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81.1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心肌 的原始碼
←
心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心肌.jpg | thumb | 300px | 心肌 <br>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561/3213512 原圖鏈接] ]] '''心肌'''是由心肌細胞構成的一種肌肉組織。心肌細胞分布不單在心壁上,臨心大血管上也有心肌的分布。心肌也是[[橫紋肌]]。 *自律心肌細胞具有[[自律性]]。即使離體的心臟仍表現出自律的舒張收縮活動。這主要是因為其4期自動去極化過程造成的。心肌細胞互聯成網,連接染色較深,稱為閏盤。 *心肌細胞多數為[[單核細胞]]。 **[[肌原纖維]]粗細不等,界限不明顯。 **橫小管較粗。位於Z線水平。 **肌漿網稀疏。縱小管不發達,終池少又小,橫小管與一側的終池形成二聯體。心肌細胞的存鈣能力低,收縮前要吸收細胞外的鈣離子。 閏盤內有縫隙連接,是相接細胞的信息傳導橋樑,是心肌傳導性的基礎。 *心肌為橫紋肌之一種,細胞形狀呈圓筒形分岔狀,為單核至多核細胞,其細胞核呈圓形至橢圓形,位於細胞中央。但心肌細胞中肌凝蛋白與肌動蛋白之含量較骨骼肌少,故光學顯微鏡下之橫紋較不明顯。 *心肌細胞為不隨意肌之一種,因心肌本身具有自發性及節律性收縮能力,故其收縮並非受神經系統直接控制,但收縮之頻率與強度則受自律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之調節。 ==心肌缺血的症狀== *當供應心臟肌肉的冠狀動脈因為斑塊堆積而狹窄的時候,抵達心肌的血液變少,我們稱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而患者會有心絞痛的症狀。 **常見的症狀是具壓迫感的胸痛,或是一種扭緊的悶痛,這種緊繃痛感不僅發生在胸部,還延伸到下巴、背部、肩膀、及手臂,讓患者冷汗直流。 **女性表現得胸痛比較不典型,除了胸痛外,還可能會表現喘不過氣、噁心嘔吐、頭暈、異常疲累等症狀。心絞痛發作通常只有維持幾分鐘。<ref name="照護線上">{{cite web |url=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18/10/ischemia.html | title= 6招保養心血管,麻煩不再來! | language=zh | date=2018-10-09 | publisher=照護線上 | author= 白映俞 | accessdate=2020-05-04}}</ref> ===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的差別=== *若斑塊剝落且形成血塊,血塊會塞住整條血管,讓血液與氧氣完全過不去,最後沒獲得氧氣的部分心肌會死亡,我們稱為心肌梗塞。 *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的差別:在於心絞痛是缺血的徵兆表現,但還沒有造成心肌的傷害,但心肌梗塞的時候,心臟肌肉細胞已經開始壞死。 ==肥厚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變屬於遺傳性疾病,是心肌染色體顯性突變造成,患者通常出生時就有心肌肥厚問題,隨著年齡成長厚度也增加,美國盛行率約每200人有1人。 **去年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分析3萬例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近100例相關個案,約每300人有1人。 *肥厚性心肌病變(HCM)的定義為左心室壁厚度超過15毫米,以型態來分可分為阻塞型及非阻塞型。 **阻塞型左心室肥厚性心肌病變,臨床上會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暈眩、疲倦無力,甚至發生致死性的心律不整,也因此較容易被診斷出來。 **非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的民眾,平時不太有症狀,開始出現症狀時,不是致命性的心律不整,也會因嚴重心衰竭而必須走上換心一途。 ***最新研究指出,猝死是此一病症的主要表現。 ***有很多人平時明明身體很好,卻在運動過程中發生猝死,有很大部分是肥厚性心肌病變所致,而且以年輕人居多。<ref name="世界新聞網">{{cite web |url= https://www.worldjournal.com/6736630/article-台灣醫療奇蹟/切除肥厚心肌-手術新突破/ | title= 台灣醫療奇蹟/切除肥厚心肌 手術新突破 | language=zh | date=2020-01-19 | publisher=世界新聞網 | author= 邱玉珍 | accessdate=2020-05-04}}</ref> ===有家族猝死病史 最好提早檢查=== *振興醫院的心臟團隊利用該手術,替幾位罹肥厚性心肌病變患者進行心肌大量切除手術,成功地讓他們被肥厚心肌組織塞滿的心臟重現「心」室。 *肥厚性心肌病變在外科手術方面已有突破性的發展,最困難的部分還是要早期診斷,因為平時沒有明顯症狀,若家族裡有人曾因跑步或爬山,突然猝死,最好到醫院心臟超音波或運動心電圖檢查。 **建議年過40歲以後,可自費到醫院做運動心電圖或是心肌造影檢查。 ==参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415 西醫學]] [[Category:300 科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心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