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64.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怀渑池寄子瞻兄 的原始碼
←
怀渑池寄子瞻兄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0000" align= center|'''<big>怀渑池寄子瞻兄</big> ''' |- |[[File:雪泥鸿爪.jpg|缩略图|居中|300px|[http://img1.imgtn.bdimg.com/it/u=1970349046,2732809656&fm=214&gp=0.jpg 原图链接][http://777n.com/lishi/64713.html 来自 亲亲自媒体 的图片]]] |- | align= light| '''作者''' :[[苏辙]] '''年代''' :[[北宋]] '''出 处''' : '''体 裁''' :[[七言律诗]] |- | style="background: #800000" align= center|'''<big></big> ''' |} '''《怀渑池寄子瞻兄》'''是北宋[[苏辙]]所作,描述了诗人路过河南渑池回想起当初与兄长[[苏轼]]访僧留题之事,抒发了对兄长的思念之情。而他的哥哥[[苏轼]]回复弟弟也作了一首的题为《[[和子由渑池怀旧]]》。 ==提要== 嘉祐六年(1061),[[苏轼]]由汴京赴凤翔任签判。弟弟[[苏辙]](字子由)将他送到郑州后返回汴京,写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赠给苏轼。从苏辙的诗题看,先是“怀渑池”,然后才是“寄子瞻”。怀念渑池(今属河南),是因为嘉祐元年(1056),轼、辙兄弟赴京应试,经过渑池僧舍,曾题诗于老僧奉贤之壁,那是兄弟聚首的一段佳话。苏轼接到弟弟的赠诗后,便依照苏辙的原韵写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原文==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ref>[https://www.gushimi.org/gushi/117462.html 怀渑池寄子瞻兄],古诗大全</ref> ==译文== 同行兄弟在郑地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艰难。 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 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还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 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ref>[https://www.gushiwen.org/GuShiWen_aa3cb664c4.aspx 怀渑池寄子瞻兄译文],古诗文网</ref> ==作品鉴赏==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他充满了疑惑,也是表达心中的感慨。同时在首联中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苏辙的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别。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又惜别哥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往各个位置,实在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所以这首诗真正的体现还是人生感叹! ==视频== <center> ===《和子由渑池怀旧》及其赏析=== {{#iDisplay:c0841urowfk|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030 國學總論]]
返回「
怀渑池寄子瞻兄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