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42.12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忆恩师(7)(赵炳庭) 的原始碼
←
忆恩师(7)(赵炳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忆恩师(7)'''<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8800261/pexels-photo-8800261.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忆恩师(7)》'''是[[中国]]当代作家赵炳庭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忆恩师(7)=== 光阴似箭,往事难忘。几位恩师的形象总是在脑海中萦回,深藏于心中。时间已过去30多年,但他们的言传身教一直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求真向善,砥砺前行。 1978年初,我接到了录取到固原师范的一纸通知书。欧阳端清是我在师范就读时的第一任语文老师,先生是[[湖南]]株州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先生说话略带湖南口音,他有为人师者的良好风范,总是满脸微笑,待人和蔼热情,永远是不急不躁,温文尔雅。我对先生讲《陈情表》的印象特别深刻。在这堂课上,他让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此同学读毕,只见他微微一笑后,竟大跨一步上前,手掌慢慢贴上胸口,动情地朗诵起来(准确地说应该是吟唱):“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当他诵到“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时,声音有些颤抖,眼眶似有泪花闪动。诵毕,教室寂静,空气似凝滞,继而响起热烈的掌声。 据说老先生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其秘诀在于他的“背功”。让我们这些在“文革”中度过了[[苍白]]中学时代的学生惊喜不已,于是,学习起来便也更增力添趣。 李进才先生是我的第二任语文老师,又兼班主任。李先生个儿不高,显得瘦削,常常戴着一顶鸭舌帽。他为人豁达、性格开朗,教学方式灵活,深得同学们的喜爱。 如果说语文课堂给了我一些善于探疑的思维的话,我想那是和李先生的教诲分不开的。先生讲课不囿前人之说,广引资料,探幽发微,细作考证,因而,或评文或论人或议事,常有独到见解,多援例证,坦陈己见,独成一家之言。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句,浅显易懂,老幼耳熟能详,而他则于浅易处作深探究,得出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应读“xiù”,解释为“气味”(这里指酒肉散发出的香味儿),不能读成“chòu”。他说我们欣赏古代诗歌,要尊重原作。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天宝十四年的冬天。当时诗人由京城长安赴奉先探亲,路途所见景象,使诗人感受深刻:一方面是富人家的奢侈享乐、酒肉飘香,一方面是穷人啼饥号寒,抛尸荒野。酒肉飘香与荒野饿殍不正是形成鲜明的对照吗?况且这里写的是冬天的景象,酒肉飘香与荒野饿殍正符合当时的情景,而酒肉发臭在那寒冷的冬天则不太可能。古人诚然没有冰箱,但他们还不至于蠢到把肉放臭(恶臭)。他说:“如把‘酒肉臭’读作‘chòu’,解释为‘污秽难闻的气味’,显然是注释者忽略了古今词义的差异,只是简单化地以今推古。” 我那时就喜欢文学,喜欢[[诗歌]],这颗种子就是在读师范期间埋下的。 一次,校园壁报上抄了我写的一首小诗,先生读了,竟到教室找我,先是一番鼓励,再是指出不足,让我修改,并说:“你能悟出为什么要这样改,就是进步。”接着,他竟然又慢慢放声读起来,边读边用手嘟嘟嘟地击着桌子。读毕,他说:“诗要讲究韵律,上口才好。”我大受启发、感动和鼓舞。听着先生的教诲,如沐浴春风,仿佛一泓清泉从心田流过。 朱世忠先生也是一位颇具个性魅力的老师。在给我们授课的老师中,他算是最年轻的了。朱老师虽然给我们教授《语文基础知识》,但在课堂上常给我们讲一些文学创作中的体会,还广征博引,时不时地给我们读他在报刊发表的一些文章。他常常告诫我们:“师范的学生,一定要多读一点,多背一点,多写一点。”后来,我才明白了,前两个“一点”原来是为后一个“一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的。他写的[[杂文]]随笔,字字珠玑,句句见工,幽默[[诙谐]],[[趣味横生]],后来才知道先生当时已著称于宁夏文坛。 1984年[[天赐良机]],我考入固原师范专科学校进修学习,这是我人生读书的第二个春天。当时固原师专可以说[[人才荟萃]],[[学术氛围]]十分浓郁。在固原师专的两年里,许多老师都是我[[崇敬]]的师长和前辈。这些老师大多学养[[深厚]],[[满腹经纶]]。中文系有袁伯诚、杨子仪、华世欣等一批外地老牌大学生[[任教]]。 其中,给我教先秦文学的袁伯诚先生就常常令我怀念。不仅是他有许多成就,而是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和所授[[课程]]的[[热忱]],让人感动。先生讲起课来有着丰富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高亢激昂]]的声音在教室中[[铿锵]]作响,而我们的感情早已被俘获,进入了无际的遐思。或许在某些“聪明”人看来,先生可能有些“迂”,“迂”得那么天真、烂漫,那么近乎孩童(先生非常推崇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然而,在我看来,先生的“迂”,正说明先生精神有如水晶般透亮、纯洁,没有半点杂质。 给我们教古汉语的杨子仪先生个儿不高,爱穿中山装,整洁庄严。走在路上,手携教案或书册,神采奕奕,风度翩翩。先生授课很有大家风范,但却没有一点架子。先生对古汉语及音韵学造诣很深,讲课不紧不慢,态度和蔼可亲,每次都写有详细的讲稿。我本来对古汉语感兴趣,又喜欢“爬格子”,很快就成为先生的得意门生。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赵炳庭,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忆恩师(7)(赵炳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