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隨機
登入
設定
關於 求真百科
免責聲明
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忆昔当年住校时(杨建增) 的原始碼
←
忆昔当年住校时(杨建增)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忆昔当年住校时'''<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0274122/pexels-photo-1027412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忆昔当年住校时》'''是[[中国]]当代作家杨建增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忆昔当年住校时=== 告别最后的[[住校生涯]]已三十多年了,许多的人事被岁月淡化得无影无踪,而一些斑驳尚存的记忆,随着时序的更迭反而变得愈加[[明晰]]。我家距学校二十多里路,高中三年我都是在住校中度过。除节假日外,我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里,因此对学校的熟悉远要高于家中。 每周星期六放学后住校生就赶紧往家里赶,星期天下午又要回到学校。平时倒没什么,若遇上下雨,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凹凸不平的山路一下子变成了泥泞小道,一脚踩上去常常是拔出脚跟却带不出鞋;要是在下坡处一旦跌倒,所担、所背的东西就滚得不见了踪影。这些明处的艰险倒还可以预防,而要趟过那条河流的暗涌却有些可怕。平时河水小时,来往行人踩到架在河上的两根钢管还能勉强通过,可当洪水泛滥时,只有胆大的男人才敢下水一试。绕道而行自然就也成了寻常之事,我曾有过在雨天多行二十多里路的经历。 住校生回家时,常用一根棍背着空闲的家当,而往学校走时,却是前包搭后筐重担在肩,要带够一周的生活所需才行。那时住校生的生活大同小异,所带的东西也相差无几,几碗小麦或[[玉米面粉]],几把手工擀好的[[面条]],一周的干粮,十几颗洋芋,一罐酸菜,些许的清油、食盐。条件较好的在家用油和[[葱花]]把[[酸菜]]呛一下,但大多数吃的却是生酸菜,待饭熟之后,捞几[[筷子]]放在锅里就开始吃。有年冬天,我背着一罐酸菜,可能是受了冷冻和磕碰,半路上[[瓦罐]]竟然破裂了,起初我没有发现,待发现时棉衣已湿了一大片。无奈那一周我硬用身体暖干了衣服,但留在脊背上的一个面圈始终无法拂去,直到周末回家才把它换掉。 住校最难存放的就数馍了,冬春两季还好办些,可到夏秋季就只能吃“坏馍馍”了,馍到星期三馍就开始发霉,不吃得挨饿,吃又难以下咽。住校生每周的最后几天可谓身心疲惫,附近的集市虽有买的馍,但那时学生普遍较穷,因此很少有人光顾那里。 馍除要防[[霉变]]外,还得时刻防鼠盗。那时的住校生都带着一个木箱,面、油之类的东西都放在箱子里,但唯独馍是不能放在里面的,那样更容易发霉,多数同学把馍装竹筐或小布口袋里挂在墙上,它虽延缓了变质的时间,反倒给老鼠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它们爬上墙钻到里面便可[[肆无忌惮]]地去吃。有时几只[[老鼠]]会同时钻入,争夺打斗一番后,达到一致的互惠互利,最终吃得更为彻底[[干净]]。它们一般待学生上课或夜深人静时才出来活动,而咬破被褥、枕头也是[[家常便饭]],常气得人干跺脚却没有办法。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杨建增,男,满族,1970年生,祖籍河北省涿鹿县。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忆昔当年住校时(杨建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