁,讹也。)是给孤独园。胜军王大臣善施为佛建精舍。昔为伽蓝,今已荒废。东门左右各建石柱,高七十余尺,左柱镂轮相于其端,右柱刻牛形于其上,并无忧王之所建也。室宇倾圮,唯余故基,独一砖室岿然独在,中有佛像。昔者如来升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之后,胜军王闻出爱王刻檀佛像,乃造此像。" <p style="text-indent:2em;">卷十:"憍萨罗国周六千余里,山岭周境,林薮连接。国大都城周四十余里。土壤膏腴,地利滋盛。邑里相望,人户殷实。其形伟,其色黑。风俗刚猛,人性勇烈,邪正兼信,学艺高明。王,刹帝利也,崇敬佛教,仁慈深远。伽蓝百余所,僧徒减万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天祠七十余所,异道杂居。" <p style="text-indent:2em;">2、《佛国记》(成书于公元416年) <p style="text-indent:2em;">法显比玄奘早200多年到达印度,在《佛国记》中,从其对舍卫城的记述看,当时该城虽已破败,但是城外以祗洹精舍为代表的97所佛寺还在,且只有1所无僧侣居住,与《大唐西域记》对照阅读,足见其对研究印度历史的宝贵。现将有关憍萨罗国情况的内容摘录如下: <p style="text-indent:2em;">"拘萨罗国舍卫城。城内人民稀旷,都有二百余家。即波斯匿王所治城也。""出城南门千二百步,道西,长者须达起精舍。精舍东向开门户,两厢有二石柱,左柱上作轮形,右柱上作牛形。池流清净,林木尚茂,众华异色,蔚然可观,即所谓祗洹精舍也。""祗洹精舍本有七层,诸国王、人民竞兴供养,悬缯幡盖,散华烧香,然灯续明,日日不绝。""法显、道整初到祗洹精舍,念昔世尊住此二十五年,自伤生在边地,共诸同志游历诸国,而或有还者,或有无常者,今日乃见佛空处,怆然心悲。""绕祗洹精舍有九十八僧伽蓝,尽有僧住处,唯一处空。此中国有九十六种外道,皆知今世,各有徒众,亦皆乞食,但不持钵。" <p style="text-indent:2em;">'''传说''' <p style="text-indent:2em;">憍萨罗国的历朝国王,出身于名为摩登伽的下等种姓。因此当波斯匿王向释迦国王(佛祖的父亲)求婚时,国王认为憍萨罗王族低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很不恰当,但又摄于其考威势,不接受求婚也不可能,因此将奴隶女瓦娑婆罗华蒂耶(Vasabharavattiya,意译为茉利)当作公主出嫁。 <p style="text-indent:2em;">婚后,茉利夫人深受国王喜爱,被册封为正宫王后,并生育王子毗琉璃,因"产育之初与琉璃宝俱,因以为号。"王子长到16岁时,受父王派遣回外公家学习射术,释迦族的同学因他为婢女所生而给予羞辱,王子才知自己的真实身世,并立誓要报此仇。 <p style="text-indent:2em;">毗琉璃长大成人后,一天趁着龙钟老父出城会见佛祖之机,勾结重臣宣布自立为王。随后波斯匿王化装逃走,去投奔自己的外甥摩竭陀国王阿阇世避难。但是,由于途中受到许多折磨,病死在王舍城外的一个寺庙里。 <p style="text-indent:2em;">毗琉璃王在其政权巩固后,便发兵讨伐释迦国。佛陀闻听之后,两次在路途中阻拦,并成功劝说其收兵。但在此危急时刻,释迦国人依然不思化解办法,继续激化矛盾,引发毗琉璃王的第三次征讨。其时,佛陀对报信的弟子目犍连说,这是天要灭释迦族,再去阻拦也没有用了。然而,毗琉璃王在打败释迦国后,却对释迦族人实施了灭绝性的屠杀。佛陀闻听这种恶行后,率诸比丘至释迦国都迦毗罗卫城,为释族人说法超度。佛祖返回舍卫城后,又知道了毗琉璃王诛杀其兄长,而逝多太子正是赠送园地赞助给孤独者修建祗洹精舍的人,因此佛祖显神通力,咒言毗琉璃王在七日内灭亡。 <p style="text-indent:2em;">至第七日,毗琉璃王领诸兵众及诸婇女往拉普提河娱乐,夜半骤起狂风暴雨,悉为大水淹没。王死,坠入阿鼻地狱,其宫殿亦为天火所烧毁。 <p style="text-indent:2em;">以上传说内容,各章本有异,难于考证是非,只能大致归整为故事脉络如此。从中可以看出憍萨罗国、释迦国的社会政治形态及消亡原因。 <p style="text-indent:2em;">'''评论''' <p style="text-indent:2em;">毗杜达婆的故事很清楚说明这点︰像摩揭国那样,憍萨罗国存在着坚强的独裁政体。毗杜达婆篡夺了自己的臣民爱戴的父亲的王位,憍萨罗国人竟不敢说一句反对他的话。 [[Category:佛教史地]]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憍萨罗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