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51.1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徐海珊 的原始碼
←
徐海珊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徐海珊'''(1910-1948)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山东野战军]]十三纵三十七师政委。 1928年4月, 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到红一军政治部工作,任少共团委会委员。1931年5月转为中共党员。1938年1月任新四军第四支队九团秘书、四支队七团二营副营长。1939年1月任新四军七团政治处主任。3月带领一个营的兵力,在淮河击沉一日军汽艇,消灭日军几十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5月任七团政治委员。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徐海珊 | 图像 = [[File:徐海珊.jpg|缩略图|徐海珊]][http://p3.so.qhmsg.com/bdr/191__/t016b5a1f077d486fe8.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so.com/v?q=徐海珊&src=tab_www&correct=徐海珊&cmsid=a9fb38e3cd0afe0d4b219c5487150fa7&cmran=0&cmras=0&cn=0&gn=0&kn=0#multiple=0&gsrc=1&dataindex=2&id=69bf384f012ea9fbb07ced19525d4be3&currsn=0&jdx=2&fsn=60&adsimgsn=0 来自360网] |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1910年 | 出生地点 = 湖北红安 | 逝世日期 = 1948年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军事家 | 知名于 = <br> }} == 人物简介 ==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四旅十二团政治委员。同年5月调二师任组织部副部长。 1945年8月任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政治部主任。10月北上鲁南,率部向日伪占领区进攻。 1946年12月,任山东野战军二纵政治部副主任。1948年2月调任十三纵队三十七师政治委员。 兖州战役胜利后,率部参加济南战役。1948年9月23日,济南战役进入最后决战阶段,三十七师担任突破坤顺门的主攻任务,经过城头反复争夺战, 突破口被三十七师打开。9月24日,设在趵突泉西侧的三十七师指挥所被国民党军轰炸机炸弹击中,指挥作战的徐海珊光荣牺牲。 == 人物生平 == 徐海珊同志,湖北省黄安县二程区华河会徐屋榨村(今红安县赵河公社徐屋榨大队)。一九一○年七月二十八日生。幼年时父母双亡,跟叔父、兄嫂度生。从九岁起在本村私塾读书三年,即辍学在家种田。一九二五年和一九二六年连续闹灾荒,收成极少,在北伐军攻占武汉的大好形势下,黄(安)麻(城)地区的贫苦农民掀起了抗租、抗粮、抗债、抗捐、抗税的高潮。十六岁的徐海珊,亲眼目堵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心灵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一九二八年五月,海珊同志由董志林、董志兴同志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义义青年团。这时,他担任了村苏维埃主席兼赤卫队长。在团内担任支部委员,后任支部书记。一九二九年二月,海珊被调到赤卫军任连政治指导员。九月又调到桃花区任少共区委会组织部长。 一九三○年三月,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成立,并建立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和红一军,海珊调红一军政治部任少共团委会委员,做青年工作。一九三一年二月,又调到中共河口县委任宣传干事。五月,海珊同志在中共河口县委员会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一名无产阶段先锋队战士。 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第三次"围剿"期间,敌人占领了河口。河口县委机关率领地方武装转移到孝感地区,立即组织了一个二十余人的手枪队,返回河口打游击,由海珊同志任党支部书记。一面将部队转移留下的枪支收好一面发动群众镇压罪大恶极的反共分子。 一九三二年六月,蒋介石纠集了六十三万兵马向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军事"围剿",首先扑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当时担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的张国焘惊慌失措,擅自决定放弃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向陕南川北地区转移,只留下一部分红军和少量的地方武装,坚持老区的斗争。国民党实施了残酷的烧杀掠夺。一九三三年三月,鄂豫皖特委指示,要坚持原地斗争,恢复苏区。为此将河口县委改为河口特委,董志兴任书记,海珊同志任组织部长兼便衣队政治指导员。由于当时环境恶劣,只能以便衣秘密联络群众展开游击活动。 后来,张学良的东北军到河口驻防。为了瓦解敌军,河口特委印制了《告奉军书》和传单、标语。海珊他们也经常沿着通往河口的公路,往敌人的据点里散发,瓦解敌军,威慑敌人。河口便衣队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打开了局面,许多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传递情报,掩护伤病员。便衣队也扩大改编为河口特务营。一九三四年二月,海珊同志调任特务营党支部书记,行政上任文书。 一九三七年春,国民党白匪军对我坚持在大别山区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三个月残酷的"清剿"。海珊和战友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敌后斗争,在三个月的反"围剿"斗争中,战胜了敌人,为党保存了力量。 一九三七年八月,在国共两党谈判合作一致抗战的形势下,特委决定,由徐海珊同志负责,将活动在皖西一带的冬便衣队集合到鹞落坪,然后开到黄安县七里坪整训。海珊同志被调到党训班学习。一九三八年一月,集中在黄安县七里坪和宣化地区的红二十八军奉党中央军委命令,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海珊同志任四支队九团秘书,七月又调任四支队七团二营副营长,十月改任团政治处宣传股长。 一九四一年一月上旬,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在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新四军新的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并立即将部队统一整编为七个师,一个独立旅。海珊同志任四旅十二团政治委员。为了接应一部分在皖南事变突围时冲散的部队,师部命令十二团去占领八里桥,十二里岔两个渡口。决定以教育争取和军事强攻两手对付敌人。占领了渡口。接应了五百多名台北渡长江的新四军战士,十二团受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表扬。 一九四一年五月,海珊同志从十二团调到二师任组织部副部长,并为师党委委员。在二师工作三年多,他对革命事业一片忠心,时刻不忘党的原则,认真掌握方针政策,处处以身作则。一九四五年新四军二师在罗炳辉将军的率领下北上鲁南,向敌占区进攻,接受日军和伪军的投降。海珊同志所在的四旅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了韩庄(徐州以北)的日伪军,保卫了鲁南。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出现了一个短暂和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三日,党中央决定新四军军部兼任山东军区领导机关,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奉命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八日,海珊同志从四旅调到二纵队任政治部副主任。平阶段,有些同志产生了和平麻痹思想,而海珊同志却保持着高度的政治警惕性,他对同志们说:"国民党反动派是不要和平的,我们要提高警惕。" 一九四八年,海珊同志从二纵调到十三纵三十七师任政治委员。部队在莱阳地区休整,开展了以"诉苦"、"三查"和群众性练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使部队的政治觉悟、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海珊同志得了肺病,身体很弱,但他经常坚持工作, 1948年九月二十六日济南战役打响了,海珊同志顾不得病痛体弱,坚持指挥战斗。二十三日济南战役进入最后决战阶段。十三纵队首长把突破坤顺门的任务交给了徐海珊同志所在的三十七师。下午六时,响起了惊天动地的大炮声,攻城战开始了。我军战士们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大家只有一个信念:用鲜血和生命夺取战斗的胜利。经过一番鏖战,反复争夺,突破口终于被我军三十七师打开了。我军三十七师指挥所设在趵突泉西侧张家公馆西北角小楼上,正要向城内转移。突然,飞来两架"B-29"轰炸机,拼命地轰炸坤顺门附近我军阵地,一颗炸弹落到三十七师指挥所小楼西北角,整个楼房被炸翻,指挥所埋在瓦砾中。当同志们把高锐师长和几个身负重伤的同志救出以后,内城的战斗基本结束了,而我们的师政委徐海珊同志和几位参谋光荣地牺牲了。 济南战役后,参加解放济南立下战功的英雄、模范们,受到了毛主席、党中央的嘉奖,中央军委对三十七师步兵第一○九团授予"济南第二团"的光荣称号。在安葬海珊同志的大会上,三十七师全体指战员流着眼泪,举枪宣誓。原华野第十三纵队司令周志坚同志,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在纵队《进军报》上题词:"追悼徐海珊同志及诸牺牲同志。我们应该贯彻他们坚决执行命令,完成任务,英勇顽强,积极作战的精神,并为继承他们的好作风而努力!"<ref>[https://baike.so.com/doc/6174581-6387822.html 徐海珊,360百科] </ref> == 参考文献 == [[Category:中国人]] [[Category:中國大陸軍政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徐海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