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8.161.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往事历历忆骚坛(韩永强) 的原始碼
←
往事历历忆骚坛(韩永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往事历历忆骚坛'''<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2615246/pexels-photo-12615246.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往事历历忆骚坛》'''是[[中国]]当代作家韩永强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往事历历忆骚坛=== 骚坛诗社是[[屈原]]诞生地秭归县乐平里的一个民间社团。有资料显示诗社缘起于唐宋,至明朝渐成体系而活动频繁,到清朝达到鼎盛时期。当年诗社社员以乐平里的乡贤、农民为主体,表现手法以屈原“骚体诗”为摹写样本,讲究音韵格律,追求语言的精准和表现力,作品内容以凭吊屈原,感慨世风,托物咏志为主,也有农耕稼穑的吟唱之作。这些诗人每年在五月初五屈原的祭日,都会自发相聚到乐平里的老屈原庙,在屈原塑像前,吟唱自己一年来的呕心沥血之作。 诗社至民国后期日渐式微,逐步淡出时代。但是在乐平里民间,始终有一批农民诗人坚持不辍,他们在耕作稼穑之余,把写诗当作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但是诗社之名不复存在。文革结束之后的1982年,在秭归县政府的关怀下,文化部门决定恢复骚坛诗社活动,为秭归人民传承屈原精神建设一个有历史底蕴的载体。1982年的端阳节之前,在当年三闾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始终坚持民间骚体诗写作并有重要影响力的谭光沛、杜青山、李国雄、黄家驹、乔长贵、李盛良、向伏昌、[[胡学明]]、徐正端、徐宏章等农民、干部和乡村教师发起恢复了骚坛诗社。大家推举农民诗人谭光沛先生出任新恢复的骚坛诗社第一任社长,小学教师徐正端为副社长,农民杜青山为理事,乡政府办公室机关干部徐宏章在骚体诗创作上有建树,又有工作之便,因此出任诗社秘书,负责收集整理诗稿和对外联系工作。 1982年,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也是一个青年诗歌爱好者。那年的端阳节期间,我有幸见识了秭归县政府当在秭归县政府大院举办的诗歌大会现场。会场很朴实甚至有点儿简陋,没有搭建舞台,更没有任何流光溢彩的华美装饰,但是记得来自全国的著名诗人、学者、大学教授有数十人,其中有当年风头正劲的诗人白雪、晓歌、严阵(似乎时任《诗歌报》的总编)等。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谭光沛先生登台赋诗。他身材中等而清瘦,一身地道的农民打扮。他用浓郁的秭归乡音吟唱了自己缅怀屈原的最新作品,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记得当场就有大学教授不敢相信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农民,居然能写出如此音韵严谨而工整的格律诗来。于是那个教授请光沛先生谈谈《[[离骚]]》,没想到光沛先生从容不迫地把《离骚》完整地吟诵出来,又解读作品的含义,把在场的诗人、教授、学者听得目瞪口呆!所以才有后来的《[[光明日报]]》、《文汇报》、《新观察》和其他媒体的大量报道,从此让骚坛诗社名声大噪,走向海内外,让骚坛诗社有了"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让上海白社、东坡诗社等全国有名的诗社都主动与他们建立了联系。从此之后,“骚坛诗社”就如同一面鲜艳的旗帜,在我的心中猎猎飘扬,让我景仰。 1984年6月,满怀对骚坛诗社的崇敬之情,我们几个青春年少的同事在郑邦清先生的带领下,余先志、游艳斌、[[王茜]]等人,跋山涉水前往乐平里,拜见谭光沛先生,拜谒屈原庙。那时的七里峡没有公路,只有当地老百姓沿着凤凰溪,在半岩里凿出来的一条便道。我们一会儿在岩壁间穿行,一会儿又要从峡谷里的凤凰溪趟水过去。溪水清凉干净,我们口渴了,伏到水面就可以开怀畅饮。路上我们偶遇一李姓农民,大约背了一百二三十斤重的粮食,看到我们的打扮,他一打杵子歇在那里,主动与我们搭话,问我们是不是看屈原庙的,还问我们是不是去骚坛诗社拜访诗人们的。我觉得此人有趣,便同他说起话来。没想到此人不仅爱说话,还很会说话,说到屈原、说到骚坛诗社颇有如数家珍的味道。说了一会儿,他说我们边走边说吧。他负重而行,还和我们交流,让我们很有点儿不忍。他却说没事没事,这不算重。他边走边同我向我们介绍谭光沛、杜青山。走了一会儿,他两腿张开,把打杵子往背架子下面一撑,酣畅淋漓地“嗨”了一大声,成三角形屹立在山道上,又同我们说起话来。他说他也会作诗,在田里干活儿或者在家里休息的时候,经常顺口就是诗。说着说着,他居然就吟哦出了七言八句。我故意说,你是在背谭光沛或者[[杜青山]]先生的诗作吧。听了我的话,他有点儿不高兴,为了证明自己,指着对面的一个山头说,我就用那座山给你作一首诗吧。只几分钟,他的诗真的就吟诵出来了。我们不能不叹服,乐平里真的不愧是屈原的诞生地! 顺着七里峡走了大约一个小时,看到了几户人家。[[郑邦清]]先生说,我们在这里休息一会儿吧。主人家热情地给我们搬来了松木椅子,还给我们端来了茶水,我们有的坐在椅子上喝茶,有的却故意坐在院坝子里的石头上,那些石头是住在这里的农民从凤凰溪的河里挑选来的,一个个平平展展,光滑如玉,造型却姿态各异,坐在上面清凉有趣。郑邦清先生对我们说,走到这个地方,七里峡刚好走了一半,所以这里叫“半峡”。郑邦清先生说,“半峡”有一个上联,至今还在求下联,谭光沛先生曾对出了下联,但是他自己说还对得不是最公正的。郑邦清先生摇头晃脑地说出了上联:“七里峡半半峡三里半”。我们等他说出谭光沛先生的下联,他却宕开去问我们,你们可否对得出来乎?惹得我们大笑!我们纷纷试着琢磨,发觉还真是很难对出来。郑邦清先生只好说出谭光沛先生的下联:“五指山中中峰五指中”。郑先生解释说,“五指山”是屈原诞生地背后的一座大山,形同人手的五指,得名“五指山”。我们觉得无论从词义、词性和格律、音韵来说,已经算是真正的“绝对”了!但是谭光沛先生自己却说还不是最好的,由此可见他对文字要求的精细和精准。 乐平里之行,我们不仅近距离接触了[[谭光沛]]先生,听他说屈原的传说,说骚坛诗社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也听他讲述自己作为一个农民是怎样从屈原的作品中找到精神安慰的,讲述自己创作骚体诗的甘苦。就是在那次近距离的攀谈中,我对先生的敬仰之情更为深厚,也为我和先生后来建立深情厚谊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这次乐平里之行,让我们同行的绝大多数人后来成为了骚坛诗社鼎盛时期“黄埔一期”的社员。骚坛诗社的档案是这样记录的:1984年6月11日,余先志、游艳斌、韩永强、芦元灼、杜洪、桓兆泮、谭志凤、向世春、郝金萍、杨发清、郑帮清、李正茂等人加入骚坛诗社。资料显示,“1984年6月11日”这一批会员是骚坛诗社恢复以来一次性加入人员最多的一次,会员中有桓兆泮、谭志凤、向世春这样其他乡镇的农民;有郑邦清、余先志、游艳斌和我这样的老师;也有芦元灼这样有影响力的文化干部;还有李正茂、郝金萍这样的本土农民。这一期会员中,光沛先生最为看好的是郝金萍这个小女孩儿,她当年大约十七八岁,但是在谭光沛先生的悉心调教下,对诗词格律已经比较精通了,她尤其是工词的创作,格律既工又流畅,词义雅致而有灵气。同时随着一批青年教师的加入,谭光沛先生十分开明地希望发挥青年人的特长,提倡写现代诗丰富骚坛诗社诗歌创作的表现方式,作为一个古诗词格律大家,有这样的襟怀实在是难能可贵!后来谭光沛先生还大胆创新,在诗社里成立古诗词格律小组和现代新诗小组,并提名由我担任现代新诗小组的组长。老先生很幽默地对我说,我们互拜师徒吧,我教你古体诗词,你教我写现代诗。为此老人家还为我手书“求索”二字,希望我永远追随屈原精神,求索不止!老先生后来还真是勉为其难写过几首现代新诗。 为了让诗社充满活力。[[光沛]]先生鼓励大家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运用自己拿手的表现形式,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光沛先生还鼓励大家勇于拓展诗词内容,做到既缅怀屈原,歌颂屈原,又要歌颂新时代新风尚,这无疑突破了传统观念为诗社所做的“定义”,给诗社注入了新的活力。就是在谭光沛先生的继承和创新中,骚坛诗社社员作品犹如井喷。据不完全统计,骚坛诗社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诗稿约1000首,而自1982年恢复骚坛诗社后,到今天社员共写诗填词近五千首,出版《吊屈原专集》等骚坛专集10本。谭光沛先生自己在省级以上媒体公开发表诗作达100多首。这些成绩,用洋洋大观来形容,完全恰如其分! 在谭光沛先生的亲自关怀下,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文学爱好者成长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加入骚坛诗社之后,我始终牢记着谭光沛先生对我的殷殷期待:“求索”。正是因为有“求索”的指引,我的文学创作从秭归走出大山,作品从秭归县文化馆的橱窗,走到了“宜昌日报”、《[[三峡文学]]》、“湖北日报”,甚至还走到了更远的“光明日报”、“文艺报”乃至“人民日报”,并被很多选本、文集收录,后来又有几本个人文学作品集问世。这一切都是谭光沛先生和骚坛诗社给了我文学的滋养,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在秭归工作期间,我是骚坛诗社的忠实社员,总是积极投身诗社的一切活动之中。在离开秭归以后,我依然记住了自己是骚坛诗社的一员,竭力为宣传推介骚坛诗社不余遗力。每年的[[端阳节]],我都会在组织的支持下,利用我工作的平台,以整版或者大半版的版面推介骚坛诗社老社员们的作品,为那些老社员们出版的著作积极推介,扩大影响力。秭归人民和我忠诚热爱的骚坛诗社,一直关爱着我,2006年5月31日,骚坛诗社召开第5次社员大会,又有17人加入骚坛诗社,让骚坛诗社更加兴旺。理事会还让我这个才疏学浅的游子,跻身于刘光愚、王健强、宋发武、徐宏章、李国杰、郝大树等这些骚坛诗社的大家名宿之间,成为骚坛诗社顾问,骚坛诗社每次有重大活动,总是不忘邀约我回故里,重读屈原,温习骚坛诗社遗风,见识今日骚坛诗社喜人的新局面。每每忆起骚坛诗社,心中总有千千结,倍思先贤好风范。 千古忠贞有[[屈原]],[[楚辞]]遗风在骚坛。且行且远多珍爱,莫将瑰宝等闲看。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韩永强,一位钟情于长江三峡山水民俗风情和行走于三峡历史进程中人物命运写作的作者。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往事历历忆骚坛(韩永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