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8.17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彭立勋 的原始碼
←
彭立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彭立勋 | 图像 = [[File:A8bb6d60-8102-435d-94a9-9cb42d173185.jpg|缩略图|center|[http://y1.ifengimg.com/cmpp/2014/07/15/07/a8bb6d60-8102-435d-94a9-9cb42d173185.jpg 原图链接][http://news.ifeng.com/a/20140715/41157373_0.shtml 来自凤凰资讯网]]] | 图像说明 = |center | 出生日期 = 1937年 | 出生地点 = 中国湖北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作家 | 知名作品 = 《美的欣赏》<br> 《美感心理研究》 <br> 《西方美学名著引论》 <br> 《审美学现代建构论》<br>《中西美学范式与转型》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彭立勋'''</big>,1937年生于湖北谷城。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至1987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执教,曾任教授、系副主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至1988年受国家教委派遣,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88年回国后到[[深圳]]工作,负责创办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任首任院长、教授。1995年至2001年,任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团委员。2000年被聘为[[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际经验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理事、广东省美学学会副会长。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p> ==个人成就== <p style="text-indent:2em;">长期从事美学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美学原理、美学史、比较美学、文艺理论诸方面,尤以审美经验研究见长,致力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基础上,立足审美活动,融会中外古今,构建新的现代审美经验理论体系。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美的欣赏》(1984年)、《美感心理研究》(1985年)、《西方美学与中国文论》(二人合著,1986年)、《西方美学名著引论》(1987年)、《审美经验论》(1989年)、《美学的现代思考》(1996年)、《西方美学史》第二卷(2005年)、《趣味与理性:西方近代两大美学思潮》(2009年)、《审美学现代建构论》(2014年)、《中西美学范式与转型》(2016年)等。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学术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200多篇。著作曾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深圳经济特区十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等。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p><p style="text-indent:2em;">专著《美感心理研究》获1986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西方美学与中国文论》(合作)获1987年中南五省优秀教育读物一等奖、全国第一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审美经验论》获1990年深圳经济特区10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获2000年深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p> ==参考文献== [http://news.ifeng.com/a/20140715/41157373_0.shtml 彭立勋:深圳社科院超前探索闯盲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彭立勋
」頁面