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89.15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刘迅) 的原始碼
←
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刘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9696292/pexels-photo-969629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是[[中国]]当代作家刘迅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 其实,这篇随笔我想谈的是关于文字的“三个问题”——“流畅”、“炼字锻句”及“理想的文字”。 何为“文字”?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可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何为语言?语言是以语音为外壳,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凡与人交谈,让对方听懂自己说的话是首要一步,其次才是让对方感受出话里蕴含的情感,是愉悦是激动是感激是悲伤是兴奋亦或是愤怒。写文章如同说话,首先要让人读得懂,能读懂的文字必定是[[流畅]]的。但凡是让读者产生烦躁情绪的,一般都是流畅性出了问题。治疗文字不流畅的解药就是通读、通读、再通读。只要静心读上三五遍,必定会找到问题所在。所以,写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也是考验一个人坚韧性情的工作。 通顺、流畅是文章的首要,“炼字锻句”则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方法。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最初是“到”字,改为“过”,再改为“入”,又改为“满”,是改了十多个字后才确定为“绿”的。又有黄庭坚的诗句“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最初是“抱”,又改为“占”、“在”、“带”、“要”,至最后才为“用”字。更有名的是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曾拟为“推”字,几经思索,并与人商榷然后才定为“敲”字。又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中颂歌的句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风”字原用的是“德”字,经别人提示后乃改为“风”字。 晚唐诗人皮日休形容作诗练字的功夫说“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心”;贾岛曾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代顾文炜亦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可见诗人们为了用好一个字,写好一句诗,是怎样的费尽心思。据说欧阳修每写一篇文章,就要把草稿贴在墙上,反复吟诵修改,以至改到最后往往不剩原来的一个“句子”。他的《醉翁亭记》的开篇,就是写过多少遍,最后才得到“环滁皆山也”这句妙语。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有好多句子显然也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如第五回写到赤松林时,只说鲁智深看了道:“好座猛恶林子”,仅仅六个字,境界却全写出来。又第九回写林冲出山神庙时的风雪说:“那雪正下得紧”,如[[鲁迅]]所说:虽“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 “炼字锻句”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描写出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因此要求在根本上要具有形象性,同时还要准确、鲜明、生动。如“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如上所述,是由于“绿”字表现得更准确、也更鲜明而生动;如“那雪正下得紧”比“大雪纷飞”好得多,也显然是由于前者对大风雪的情景形容得更准确、也更鲜明而生动。 文学作品的胜利,首先是语言的胜利,而胜利的语言一定来自于作者所信赖的生活本身。对生活反复观察、悉心揣摩、认真领悟,当所有的一切倾泻于笔端之时,就是一个完整的“炼字锻句”过程的呈现。 林语堂先生在[[散文]]《论文》中说:“有疑问才会有学问,有学问才会有文章......文章就是作者的真实写照......。”那么,究竟什么是理想的文字呢? 林语堂先生在《小品文之遗绪》中有一段关于“理想的散文”的叙述,读起来颇有道理。“......乃得语言自然之节奏,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同时,林语堂在随笔《写作的艺术》中也提到:“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何以故?平淡去肤浅无味只有[[毫厘只差]]。” 由此可说,好的文字从不以炫词丽语引人入胜,而是平淡中见深长,微微闲谈中带哲理。 王蒙先生的散文就是如此,且看他的散文《内心安详从不荒凉》中对“理解”的阐述,就会帮助我们体会出“文章语言的自然之节奏”。 文中说:“........活着是件[[麻烦]]的事情,[[焦灼]]、[[急躁]]、[[愤愤不平]]的时候多,而安宁、平静、沉着稳定的时候少。常常[[抱怨]]不理解自己的人糊涂了。人人都渴望理解,这正说明理解并不容易,被理解就更难,用永无休止的抱怨、解释、辩论、大喊大叫去求得理解,更是只会把人吓跑的了。不理解本身是可以理解的。理解“不理解”,这是理解的初步,也是寻求理解的前提。你连别人为什么不理解你都理解不了,你又怎么能理解别人?一个不理解别人的人,又怎么要求旁人的理解呢?........” 就是这样一段朴素、直白、简洁、通俗的话语,让读者瞬间体会出“不理解”与“渴望理解”及“理解‘不理解'”之间的微妙关系,读过之后无不理解了“理解”与“不理解”之间的[[藩篱]]。 又想到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无不是用通俗、朴素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清塘荷韵》传递出的“真”与“朴”;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泰山片石》反映出的[[寓巧于拙]]........朴素的语言是最有力量的语言,它似乎穿越了读者的阅读层次,在[[云端]]高处向我们微笑致意........ 文学创作是一条漫长的路,越行走,越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越行走,越能洞穿个人的渺小;越行走,越能[[领悟]]出自我存在的意义。 这个中秋的深夜我在改稿中度过,伴着皎洁的月光,我在文字的海洋里徜徉........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刘迅,1973年9月生于哈尔滨。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刘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